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造业中间品具有稳链和固链的强大作用, 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流砥柱。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构建中间品投入和使用涉外循环分解框架, 测度了中国制造业中间品供需两侧的涉外循环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 中国制造业中间品涉外循环规模和增速领先于美、日、德, 但占比小于美、日、德; 技术越高, 中间品涉外循环越多, 中高技术制造业对国外中间品供给市场的依赖性更强; 需求端中国制造业以最终品环节涉外为主, 美、日、德以中间品环节涉外为主; 中国总体及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间品对涉外生产网络的依赖性低于美、日、德, 对国外最终需求市场的依赖性高于美国而低于日、德。本文拓展了双循环分解模型, 为探究中国制造业中间品涉外循环演变规律、拓展制造业中间品贸易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 中间品贸易 涉外循环 国际比较 投入产出模型 全球价值链分解 投入循环产出循环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08.014
〔中图分类号〕F223; F424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2023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具体部署中, 拓展中间品贸易不仅被首次提出, 还被排在首位。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中间品贯穿在制造业各产业链中, 对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构建高水平新发展格局,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推进制造业中间品贸易, 基于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制造业中间品涉外循环演变显得尤为重要。
自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来, 除理论逻辑阐述外[1-3] , 学者们还研究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测度和演变。部分学者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双循环[4,5] , 但指标体系选取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学者采用以外贸依存度为基础的指标测度分析中国经济双循环[6,7] ,但外贸依存度指标分子的贸易量是总量, 分母GDP是增量, 测算结果的经济含义较模糊[8] , 且贸易数据包括了中间生产环节的国内外累加部分, 以增加值为基础的新贸易统计方法更有现实意义[9] 。囿于指标体系和传统贸易数据的测算缺陷, 难以实现对双循环的精确度量与细化分解, 更多学者倾向于运用全球价值链分解模型开展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测度和分析。
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分解价值链, 可得到贸易品的价值来源与最终吸收地, 测度各国市场地位及贸易利得[10-12] , 为准确衡量双循环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此, 学者们沿用以增加值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模型对双循环格局展开测度。部分学者以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或OECD 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库为数据来源, 考虑GDP 所涉及的生产活动区位和最终品去向, 用分解后的国内外最终需求或国内外中间产品引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 测算分析中国经济总体、行业的双循环规律及其国际比较[13-18] , 倪红福和田野[19] 、侯俊军等[20] 进一步细分内外资企业, 探究企业间双循环对我国GDP 的贡献度,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呈现以内循环为主的显着特征。周玲玲等[21] 利用中国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从最终需求视角,将消费、投资与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剥离为直接依存度与间接依存度, 测度中国总体及省际层面的双循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