【摘要】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需要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与之相关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积极倡导各领域产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行低碳发展。本文通过揭示产业政策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三种动力机制——创新激励响应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创新环境培育机制,将产业政策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研究转入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性综合分析,从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不同环节建立健全动力机制,并分析动力机制的形成过程。健全创新激励响应机制需要合理选择产业政策扶持对象,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需要选择合适的产业政策实施阶段,优化创新环境培育机制需要培育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基于三大动力机制优化产业政策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实现路径,以激励响应机制为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为基础、环境培育机制为保障,三种动力机制协同作用,为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供相关政策启示。
【关键词】产业政策;绿色创新;激励响应;资源配置;环境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94(2025)01-0117-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政策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BJL007);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广西碳交易企业配额与合同能源管理一体化节能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桂科AD23026244);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发展权视域下中国省域碳达峰政策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026);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网络媒体信号传递视角下产业政策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有效性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YCSR2024029)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6。宋凌云为通讯作者
一、引言
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崛起的关键行业,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调整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碳产业的结构以助力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刻不容缓。很多类型的产业政策虽然在名称中没有明确显示“节能减排”,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效果,这类面向碳达峰的产业政策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激励引导、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耗能企业压力的降低等方面。在进行碳减排时,企业应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作为指导,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绿色创新导向的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涉及诸多方面的选择。首先是产业政策扶持对象的选择,既可能是特定的企业,也可能是特定的行业;其次是产业政策类型和实施阶段的选择;最后是产业政策实施的环境选择,包括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不同的政策选择带来的创新质量提升效应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通过理论分析,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产业政策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三大动力机制——创新激励响应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环境培育机制,并与产业政策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相结合,进一步提出了产业政策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路径,丰富了产业政策创新效应的机制研究。
二、产业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
创新具有系统属性,存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动态系统中,这些因素之间的互补性极为重要。根据前人研究,企业创新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为创新激励、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创新激励的响应程度与企业特征紧密相关,如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所有制特征、规模及技术特性等(周黎安和罗凯,2005;李春涛和宋敏,2010;沈国兵和袁征宇,2020;闫昊生等,2021)。创新资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资源,也包括外部投入的资源(苗文龙等,2019;刘诗源等,2020;张杰等,2020)。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和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董晓芳和袁燕,2014;Feng,2019;Mathews,2020)。产业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各环节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政策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其选择的支持对象是否具备创新动力(李旭和熊勇清,2021),也取决于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实施强度是否适中(韩永辉等,2017;戴小勇和成力为,2019;李娅和官令今,2022)。政策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对创新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优化政策环境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本文将主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影响企业创新的产业政策定义为创新激励型产业政策。按照产业政策的创新激励是事后的还是事前的,进一步将创新激励型产业政策细分为事后激励型产业政策(例如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属于事后激励型产业政策的代表)和事前激励型产业政策(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属于事前激励型产业政策的代表)。将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影响企业创新的产业政策定义为资源配置型产业政策。按照产业政策配置的资源种类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进一步将资源配置型产业政策细分为专项资源配置型产业政策(例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政策属于专项资源配置型产业政策的代表)和复合资源配置型产业政策(例如一系列制造强国战略文件属于复合资源配置型产业政策的代表)。将主要通过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创新的产业政策定义为创新环境培育型产业政策。按照产业政策优化的创新环境是制度环境还是市场环境,进一步将创新环境培育型产业政策细分为制度环境培育型产业政策(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属于制度环境培育型产业政策的代表)和市场环境培育型产业政策(例如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属于市场环境培育型产业政策的代表)。具体的产业政策和动力机制对应情况见表1。
三、产业政策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创新激励响应机制
产业政策的创新激励响应机制是指通过提升企业创新激励响应程度,增强企业创新动力,进而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动力机制。产业政策依据创新主体特征选择更有创新动力的企业,并以强化创新激励为目标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方案,此类产业政策会对创新主体产生真正的创新激励,从而促使企业从事实质性创新。创新激励响应机制的作用渠道通常包括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两种。
1.直接的创新激励响应机制。创新激励响应的直接机制涉及政府针对企业制定的创新激励型产业政策,如研发加计扣除和税收优惠政策,可直接促进企业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创新质量。这些政策通过降低创新成本和增加创新资源投入,激励企业增加创新活动。产业政策的设计与评估是关键,需确保政策激励能引发企业的真实响应,并基于政策实施结果对政策进行优化,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政策应聚焦于实际成效而非仅仅是实施方案,通过结果导向的考核强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强创新。
2.间接的创新激励响应机制。创新激励响应的间接机制主要指产业政策通过信号传递效应,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环境,进而间接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无形资产的增加,既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也能强化企业的创新基础。当创新激励型产业政策对不同市场主体特别是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无差别对待时,就为所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有利于最大化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二)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产业政策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是指政府以一定的产业政策手段优化创新资源在行业或企业间的配置,通过改变创新资源的配置状况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从而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动力机制。政府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目标,通过选择合适的产业政策类型和实施强度,促使创新资源流向资源使用效率更高的领域,进而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这就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机理。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同样包括直接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间接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两种。以下具体分析产业政策如何通过这两种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提升。
1.直接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直接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指直接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补充企业所需创新资源或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以此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并提升创新质量。从资源基础观出发,此类政策可降低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边际成本和不确定性,分散创新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例如一系列制造强国战略文件通过税收优惠和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等多种手段来补充企业的创新资源或降低其创新成本。此外,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也可直接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支持。企业因自身资源禀赋的不同,对产业政策的响应及政策影响创新绩效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这种政策效应的差异性,表明直接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以优化政策实施效果。
2.间接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本文将产业政策通过信号传递作用帮助企业间接获取各种创新资源进而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定义为间接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其对创新系统中多个因素均会产生影响,影响效应不是单一方面的,而是多元的。政府通过实施创新资源配置型产业政策,例如通过创新资金集聚机制和创新人才集聚机制,向市场上的投资者传递一种投资利好的信号,增强了相关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能力并有利于提升其创新绩效。具体来讲,在创新资金集聚方面,相关产业政策不仅可直接增加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资源,还通过杠杆效应吸引私人投资,从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生态的活力。这一机制加速了创新项目的实施和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有效地将科技进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创新人才集聚方面,通过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以及实施针对关键技术领域专家的优惠政策,可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使企业得以吸纳具有国际视野和跨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环境培育机制
产业政策的创新环境培育机制是指通过培育或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及风险,进而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和创新质量的动力机制。政府通过选择和实施以优化创新环境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培育创新友好型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创新激励和创新资源,进而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这就是创新环境培育机制的作用机理。
1.制度环境培育机制。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及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制度环境优良的地区,企业倾向于增加创新投入以获得竞争优势,这不仅降低了创新成本,也提高了创新预期收益,减少了创新成果外溢的负面影响。此外,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可能导致企业为迎合政府需求而增加创新成本。因此,制度环境的优化措施(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加强劳动保护、放宽银行准入管制等),是促进商业环境改善和确保产业政策达到预期创新效果的关键。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是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和保障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策略。
2.市场环境培育机制。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时期,这一点在要素市场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定即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在我国现行转轨体制下,市场管制和其他制度性障碍阻碍了要素的自由转移和最优配置。在众多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中,市场需求因素显得尤为关键,更多的市场需求可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因此,加速市场一体化改革,提高市场整合程度,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通过提升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模效应,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收益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四、产业政策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实现路径
在创新系统中,创新激励、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这三种要素均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而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与政策制定、企业响应、政策工具选择、政策实施强度和政策实施环境等各要素相关。针对每种动力机制,本文拟对产业政策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优化,以此为提出产业政策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一)重塑企业创新激励响应机制
1.激励响应机制的形成过程分析。创新激励响应动力机制可以从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两大环节发挥作用:一是合理选择产业政策扶持对象,使政策导向和企业(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合力;二是优化产业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各个环节,确保企业真正响应产业政策创新导向。
顺应市场,强化竞争,合理选择响应产业政策创新激励的扶持对象,以符合各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当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与当地优势产业相匹配时,政策的实施更易促进产业发展并扩大其显性比较优势。在选择扶持对象时,政策制定者要考虑地区差异,选择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进行支持。
全方位合理设计产业政策,建立产业政策扶持对象的有效响应激励。企业对政策的有效响应是创新导向产业政策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一个高效的企业响应机制应具备:信息敏感性,即企业能迅速获取和分析政策信息,及时了解政策的最新变化;决策灵活性,即企业能根据政策变化迅速作出战略和运营方面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强执行力,即企业能将各项经营策略转化为具体实施步骤。为提高企业对政策的响应度,政策制定者可从事前激励转向事后激励,如实施研发加计扣除等政策,以抑制企业仅为获利而从事的表面创新行为。
2.创新激励型产业政策服务对象。不同的产业政策往往存在不同的受益对象和支持重点。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政策的内涵和导向,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支持政策。创新激励响应机制的核心是探讨不同类型企业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如何利用不同激励手段,来推动自身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见图1)。
(1)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市场地位和资源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往往面临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产业政策(如绿色发展基金和技术改造基金),引导这些企业进行绿色化和智能化改造。①绿色发展基金。绿色发展基金主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支持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基金通过支持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协作,共同探索绿色转型道路,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环保标准和能源利用效率。②技术改造基金。技术改造基金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内涵式发展,包括智能工厂建设、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等,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新兴产业企业。针对新兴产业企业,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人才基金,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或通过吸引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缓解企业创新资金约束。①专项人才基金。政府设立此基金旨在建立青年技术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用于支持购买先进科研设备、参加国际会议等,并资助科研成果出版,以增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②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可以结合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基建投资资金,通过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
(3)高新技术企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实施了包括设立创新成果转化基金、专项研发基金和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多项支持策略,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增加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广泛应用。①创新成果转化基金。该基金依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设立,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解决科研团队和企业的早期资金短缺问题,并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支持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②专项研发基金。政府通过设立针对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的专项研发基金,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并降低了投资风险,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③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府实施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这一措施直接减轻了企业税负、优化了企业的财务结构、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市场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在灵活性上具有优势,但在资源获取上通常面临较大困难。为这些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不仅可以减轻其财务压力,还能激励其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从而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①专项启动资金。专项启动资金的设立需要明确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标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无偿资助、低息贷款、股权投资等,这些资金形式能够灵活地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②税收减免。税收减免政策作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具有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创新方向等多重作用,可有效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1.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过程分析。创新资源配置动力机制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该机制的有效形成是创新激励型产业政策实现其目标的关键。对于初创型和成长型企业而言,其成长模式和技术范式尚未确定,市场需要多元化的企业通过竞争和试错性研发来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因此,产业政策应避免预先选择潜在的行业“白马”,而应通过普惠的资源配置方式,缓解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失败风险,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推动行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府应选择多样化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增强创新资源的配置动力。特别是在补贴政策设计上,应削弱补贴的专向性,采取所有制中立的原则,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合规性。
2.资源配置型产业政策服务对象。加大科技创新补贴是推动企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政府可根据不同资源配置服务对象,设计有针对性的创新激励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见图2)。
(1)初创型企业。初创型企业往往面临着办公场地短缺、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针对这类企业,政府可通过制订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实施创新基地和孵化器项目、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举措,为其提供办公场地、技术支持、专业知识和业务咨询,帮助其快速成长。①创新创业培训。政府通过制订创新创业培训计划,为初创型企业提供系统化的管理培训和资源支持,开设专业的管理培训课程,涵盖财务管理、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管理者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以有效应对日常运营中的各种挑战。②创新基地和孵化器。创新基地和孵化器是政府支持初创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创新基地和孵化器内部,企业可以租用廉价的办公空间和共享设施,如会议室、实验室设备和高速互联网服务等,这可大大降低初创型企业的启动成本,同样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氛围。③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使企业能够利用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和专业知识,共同研发前沿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此外,多方合作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同时,这些合作平台也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可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成长型企业。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政策支持的重点应放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①技术创新补贴。技术创新补贴是政府支持成长型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主要用于减轻成长型企业在进行研发时的财务压力。政府的技术创新补贴可以部分或全额补贴企业的研发支出,有效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让企业能够将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技术创新上,从而加速新产品的研发。②市场推广补贴。市场推广补贴可减轻企业在开展市场宣传和品牌推广等活动时的财务负担。政府通过承担部分或全部的市场营销费用,支持企业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提高品牌认知度和扩大市场份额。这种支持有助于企业快速建立品牌形象,并根据市场反馈调整产品策略,增强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③产业升级补贴。产业升级补贴是政府为促进成长型企业实施产业升级而设立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提供产业升级补贴,旨在促进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购置高端设备、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成熟型企业。对于成熟型企业而言,政策应侧重于给予信贷支持、提供智能制造补贴,并引导其进行跨国合作,促进其向高附加值和全球化方向发展。①信贷支持。在信贷支持方面,政府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从而降低企业的研发和运营成本,鼓励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这些措施有助于企业应对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科技创新投入。②智能制造补贴。政府提供智能制造补贴旨在鼓励成熟型企业引进和应用智能化生产设备,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引入先进的智能生产线和机器人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③跨国并购支持。政府提供跨国并购方面的财务和法律等支持,旨在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海外企业,获取先进技术、市场资源及提升品牌影响力,帮助企业应对并购中的资金和法律风险,协助企业在文化融合和业务整合方面取得成功等,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健全企业创新环境培育机制
1.环境培育机制的形成过程分析。创新环境培育动力机制是通过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该机制强调创新的制度环境培育以降低创新成本,同时通过市场环境的优化确保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驱动企业创新质量提升。
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如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府努力降低全社会的制度成本,促进产业内企业的普遍发展。对于企业内部的创新环境,重要的是优化企业文化和内部管理,以提升企业获取和使用资源的能力。同时,政策应从差异化逐步过渡到普惠性,确保行业内所有企业平等受益,避免造成产能过剩和市场扭曲。
2.环境培育机制的系统架构。环境的完善同样重要,相关措施包括建立市场监测机制、产业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信息公开平台等。政府还可通过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平台等降低创新的制度性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信心。这些措施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创新中的风险,为企业提供稳定和可预测的发展环境(见图3)。
(1)服务机制。政府可通过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促使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的生态系统。为了确保企业的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政府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政府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来简化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干预,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①产业集群规划。产业集群规划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旨在通过引导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内聚集,形成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的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是政府为了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该中心旨在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和维权服务,以保障其在创新活动中的合法权益。③电子政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是政府为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而推行的一种服务体系。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的集成共享和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对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支持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监测机制。政策制定者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监测,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从而准确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方向。①市场监测系统。市场监测系统是政府用来实时跟踪和分析市场动态的重要工具,其建立和运作对于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供给情况、优化政策制定具有关键性作用。②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政府为了有效掌握市场动态和支持政策制定而设立的关键工具,这一系统通过收集、整合市场上各类相关数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学依据。
(3)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的创新评价体系是完善企业创新制度环境的关键措施。①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可支持政府制定统一的数据分析标准,确保创新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通过统一评价标准,可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歧义,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政府要持续优化和完善数据分析系统,确保其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政策要求,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政策保障。②创新评价体系。政府可制定统一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应综合考量创新成果的创新性、市场适应性、技术先进性、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创新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4)反馈机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可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以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增强政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可采取措施设立风险补偿机制,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帮助企业应对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成本。①信息公开平台。政府可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平台,向公众和相关利益方公开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情况。这些信息包括政策的立项依据、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情况、政策目标和预期效果、资源配置和执行进度等。政府通过公开这些信息,可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了解政策的合理性,提升政策的公众认同感。②风险补偿手段。政府可设立创新风险补偿基金,为因创新失败而遭受重大损失的企业提供资金补偿,减轻其因创新失败而面临的财务压力。政府还可以考虑建立创新保险制度,这类保险可以覆盖技术开发、产品试验、市场推广等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升企业在创新探索中的信心和动力。
五、政策建议
碳达峰目标的实现依靠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需要各类产业政策提供相应保障。激励响应机制通过制定针对性的创新激励政策,基于不同企业特点提供激励,作为推动创新的动力。资源配置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提供必要资源,为持续创新打下基础。环境培育机制则通过政策评估与调整,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为企业创新提供稳定保障。这三种机制的有效整合和协同,能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首先,出台碳达峰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可设立碳达峰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碳达峰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进行奖励,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还可制定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绿色企业税额,降低企业绿色转型成本,进而提升绿色设备和低碳技术的应用覆盖度。
其次,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探索基于项目的多方利益分配机制,引导风险投资向环保领域倾斜。例如,设立碳减排投资基金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建立绿色评价体系,基于评价结果简化信贷审批流程,降低碳减排企业的融资成本。
此外,政府可牵头建设区域产业联动合作联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可依托经济发达省(区)资源和经验优势,建立碳达峰省际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联动升级,推广碳达峰绿色产业成果。充分发挥新能源发展优势和数字技术效能,布局低碳产业园区,制定培育第三产业的政策,积极推动环保、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激发地方低碳产业发展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戴小勇,成力为.产业政策如何更有效: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加成率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9(3):69~93.
董晓芳,袁燕.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与聚集经济[J].经济学(季刊),2014(2):767~792.
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7(8):33~48.
李春涛,宋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所有制和CEO激励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0(5):55~67.
李旭,熊勇清.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影响的阶段性特征——经营与环境双重绩效视角[J].资源科学,2021(1):1~11.
李娅,官令今.规模、效率还是创新:产业政策工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效果的研究[J].经济评论,2022(4):39~58.
刘诗源,林志帆,冷志鹏.税收激励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了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检验[J].经济研究,2020(6):105~121.
苗文龙,何德旭,周潮.企业创新行为差异与政府技术创新支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9(1):85~99.
沈国兵,袁征宇.企业互联网化对中国企业创新及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2020(1):33~48.
闫昊生,孙久文,蒋治.创新型城市、所有制差异与企业创新:基于目标考核视角[J].世界经济,2021(11):75~101.
张杰,陈志远,吴书凤等.对外技术引进与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J].经济研究,2020(7):92~105.
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5(2):623~638.
FengF..Doesindustrialpolicyplayanimportantroleinenterpriseinnovation?[J].EmergingMarketsFinanceandTrade,2019(15):3490~3512.
MathewsJ.A..Schumpeterianeconomicdynamicsofgreening:Propagationofgreeneco-platforms[J].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ics,2020(4):929~948.
(责任编辑·校对:许春玲"刘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