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考虑公平偏好的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外包策略分析

刘 闯 肖条军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行为决策与控制实验中心南京 20093

2(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聊城 252059)

引 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不得不寻求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将部分业务外包。如希捷公司和西部数据公司为戴尔、华硕等公司生产硬盘;苹果公司也没有自己的生产线,将生产外包给富士康生产。然而,在这些外包合作中,存在利润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如苹果公司获得了超过50%以上的利润,而供应商富士康却只得到2%~3%的利润。这些不公平的利润分配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影响了供应商的生产,进而也会造成制造商利润的下降。因此,制造商在生产外包时必须考虑供应商的公平感受,也只有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外包才能长久合作,实现供应链主体成员的共赢。

目前关于生产外包的研究主要从供应链运营方面进行展开,分析生产外包的成本、风险、产品质量、库存等对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和成员利润的影响。部分学者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方面研究了生产外包对制造商的影响[1-6]。也有部分学者考虑了生产成本对企业外包决策的作用[7,8]。另外也有研究学者从风险角度研究了外包造成的影响,Wang和He[9]利用博弈模型考虑了风险规避影响下低碳供应链外包策略,指出制造商的风险规避能提高供应商的利润,在风险规避影响下也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Kaya和 Özer[10]研究了外包中质量风险对制造商收益的影响,认为制造商的价格策略会影响产品的质量风险。Amaral等[11]通过实证分析了制造商生产外包的风险,指出制造商需要对外包业务建立有效的业务控制才能降低风险,降低外包过程中的损失。上述关于外包的文献主要是在完全理性假设下研究制造商的生产外包问题,很少考虑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研究供应商的公平偏好对生产外包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供应链中主体成员在决策时会受到公平偏好的影响。其成员的公平偏好行为会对供应链的协调产生影响[12-14],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均衡和效率[15-19]。Loch和Wu[20]通过实验数据研究了公平偏好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指出公平偏好行为能够促进关系的合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Zhou等[21]、Yang等[22]认为零售商的公平关切行为能够提高广告的有效性,提高制造商的利润。Ho等[23]通过对横向和纵向供应链的公平行为进行研究,指出同行诱导公平偏好对供应链的绩效影响更为显着。姜林等[18]研究了不同公平偏好行为下制造商决策问题。与上述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同时考虑了分配公平和同行诱导公平偏好的影响,而上述文献只单独从分配公平或同行诱导公平偏好方面进行研究;同时本文在 FS[24]公平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公平作为衡量标准,充分考虑供应商异质性和各自贡献的区别,主体成员的公平感知更加符合实际;另外上述文献主要从供应链的协调和效率视角分析,较少考虑公平偏好行为对制造商外包的影响。

近年来,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决策者的高度关注,而且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绿色供应链逐渐成为企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Wang 等[25]、 Du 等[26,27]、 Peng 等[28]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中契约协调问题;Luo等[29]、Cao 等[30]、 杨天剑和田建改[31]、 李丽君和汪星星[32]研究了在减排政策和消费者低碳偏好下的最优决策问题。随着进一步的研究,部分学者将公平偏好引入绿色供应链并进行了研究。Zhou等[21]研究了零售商的公平关切行为对供应链最优决策和协调的影响。姜明君和陈东彦[33]分析了公平偏好对制造商和供应商利润的影响。石平等[34]通过博弈模型研究了公平偏好对产品定价和供应链利润的影响。以上这些文献主要研究了决策者的公平偏好对产品定价和协调的问题,很少考虑到对制造商生产外包的影响。然而,在绿色供应链中,生产企业通过外包可以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减少碳排放量,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与此同时由于外包利润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不可避免,因此,在公平关切下研究绿色供应链中生产外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能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通过对上述文献分析可知,生产外包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现有文献大部分是研究传统供应链的外包,并且大多假设决策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很少有文章在绿色供应链中,从动态角度研究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对制造商的生产决策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有限理性的背景下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对制造商外包决策的影响,并采用计算实验的方法刻画了有限理性行为,从动态角度展示了消费者绿色偏好和供应商公平关切共同作用时绿色供应链的演化过程。

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文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在有限理性背景下分析了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的外包生产问题;(2)同时考虑了供应商分配公平和同行诱导公平偏好的影响,并将供应商的嫉妒和内疚心理纳入决策环节,发展了行为决策理论;另外在公平偏好中考虑了个体差异和贡献的不同,公平感知更为合理;(3)从消费者效用出发,充分考虑了消费者行为偏好的影响,并利用计算实验方法对主体成员行为建模,在动态环境中研究主体间的交互作用。通过主体成员之间的交互行为,展示了供应商在不同公平关切下绿色供应链的演化过程,探究了供应商在不同社会偏好行为下,制造商的生产决策机理,为制造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制定合理的生产策略提供参考。

1 基本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的偏好行为对制造商生产决策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影响,构建了包含m个供应商、n个制造商和h个消费者的计算实验模型,其中m=n<h。制造商为了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将生产环节外包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负责生产。为了促使供应商提升产品绿色水平,制造商将根据自身的收益并结合产品的绿色度水平给予供应商不同的激励力度,供应商选择合适的产品绿色度水平进行生产。

供应商由于自身禀赋、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生产不同绿色度水平的产品会有不同的成本和收益,1个供应商在每个生产周期只为1个制造商提供生产外包服务。假设产品的绿色度水平越高,需要额外付出的成本越高。因此,供应商要想生产高绿色度水平的产品就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同时也可能获得更多的激励收益。由于供应商具有公平偏好行为,因此,供应商会在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决定产品绿色投资力度。

该绿色供应链主营生活必需品,消费者会周期性地进行购买,其结构不是固定的。当消费者和制造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时,绿色供应链的结构会随之改变。制造商可以随机挑选合适的供应商进行生产外包,并根据当前产品的销售数据作为下个周期市场需求量;消费者根据自身的效用选择购买,当效用高于自身保留效用时购买,否则,不购买。

模型基本假设如下:

(1)制造商自产或外包时,产品功能相同,每个制造商只生产1种类型的产品,不同制造商或供应商生产的产品绿色度水平存在差异。

(2)消费者是异质的,但在每个周期中偏好和数量保持稳定,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效用进行购买决策。

(3)生产是连续的,供应商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提供稳定的生产外包,满足不同情况下的市场需求。

(4)制造商实力强大,是领导者且具有市场话语权,供应商作为跟随者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与制造商的合约。如果接受合约,则按要求进行外包生产。

(5)供应商具有公平偏好行为,在生产决策时供应商不仅考虑与制造商之间的分配公平而且也会关注供应商之间的同行诱导公平[18,35],制造商和供应商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行为进行独立决策。

(6)当产品绿色度水平达标时,政府根据产品的绿色度水平对制造商进行补贴。

(7)模型中不考虑库存费用和缺货情况,供应商可以及时供应制造商所需产品。

2 主体行为设计2.1 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可以获得相应的效用,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商品之前,会比较自己的保留效用和购买商品获得的效用。消费者的效用主要受到商品的价格、绿色度水平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式 (1):

式 (1)中vj表示消费者j对商品价值评价,pi表示制造商i所售商品的价格,θi表示制造商i生产的商品绿色度水平,kj表示消费者j的环境偏好度,kj值越大,说明消费者对产品绿色度水平重视度越高,消费者为高绿色度水平的商品支付的溢价越高。εj表示消费者j由于购物获得的额外效用, 这类效用假定服从正态分布,εj~N(0,σ2ε)。假设消费者的保留效用为0,则只有Uj>0时,消费者才有动机进行购买。

2.2 制造商行为

由于绿色供应链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制造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和自身的收益不断调整策略。为了充分刻画制造商的智能性,在制造商的决策环节引入Q-learning强化学习算法。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制造商能从经验中进行学习,不断优化当前策略。由于制造商的个体差异,制造商可以采取自己生产或者将生产外包两种策略。当采用自产策略时,制造商自己投资生产,并根据产品的需求制定合适的产品价格和绿色度水平,以实现利润的最优化;当采用生产外包策略时,制造商将生产外包给供应商,通过调整激励强度,约束并激励供应商进行生产,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成员的均衡发展。

(1)制造商自产策略

制造商采用自产策略时,该绿色供应链主要由制造商和消费者组成,制造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并完成产品的销售工作。制造商以自身利润最优化为目标,动态调整产品的绿色度和价格水平。考虑到消费者愿意为高绿色度水平产品支付更多的费用,绿色度水平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制定较高的销售价格。但生产绿色度水平较高的产品意味着需要增加减排投入,因此,制造商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适的产品绿色度水平,并以适当的价格进行销售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制造商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式 (2)中,qi表示制造商i生产的产品需求量,pi为制造商i所售产品价格,ci为制造商i的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为制造商i生产绿色产品需要的研发投入成本[21,25,26],bi表示制造商i提升产品绿色度水平成本系数,bi值越大,提升单位绿色度水平所需的费用越高;反之,bi值越小,提升单位绿色度水平所需的费用越低。表示政府根据产品的绿色度水平给予制造商的部分补贴,δ表示政府的补贴力度,其中0≤δ≤1,δ=0表示政府不予补贴,δ=1时表示政府对绿色产品投入费用全部补贴。

(2)制造商外包策略

当制造商采用外包生产策略时,制造商作为领导者将生产外包给供应商,供应商负责产品的生产。制造商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与供应商签订菜单式合约,根据产品的绿色度水平进行奖励,制造商提供的奖励为ηiθsi,ηi>0表示制造商i的奖励力度,θsi(θsi≥0) 表示供应商si生产产品的绿色度水平。供应商产品的绿色度水平越高,制造商给予供应商的奖励就越高。如果供应商只提供普通 (绿色度水平为0)产品,则制造商不会给供应商奖励,制造商的利润函数可表示为:

2.3 供应商行为

供应商根据契约生产产品,当产品的绿色度水平为θsi时,供应商si需要付出的成本为bsi(bsi>0)为供应商si产品绿色度成本系数,表示产品绿色度水平与付出成本之间的关系。当供应商只生产普通产品时,供应商不需要额外的成本投入即满足要求。考虑到供应商专门从事产品的生产加工,假设单位生产成本低于制造商单位生产成本,绿色度投入成本小于制造商投入成本,即csi<ci、bsi<bi。 不同的供应商, 其生产成本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利润可表示为:

其中,wi>csi,在完全理性背景下,供应商会以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决策。而当供应商具有公平偏好行为时,其决策会兼顾到利润与公平。假设供应商同时会考虑和制造商之间的分配公平,以及和其他供应商之间的同行诱导公平。由于制造商和供应商是异质的,其规模和各自的贡献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以成本利润率作为公平感知的主要指标, 通过 FS公平感知模型[21,24,33]构造供应商的效用函数:

式 (5)中,fcsi、fci分别表示供应商si和制造商i的总成本,分别表示供应商si和制造商i的成本利润率,即考虑了主体成员各自贡献的不同,这种相对公平更加符合供应链实际运营情况。αsi和βsi分别表示供应商si的嫉妒和内疚心理, 假设βsi≤αsi, 0≤βsi<1, 即供应商的嫉妒负效用高于内疚负效用,相比于嫉妒效用,供应商更偏好于内疚效用。λms和λss分别表示供应商的分配公平以及同行诱导公平偏好强度,当λss=0时,表示供应商只关注和制造商之间的分配公平;当λms=0时,表示供应商只关注供应商之间的同行诱导公平;当λms=0、λss=0时,表示供应商是公平中性的。

供应商以自身的效用为目标,不断调整产品的绿色度水平以实现效用的最优化,供应商产品绿色度水平调整规则可表示为:

式 (6) 中,θsi(t)表示t周期供应商si产品的绿色度水平,Usi(t)表示t周期供应商si的效用,φ为供应商si产品绿色度水平调节系数。由式 (5)可知,当供应商t周期的效用高于t-1周期的效用时,在t+1周期供应商将提升产品的绿色度水平;反之,供应商t周期的效用低于t-1周期的效用时,在t+1周期供应商将降低产品的绿色度水平;而当供应商t周期的效用与t-1周期的效用相等时,在t+1周期供应商将保持t周期的绿色度水平不变。

3 实验过程及参数设计3.1 实验情景设计

考虑到绿色供应链的实际运营情况,分别设计制造商在自产和外包两种情形下的实验,对比分析在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公平偏好行为如何影响制造商的生产决策。

制造商自己生产时,制造商制定合适的产品价格和产品绿色度水平并通过市场渠道进行销售。整个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和消费者的交互流程如下:

Step1:消费者通过消费渠道获得产品的绿色度和价格信息并根据效用决定是否购买;

Step2:制造商获得产品的销售信息,得到实际的需求量;

Step3:制造商根据实际需求量计算利润;

Step4:制造商以利润为目标,利用学习算法对产品绿色度水平、价格和销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并调整将要生产的产品绿色度水平和待售商品的价格;

Step5:判断是否达到结束条件,如果条件满足则退出,否则转入Step1继续执行。

图1 自产模式下实验基本流程

制造商采用外包策略时,制造商决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激励力度,供应商根据自身效用向制造商供应适当绿色度水平的产品。生产过程的具体实验流程设计如下:

Step1:消费者根据自身效用购买产品;

Step2:制造商向供应商进行转移支付并计算利润;

Step3:制造商利用强化学习算法调整下个周期产品的价格和激励力度;

Step4:供应商计算自身效用并根据公平偏好调整下个周期中产品的绿色度水平;

Step5:判断是否达到结束条件,如果条件满足则退出,否则转入Step1继续执行。

3.2 基本参数设置

实验以Repast Simphony 2.6为基本实验平台,以Java语言为编程语言,构建了由消费者、制造商和供应商组成的绿色供应链系统,分别对主体成员行为进行建模,并针对不同主体设计行为规则,研究了制造商在自产和外包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下,绿色供应链的演化过程。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层面对比分析供应商的偏好行为对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影响。实验以绿色供应链实际运营环境为背景,并结合经验确定基本参数,对于表现主体行为特征的个性化参数 (消费者对产品价值评价,环境偏好水平等),以多次实际调查结果为主并结合实验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实验中参数设置如下:m=5、n=5、h=1000、vj~U[2,3]、kj~U[1,3]、εj~N(0,1)、ci~U[2.5,3]、csi~U[1.5,2]、wi~[2,2.5]、δ∈[0.1]、bi~U[800,1000]、bsi~U[600,800]、η={150,200,250,300,350,400,450,500}、φ= 0.1。 实验通过多周期的演化分析,展现了绿色供应链从初始状态到均衡稳定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利用不同参数研究供应商的偏好行为对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影响,从而得到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条件。不失一般性,每组实验运行5000个周期,以100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实验结果。

图2 外包模式下实验流程

4 实验结果分析

制造商生产外包是一种常见的委托-代理生产模式,制造商通过改变激励力度影响供应商的行为,供应商根据自己的行为偏好采取合适的投资力度进行生产。下面分别从供应商的分配公平、同行诱导公平方面分析偏好行为对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影响。考虑到该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为领导者,具有优势,假设制造商具有公平中性偏好行为。

4.1 公平中性时制造商生产策略

供应商为公平中性时,绿色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制造商均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实验中保持其余参数不变,研究公平中性下制造商的决策情况,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供应商公平中性时制造商利润演化

在公平中性下,制造商利润、绿色供应链整体利润的演化趋势如图3和图4所示。制造商采用生产外包策略时,制造商利润和绿色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均高于采用自产策略时制造商利润以及绿色供应链整体利润。这主要是因为在公平中性背景下,制造商和供应商各自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供应商具有低成本优势,制造商通过外包能够充分发挥供应商的长处,节省了生产成本,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降低了能耗,保护了环境。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图4 供应商公平中性时绿色供应链整体利润演化

结论1:在公平中性背景下,制造商应该采用生产外包策略,既能提高自身利润,也能增加绿色供应链整体利润。

4.2 分配公平时制造商的生产策略

在公平感知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就是分配公平,由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利润分配导致的公平问题,如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或者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这种分配公平会影响到主体成员的决策过程。实验假设制造商是领导者,具有公平中性偏好,供应商具有分配公平偏好,会关注和制造商之间的利润分配的公平性。令λss=0,根据式(5),供应商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考虑到实际情况令αsi∈[0.5,1]、βsi∈[0,0.5],其余参数保持初值不变,研究供应商的分配公平偏好行为对制造商和整个绿色供应链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供应商分配公平偏好下制造商利润变化趋势

图6 供应商分配公平偏好下绿色供应链整体利润变化趋势

图5和图6分别展示了供应商在不同分配公平偏好强度下,制造商利润和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变化情况。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供应商分配公平偏好的增强,制造商利润逐渐下降。当供应商的公平偏好强度较低时 (λms<A),制造商外包策略下的利润高于自产策略下的利润;当供应商的公平偏好强度较高时 (λms>A),制造商自产利润高于外包利润。这主要是因为供应商具有分配公平偏好行为,由式 (7)可以看出,当制造商的成本利润率高于供应商的成本利润率,或者供应商的成本利润率高于制造商的成本利润率时,供应商的效用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当供应商的分配公平偏好强度较弱时,制造商的激励机制能促使供应商在产品环保方面进行投入,产品绿色度水平较高,制造商外包利润高于自产利润;当供应商的分配公平偏好强度较强时,由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利润成本比不同导致供应商的效用降低。制造商制定的激励策略对供应商作用不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应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产品的绿色度水平随之下降,制造商以及供应商的利润都处于较低水平,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即使供应商具有低成本优势,当供应商分配公平偏好较强时,制造商生产外包时的利润仍低于自产策略时的利润。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供应商的分配公平偏好增强,绿色供应链整体利润同样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分配公平偏好影响下,当前的激励制度很难发挥作用,产品绿色度水平随供应商公平偏好强度下降,供应链整体利润也随之降低。因此,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领导者应该采用多种分配制度,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激励效果,实现供应链主体成员的共赢。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2:当供应商分配公平偏好较强时,制造商应该采用自产的生产方式;当供应商分配公平偏好较弱时,制造商应该将生产外包。供应商的分配公平偏好行为会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利润。

4.3 同行诱导公平时制造商的生产策略

供应链中决策者也会考虑同行诱导公平,这种公平主要表现在相同类型的决策者之间,如制造商与制造商之间,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实验中假设制造商为领导者且为公平中性,制造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供应商具有同行诱导公平偏好行为, 令λms=0,αsi∈[0.5,1],βsi∈[0,0.5],根据式 (5),供应商的效用可表示为:

保持其余参数初值不变,研究供应商之间的同行诱导公平偏好如何影响制造商的生产决策,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同行诱导公平下制造商利润变化

图7主要展示了供应商的同行诱导公平行为对制造商利润的影响。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供应商同行诱导公平偏好强度增加,制造商利润逐渐下降;当供应商的同行诱导公平偏好强度较弱时 (λss<A),制造商外包策略下的利润高于自产策略下的利润;当供应商的同行诱导公平偏好强度较高时 (λss>A),制造商自产策略下的利润高于外包策略下的利润。同时发现只有在供应商同行诱导公平偏好强度较强时,制造商外包利润才有显着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商的同行诱导公平主要关注供应商之间是否公平,供应商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小,因此,同行诱导公平偏好强度较小时对供应商效用的影响较弱,只有当同行诱导公平强度较大时影响作用才显着。另外由于供应商之间的个体差异,其成本和利润会有所不同,因此,供应商之间的同行诱导公平偏好会制约供应商在产品质量上的投入,当同行诱导公平偏好较强时,制造商外包策略下的利润明显低于自产策略下的利润。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3:当供应商的同行诱导公平偏好较弱时,制造商应该实施生产外包;反之,当供应商的同行诱导公平偏好较强时,制造商应该自己生产。

4.4 消费者绿色偏好行为对制造商生产决策影响

消费者的绿色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的效用,继而会对制造商的生产决策产生影响。保持基本参数不变,研究消费者的绿色偏好强度对制造商生产的影响,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消费者不同绿色偏好水平下制造商利润

从图8可以看出当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增加时,制造商在自产和外包策略下的利润都相应地随之增加。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 (kj<A),制造商外包策略下的利润高于自产策略下的利润;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较高时 (kj>B、B>A),制造商自产策略下的利润高于外包策略下的利润;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处于中间水平时 (A<kj<B),制造商的最优生产策略和供应商的公平偏好有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增加时,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时的效用也会增加,消费者为此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制造商在自产和外包两种策略下的利润都会相应地上升。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较低时,消费者为绿色产品支付的费用减少,制造商通过外包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其外包策略下的利润明显高于自产策略下的利润;而当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较高时,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由于受到供应商公平偏好的影响,外包产品的绿色度水平不是很高,制造商外包策略下的利润低于自产策略下的利润。当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处于中间水平时,由于供应商不同的公平偏好行为对制造商利润影响不同,在供应商具有分配公平偏好行为下制造商最佳策略是自产,而在供应商具有对等诱导公平偏好下制造商最佳策略是外包。

结论4:当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较低时,制造商应该采用外包策略;而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较高时,制造商应该采用自产策略。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处于中间时,制造商最优生产策略取决于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行为。

4.5 政府补贴力度对制造商生产决策影响

环保补贴是政府用来调整企业生产方向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企业的生产决策有重大影响。下面分析在考虑公平偏好的绿色供应链中政府的补贴政策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政府不同补贴力度下制造商利润

图9主要展示了政府补贴力度对制造商不同生产策略的影响。从图9可以发现随着政府补贴力度的增加,制造商在自产和外包两种策略下的利润都呈递增态势。当政府的补贴力度较低时 (δ<A),制造商外包策略下的利润高于自产策略下的利润;而当政府补贴力度较高时 (δ>B、B>A),制造商自产策略下的利润显着高于外包策略下的利润;当政府的补贴力度处于中间水平时 (A<δ<B),制造商的最优策略和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行为有关。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对制造商的绿色产品进行补贴,降低了制造商生产绿色产品的成本,随着政府补贴力度的增加,制造商在自产和外包策略下的利润也都相应地增加。当政府的补贴力度较低时,制造商自产策略时生产成本较高,此时制造商外包策略占优;当政府补贴力度较高时,制造商自产策略下的生产成本下降,自产产品的绿色度水平高于外包产品的绿色度水平,制造商在自产策略下利润高于外包策略下的利润;当政府补贴力度处于中间水平时,制造商外包策略下的生产成本优势不明显,在供应商同行诱导公平关切下,制造商最佳策略是生产外包,而在供应商分配公平关切下,制造商应该自己生产。由此可得下面结论:

结论5:当政府补贴力度较低时,制造商应该采用外包策略;而当政府补贴力度较高时,制造商应该采用自产策略;当政府补贴力度处于中间水平时,制造商最优生产策略取决于供应商公平偏好行为。

5 结 论

企业的生产外包离不开供应商,供应商在生产方面的投入是决定产品绿色度水平的关键因素,继而会影响制造商和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在很多情况下,供应商具有公平关切行为,利润分配的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环节。本文通过计算实验对绿色供应链中主体成员行为进行建模,分别研究了供应商的公平关切行为、消费者绿色偏好和政府补贴力度对制造商外包决策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制定生产策略时不能忽视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行为。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行为会降低制造商和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当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强度较弱时,制造商的最佳策略是外包;反之,当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较强时,制造商应该自己生产。相同情况下,供应商的分配公平偏好对制造商利润的影响作用较强。

同时发现,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和政府补贴力度都会影响制造商的生产策略,当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较低时,制造商应该采用外包策略;而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较高时,制造商应该采用自产策略;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水平处于中间时,制造商的最优生产策略和供应商的公平偏好有关。当政府补贴力度较低时,制造商应该采用外包策略;而当政府补贴力度较高时,制造商应该采用自产策略;当政府补贴力度处于中间水平时,制造商的最佳生产策略和供应商的公平偏好行为有关。

本文只涉及到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实际上,制造商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环节由零售商完成,零售商的有限理性行为如何影响制造商的生产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本文只研究了公平偏好行为对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影响,将来也可以结合心理学、前景理论,研究参照依赖、损失规避等有限理性行为对供应链中成员决策的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