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JRPG这个游戏类型情有独钟,那有着“日本国民游戏”称号的《勇者斗恶龙》这个名字绝对是绕不开的。作为JRPG玩法的代表,自诞生以来近四十年出现了无数经典作品,无论是传统2D像素还是3D多边形,无论是故事冒险还是收集养成,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回忆。本期我们要回顾的,就是在整个系列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全新硬件平台上开启大幅进化体验的《勇者斗恶龙5》。

《勇者斗恶龙》系列在任天堂8位主机FC上经历了四部作品发展,在画面表现、故事剧情、系统玩法等领域,几位大师联手为JRPG树立了一座标杆。然而一帆风顺的表象下也是暗潮涌动,一直以来负责开发工作的Chunsoft出现了人员变动,包括我们熟悉的内藤宽和高桥兄弟等核心相继离开,与此同时史克威尔的《最终幻想》系列同样在FC平台推出了三作,整体表现已呈分庭抗礼之势,任天堂也清楚看到JRPG在玩家群体中的巨大影响力,希望史克威尔和艾尼克斯未来能够竞争发展而不是一家独大。

1990年11月21日,任天堂全新的16位主机SFC正式发售,众多开发厂商都预见到未来的游戏体验将会有重大突破,史克威尔率先采取行动,原本已经在FC上开发过半的《最终幻想4》,果断转向更高级的SFC平台,加上同期在GB掌机推出的《圣剑传说》和《沙加》,几部佳作共同占据了任天堂硬件JRPG的大半江山。曾经的王者艾尼克斯面临严峻挑战,1991年12月的《FAMI通》杂志首次公开了《勇者斗恶龙5》情报,随后几个月又多次报道让玩家充满了期待。

1992年9月27日,《勇者斗恶龙5》正式在SFC主机发售,堀井雄二操刀游戏设计和编剧,鸟山明负责角色设计,椙山浩一负责音乐创作,这三位黄金组合是游戏质量的基石,大幅提升的硬件性能和远超以往的1.5MB卡带容量让设计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本作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4代击败皮萨罗多年之后,整体风格仍然以中世纪为主,没有汽车和电力等现代元素,散布在各地的赌博老虎机算是少数特例,传统冷兵器和魔法是角色的主要战斗手段。世界地图上的大陆与前作基本一致,体现出了故事的延续关联,但具体的地点设置有了很大变化,在整个冒险过程中,主角的团队将探索多种不同风格的场景,包括仙境村庄、冰宫殿、火山等,而最终BOSS所在的城堡仍然是和主地图分开的黑暗世界。

《勇者斗恶龙4》的故事剧本进行了大胆创新,利用多人物分章节形式,让玩家通过不同视角在脑海中构造出完整生动的世界,当时曾引起不小的争议。这一次堀井再次不走寻常路,新作的故事分成了三个时代,讲述了英雄从童年到成年再到为人父母的生活,同时地点场所和NPC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基本玩法方面,经典的对话、探索、迷宫、战斗等内容依旧保留,无论新老用户都可以轻松上手,同时利用新一代主机的强大性能,也加入了众多新功能。

游戏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画面表现,之前的视频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勇者斗恶龙》最早在FC诞生时,受限于硬件技术等原因,画面表现并不出众,甚至还有人物不能转身这种严重缺陷,好在之后几部作品都在不断完善。进入到16位主机时代后,更多的同屏发色数让场景角色等细节变得更加精致,战斗画面也有了丰富的背景和特效,虽然和SFC后期顶级画面作品无法相比,但比起以往则是天壤之别。

卡带容量的提升也让本作的对话窗口可以显示汉字,从而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剧情内容,而不再像FC时代需要优先保证图像需求,人物移动最小单位变成了半块而不是一块,整体感觉更加流畅,商店界面现在会显示新装备会带来哪些属性变化,并且购买的物品可以自动装备,这些细节都大大方便了新人上手。

《勇者斗恶龙5》最新颖的玩法,莫过于怪物招募系统,某些敌人在战斗中被击败后,可以收入麾下成为同伴,不仅有着各自的等级和属性,还可以装备道具使用技能,这些怪物的能力特点通常是人类角色所没有的,于是玩家编组队伍有了极高的自由度,同时也让用户有了强烈的重复挑战动力,小伙伴们可以分享交流各自收怪物通关的心得经验,这种体验在以往JRPG作品中是没有的。

本作共有42种怪物可以招募,可以通过战斗马车系统收集到一起,不过要想全部凑齐绝非易事,首先不同的怪物对主角等级有要求,需要达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招募;其次即使等级达到并击败后,不同的怪物招募成功率也不一样,需要考验玩家的人品,从最简单的1/2到最难的1/256;最后就是每种怪物只出现在特定区域,新人不借助攻略很难掌握全部信息。

玩家在游戏中也有了更多方式探索世界,除了传统的步行、船只、飞行坐骑外,飞毯是个很有意思的道具,可以在草地、浅滩、水面等地形低空移动,不会踩地雷遇到敌人,但无法穿越森林;后期还可以使用天空城堡,能穿越大部分地形但需要在大型开阔的草地或沙漠起飞降落。

经典的回合制战斗系统继续得到完善,FC前几作中有个让人略抓狂的设计,就是当你给某个角色设定攻击目标后,如果这个敌人已经提前被别人击败了,那么这次攻击就会被取消从而浪费一个回合,这一次则是随机切换到其它敌人;另外之前作品中怪物的魔法抗性只有完全免疫一种形式,这对于新人来说比较有难度,现在则是按照伤害减免来计算,当然也还有完全免疫的情况,这种设计后续也纷纷被同类玩法作品模仿。

《勇者斗恶龙5》发售后取得279万套销量,优异的表现也带动了SFC硬件普及,然而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前面提到的Chunsoft人员变动导致技术实力不足,让一些设计内容最终缩水,例如原计划4人同屏战斗减至3人等。最终在本作发售后,Chunsoft不再负责《勇者斗恶龙》系列正传的开发工作,但仍然获得许可使用原有人物开发RPG以外玩法作品,在此之后推出了以经典武器商人为主角的《特鲁尼克大冒险》,这是后话。

FC时代的《勇者斗恶龙》4部作品,先后都推出了官方英文版本,吸引了不少忠实粉丝,然而在SFC时代受限于经营策略等原因,《勇者斗恶龙》系列始终没有在海外发行。进入到千禧年前后电脑模拟器技术得到飞速发展,2001年12月7日,爱好者群体DeJap以免费形式发布了自行翻译制作的英文版ROM,终于让日本以外的玩家体验到本作魅力。

2004年3月25日,《勇者斗恶龙5》在索尼PS2主机推出了完全重制版,当年的竞争对手史克威尔和艾尼克斯此时已经合并,PS2版采用了全3D多边形场景和人物,整体效果类似PS版《勇者斗恶龙7》的强化版,加上NHK交响乐团演奏的全新配乐,让这款经典得到了彻底新生。

游戏的玩法内容在十几年后也得到扩展,前面提到的4人战斗终于实现,可以招募的怪物增加到70种,同时还可以给怪物同伴改名字,此外新增了装饰品收集系统,你会在流程中找到很多可以摆设的小物品,放在属于自己的博物馆中展出,一些特殊物品会通过某些剧情事件进行升级,甚至可以在战斗中作为装备使用,让用户在主线之外有了更多丰富体验。《勇者斗恶龙5》PS2版销量165万,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在海外发行。

2008年7月17日,《勇者斗恶龙5》在任天堂NDS掌机推出了移植版,内容以PS2版为基础,增加了少量新内容,包括针对手写笔设计的迷你游戏、怪物招募种类增加到72种、新的角色和地图细节调整等。NDS版销量157万套,2009年2月17日在北美地区发行,时隔17年终于正式推出了英文版。

2014年12月12日,《勇者斗恶龙5》在iOS、Android等平台推出,移动版在NDS版基础上继续改进,画面调整为竖屏并设计了触摸操作,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在App Store付费下载。

《勇者斗恶龙5》当年借助硬件设备的进化,在画面表现和玩法系统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怪物收集养成系统让玩家不再局限于较单一的故事主线,可以利用日常零碎时间不断完善自己的阵容,从此有了“一款游戏可以玩很长时间”感觉,之后以此玩法为基础还推出了外传性质的《勇者斗恶龙 怪兽篇》,其它厂商也纷纷模仿,发展至今已成为很多玩法的标配。虽然本作还没有在最新的主机平台推出移植,官方中文版更是遥遥无期,但众多爱好者仍然通过多种方式重温回顾,相信在未来还会有着重要影响力。

关注“碎碎念工坊”,传播游戏文化,让游戏不止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