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肃省的林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云杉是当地重要的造林树种,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是确保云杉人工林获得理想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关键。为提高甘肃省云杉人工林的产量和品质,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以甘肃省云杉种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立地选择不当、种源质量不高、技术推广滞后、病虫害防治困难及经营管理粗放等突出矛盾,并提出了科学选择立地、建立优良种源基地、完善技术体系、加强病虫害防控及实施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优化对策。
关键词 云杉种植;种植管理;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791.18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75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接陕西省,南连四川省,西邻青海省、新疆,北与内蒙古、宁夏毗邻。甘肃省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占大部分,气候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虽然森林资源分布广泛,但森林覆盖率仅11.33%,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作为甘肃省主要造林树种,云杉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甘肃省云杉种植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制约了云杉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优化甘肃省云杉种植管理是当务之急,对于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维护甘肃省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甘肃省自然环境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92°13′~108°46′、北纬32°11′~42°57′,东西狭长,总面积45.59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2%。甘肃省地貌复杂多样,群山环抱,高原平坡、丘陵盆地、山地峡谷、沙漠戈壁兼而有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气候类型多样,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过渡为干旱少雨的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36.6~734.9 mm,大部分地区不足300 mm。同时,甘肃省水资源匮乏,年均自产水资源量仅294.9亿m3,人均1 150 m3。综合甘肃省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条件和极端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该省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对林木的生长发育并不利好,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自然环境挑战,需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生区域,并采取针对性的营造和管理措施,以获得理想效果。
2 云杉资源概况
2.1 分布现状
云杉在甘肃省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六盘山、合黎山、马鬃山及岷山等山地。截至2023年,甘肃省云杉林地面积约1 046.35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8 386.88万m3。云杉资源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以南的祁连山区、甘南区、陇南区等地[2]。云杉不仅是甘肃省重要的木材林,更是珍贵的生态林,在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生物学特性
云杉属于常绿针叶乔木,树干直立,树冠尖塔形或卵圆形,树皮暗灰色或暗褐色,纵裂不规则。云杉1年生枝条细瘦,为淡绿色或淡黄绿色;2、3年生枝条粗壮,呈暗绿色或暗灰绿色;叶条形,扁平,排列紧密,直伸或斜展。云杉幼龄期耐阴,成年后则喜光;对土壤环境要求适中,喜疏松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云杉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但不耐水涝;生长缓慢,树龄可超过300年。在荒漠化、石漠化地区,云杉起着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是优良的防护林树种。
2.3 价值
云杉在甘肃省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造林树种,云杉木材坚硬细密、耐腐力强,是制作家具、建筑等的优良用材。同时,其纤维长、韧性好、加工性能优异,是制造人造板、纸浆的理想原料。云杉林分布广泛,蓄积量大,是甘肃省重要的木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云杉资源,可满足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木材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除了木材利用,云杉林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密实的云杉林能固土保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发展云杉产业不仅可获得经济收益,更可促进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云杉资源,对于推动甘肃省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存在问题
3.1 立地选择不当
甘肃省云杉种植在立地选择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1)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将云杉种植布局在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不太适宜的地区,造成后期管理困难,树木生长缓慢,质量下降。2)有些地方为扩大林地面积而将云杉种植到草场、牧区等生态脆弱区,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平衡,引发新的环境问题[3]。3)甘肃省地形复杂,立地类型多样,但造林选地时对立地评价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地形、海拔、坡向、坡位等因素的差异性,盲目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导致未能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造林地点,致使造林后续管理和抚育措施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一些较为适宜的立地反而被闲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3.2 种源质量不高
甘肃省云杉种源质量总体不高。由于长期缺乏科学合理的筛选机制,缺乏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优良种源的指导原则,甘肃省目前云杉造林使用的大多是普通种源,遗传基础较为单一。同时,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种子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管理粗放,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发芽率和纯度难以保证。更有一些地方为了省工省钱,直接购买成本低廉但来源不明的种子使用。部分苗木虽然在移栽初期表现良好,但由于遗传潜力有限,在生长发育后期会出现生长周期延长、苗木生长缓慢等问题。
3.3 技术推广滞后
云杉种植技术在甘肃省的推广应用明显滞后,制约了林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由于缺乏高效的技术培训体系,林农对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了解不足,更多依赖传统的种植经验,导致许多关键环节管理粗放。例如,在播种密度、育苗基质配比、施肥用量等方面,林农的操作常缺乏科学依据[4]。此外,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由于推广渠道不畅,难以被林农广泛接受和采纳;即使有条件引进新技术,也容易被简单化甚至曲解,导致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3.4 病虫害防治困难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云杉林区常年干旱少雨,林间空气湿度较低,为某些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云杉大小蠹虫危害尤为突出,这类害虫不仅能啃食树干和树枝,更可钻入木质部,危害程度极大。云杉病虫害一旦大规模暴发,对林木的生长发育和木材品质将造成巨大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林木失去经济价值。目前,甘肃省仍缺乏针对云杉主要病虫害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防治工作进展缓慢,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3.5 经营管理粗放
甘肃省云杉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普遍存在较为粗放的问题。1)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作业规程,很多关键环节如种源选择、育苗管理、间伐修剪等操作多遵循传统习惯或个人主观判断,缺乏系统指导。2)对已有林分的养护意识淡薄,抚育投入严重不足,造林后未能及时实施间伐、施肥、修枝等必要措施,影响林分质量。3)由于管护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培养滞后,一些关键技术环节操作不当,也给林木健康生长带来隐患。
4 优化对策
4.1 科学选择立地
甘肃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川西高原山地,也有河西走廊平原绿洲,各地域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因此,确保立地选择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而言,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生态位,针对性地部署合适树种。例如,在半干旱地区,宜选择抗旱性较强的天然次生云杉;而在土壤较肥沃的河谷地带,则可栽植生长速度较快的人工培育品系。同时,要重视地形地貌对立地的影响。坡度、坡向、海拔都会对植被生长产生影响,应当根据地理数据建模分析,精准甄别适生区域。除自然条件外,立地评价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周边人口分布状况关乎未来劳动力供给及潜在市场需求;交通便利与否决定运输物流成本及经营效率;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影响办公生活条件及生产作业顺利开展。周边人口、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将直接影响林场后期经营管理便利程度,务必纳入立地评价的重点考量范围。
4.2 建立优良种源基地
针对现有种源质量不高的问题,甘肃省应着手开展种源圃建设和良种选育工作。在种源圃建设方面,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立地条件,既要考虑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也要注重区位交通等方便后续管理;种源圃规模要适中,既要满足生产需求,又要方便精细操作。在引种材料筛选方面,要坚持“就地取材”原则,优先选育当地乡土良种,保留种质资源多样性;也可适当引进外源优质种质,扩大遗传基础。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种源档案,精心记录母树生物学特性、生长状况等,为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在良种选育方面,既可利用现有天然遗传资源,从成年母树中选育优树;也可通过人工杂交育种,培育具有理想性状的优良组合。
4.3 完善技术体系
长期以来,甘肃省云杉人工种植存在技术滞后的问题,急需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实际的完善技术体系。需要针对植株全生育周期,系统研究制订一整套操作规范,涵盖种源选择、育苗技术、造林作业、幼林管理等各关键环节,为林农提供标准化指导。在技术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研攻关,鼓励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深入探索营养培育、抚育间伐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充实完善技术储备[5]。同时,要加强异地技术借鉴,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成果,结合甘肃省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内化创新。此外,应注重技术集成,将分散的单项技术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的作业流程,提高操作的协同性和针对性。
4.4 加强病虫害防控
云杉林受到病虫害严重威胁一直是甘肃省面临的棘手问题。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大防控力度。1)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网络,实现对主要林区的动态监控,一旦发现疫情及时拉响警报。2)因害设防,针对不同病虫害种类制订差异化的综合防治方案,统筹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重点防控危害最严重的病虫害。3)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深入开展致病机理和虫态规律研究,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防控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在蠹虫防控方面,可研发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或生物农药,降低化学药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5 实施精细化管理
粗放经营一直是制约甘肃省云杉人工林品质提高的突出问题。从造林之初就需要高度重视,在选种、播种、育苗等初始环节坚持严格的质量控制,为后续营林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要规范作业流程,针对关键技术环节,如间伐修剪、施肥增肥等,要制订标准化操作规范,防止因操作不当影响林木生长。此外,要配备专业管护人员,定期开展林分生长状况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生产中的问题和隐患。在管理方面,要重视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建立林分数据库,对每一个林班的立地条件、林龄结构、生长状况等进行详细记录,为后期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远程智能监控,提高管理效率。
5 结语
甘肃省云杉人工种植虽在规模和产量上取得一定发展,但立地选择不当、种源质量不高、技术推广滞后、病虫害防治困难、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优化种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乎云杉木材的品质和产业效益,更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应当从科学选择立地、建立优良种源、完善技术体系、加强病虫害防控、实施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云杉在荒漠化地区的重要作用,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木材产量,最终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助力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师菊梅.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杉常见病虫害防治探讨[J].新农业,2023(16):45-46.
[2] 胥宝苑.青海云杉繁育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河北农机,2023(11):130-132.
[3] 陈锋.青海云杉育苗栽培及管理技术[J].现代园艺,2023,46(4):42-44.
[4] 贺树荣.青海云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J].河南农业,2022(26):25-27.
[5] 张凡巧.甘肃通渭云杉落针病防治效果初探[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8):147-149.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