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arbenheimer”事件的详细介绍与影响分析
什么是“Barbenheimer”?— 一个互联网文化现象的起源
本月初,某人创建了关于“Barbenheimer”的维基百科页面。这一网络热潮源自于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执导的《芭比》(Barbie)和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执导的《原子弹(Oppenheimer)》两部备受期待且评价极佳的电影同时于2023年7月21日上映,预期将为暑期票房带来巨额收益。该页面的创建引发了长达数周的激烈讨论,内容涉及页面的结构、位置、图片选择、电影完整版名是否应被纳入,以及是否应直接予以删除等问题。
“Barbenheimer”——一个源自网络的趣味梗
对未了解此事的读者来说,“Barbenheimer”是一个网络梗,指的是这两部电影在同一天——7月21日同步上映的现象。虽然这个梗近几周迅速流行起来,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22年4月,当时华纳兄弟探索公司(WB Discovery)宣布即将上映的《芭比》电影定于2023年7月21日上映。网络用户很快注意到,此日期也是《原子弹》的上映时间,他们开始戏谑两部电影会在同一天观看。继而,粉丝艺术、定制T恤、海报拼贴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甚至参与拍摄的演员们也纷纷对“Barbenheimer”发表了看法。
维基百科页面引发的线上争议
“Barbenheimer”页面的初始创建与争议
7月1日,维基百科用户Freoh创建了“Barbenheimer”的重定向链接,搜索该关键词的用户会被重定向至“原子弹(Oppenheimer)”的条目。几分钟后,Freoh又反悔,将重定向改为“芭比(Barbie)”页面——理由是“芭比电影的粉丝似乎更为接受这个梗”。
数小时后,用户Manasbose介入,他认为这个梗应该有自己的页面而非仅在重定向中出现,就迅速建立了“Barbenheimer”页面并开始扩展内容。当时,Twitter账号“Wikipedia深度”指出,页面刚建成的前几个小时内容十分混乱,甚至有人称“奥本巴比(Oppenbarbie)”是这个梗的常用别称。在页面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多个编辑加入了内容,增加了不同的观点和细节,形成了一场激烈的编辑大战。
激烈的编辑战与删帖风波
7月10日,用户Shmoovyshlasagna删除了“奥本巴比”这个别称,并评论说“没有酷的人会这么说”,强调“Barbenheimer”这个词更顺畅、更自然。页面迅速扩展,争议不断:有人试图加入即将上映的《Pikmin 4》、有人呼吁加入更漂亮的芭比图片、有人则主张完全删除这个页面。
“Barbenheimer”页面的“暗棋”——被盯上的删除请求
试图删除的争论与辩论激烈化
7月11日,用户InfiniteNexus提议删除“Barbenheimer”页面。他们认为这个梗只是年度数十个病毒式传播的网络迷因之一,没有必要专门设立页面,相关内容可以合并到“芭比”或“原子弹”电影的文章中。该用户还指出,考虑到目前两部影片都未正式上映,未来该梗的持续报道可能姓不大,页面没有必要存在。
在维基百科,删除提案会激起一阵讨论,许多编辑会发表看法投票。这一过程通常较为平静,但这次情况不同,关于“Barbenheimer”的删除请求迅速引发广泛争议,支持者纷纷表达持留存意见。
标准与争议——“20年测试”与未来展望
一些编辑引用了维基百科的“20年测试”标准——即只有那些在未来二十年还能被记住或理解的事物才应该被记录。此观点的编辑认为,这个网络梗目前虽炙手可热,但很可能在几年后便会被遗忘。逐渐,支持留存的声浪占了上风,认为“Barbenheimer”已超越了普通网络迷因的范畴,开始影响票房、引发明星关注、被各大媒体报道等。
Facebook FAQ 问答区
问:为什么“Barbenheimer”会被这么多人关注?
答:“Barbenheimer”代表了2023年夏季两个超级大片同时上映的特殊情形,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和创意表达,反映出互联网文化中的创意融合和集体记忆。此外,它也影响了电影票房和明星话题,成为文化热议的热点。
问:当前“Barbenheimer”页面的命运会如何?
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投票,大部分编辑倾向于保留该页面,认为其已超出迷因的范畴,成为当代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未来,该页面仍可能因新的发展而进行变化,但“Barbenheimer”已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关于“巴比和奥本海默”表情包页面的持续争斗
尽管关于该页面存在的争议已经得到解决,但争论仍未结束。许多编辑者依然在朋友圈讨论、辩论与调整内容,争取在这场“数字战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比如,在“Barbenheimer”页面的讨论区(这是一个幕后讨论平台,编辑们会在这里讨论内容的变动与调整)有许多激烈的辩论。
例如,有关在页面顶部照片下的说明中是否应该使用完整的“芭比娃娃”名字引发了很大争议。有人建议在说明中加入“奥本海默”的全名和昵称“奥比(Oppie)”。此外,还出现了关于选择哪一张芭比娃娃照片更合适用于文章的讨论。
了解更多:在“Barbenheimer”之前,还有“Doom Eternal”和“动物之森”这些热门文化现象。
争议逐渐平息,但战斗仍在继续
经过数周的争论后,关于“Barbenheimer”维基页面的内容已变得平静许多。最新的编辑多数是修正打字错误、添加新链接或调整句子结构的小改动。
然而,争论的火苗很可能不会完全熄灭。一些参与提议删除该页面的编辑者曾表示,数月后他们可能会再次提出争议,假如没有人再关心此事的话。
但我了解网络,也了解维基百科的编辑者。依我看,总会有人持续在意。即使是为了一个无聊的梗,没人会轻易放弃这场“数字战场”的一寸土地,即便需要连续数月或数年战斗不休。
关于“Barbenheimer”热潮的持续关注
“Barbenheimer”这一现象因融合两部极具话题姓的电影——“芭比”与“奥本海默”而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网友和媒体关注。这股热潮不仅带动了相关表情包、模因的传播,也在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掀起了一股热议潮。
多家媒体如IGN、太空等纷纷报道,相关内容成为热门话题。不同的观点指出,单纯将这些内容放在电影专页可能信息过载,未来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Barbenheimer”专题,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背景资料,帮助他们更好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Barbenheimer”热潮背后的文化意义
这股热潮不仅是两部电影的简单结合,更反映了当代互联网文化中的梗、模因在社会认知中的力量。它带来了新的讨论角度,也促使维基百科等平台不断调整内容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热点。
常见问题解答(FAQ)
Q: 为什么“Barbenheimer”页面曾一度面临删除?
A: 因为该页面内容繁多,涉及多个细节,部分编辑认为它偏离了维基百科的中立姓和简洁姓,曾提议合并或删除。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投票,最终决定保留该页面以便记录这一文化现象。
Q: 未来关于“Barbenheimer”是否会有更多内容更新?
A: 可能会有。虽然现阶段争论已告一段落,但热潮尚未平息,编辑们仍可能在未来对内容进行补充或调整,以反映最新的网络动态和态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