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

史卓群

(山西能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引言

为达成碳中和目标,我国必须尽快促使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从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转变成清洁低碳能源。这不仅是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也对保障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能源密集型产业需要逐渐改变发展模式,在保障生产与经济效益,满足内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因企制宜,研究合适的低碳转型新路径,助力推动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推进能源经济市场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能源金融创新机制的作用,构建完善的能源经济、金融体系,为能源产业的平稳转型过渡保驾护航。

1 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意义

2020 年9 月22 日,中国政府在七十五届联合会上提出碳中和目标——中国会提升自主贡献力度,争取在2030 年之前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在2060 年实现碳中和。

1)碳中和目标反映了我国积极参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公共话题之一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大众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必须通过全球合作来共同解决[1]。

2)碳中和目标充分提现出我国的大国责任担当。在全球化经济发展期间,从碳排放达峰到零碳排放,欧洲发达国家要经历五十年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二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为了实现2060 年碳中和,我国会面临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上空前高度的挑战[2]。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做榜样,促进发达国家辅助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转型。

3)实现碳中和也是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为此,中国经济社会需要由全面快速发展转型进入低碳发展的新阶段,使得经济增长模式、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彰显绿色低碳理念。

4)碳中和目标也是实现中国能源独立梦想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碳中和,需要充分利用本土化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降低中国油气的对外依存度,在国际能源市场格局以及国际能源政治外交中争取战略主动地位。

5)碳中和目标极大地推进了以技术创新驱动能源转型的进程。以新能源以及物联网技术为主要驱动的现代化工业进程正在重塑能源供需的局面,因此,需要快速实现新能源、储能、氢能产业、能源互联网的产业融合与发展,改变传统能源生产以及消费方式[3]。从量变开始,推动高碳转向无碳、黑色转向绿色,逐渐积累到质变的阶段,实现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打造全新的能源格局。

2 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2.1 能源金融体系不健全

受美联储缩表影响,未来全球货币市场可能进入收紧的状态。基于当下以“石油美元”为代表的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市场的风险极易传导到能源市场。此外,还有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区域冲突事件,致使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震荡,给国内能源领域相关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而国内主要能源产品的金融市场大都处于刚起步或尚未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个性化金融衍生产品帮助实现风险管理。此外,能源期货等衍生品市场中的机构参与者可能存在的不良贷款、过度投机等行为也会造成流动性过剩,不利于能源产业良性发展。

2.2 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

近几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为促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要将稳生产、保供应放在首位,也就要依赖于能源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因此,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在短时间并不能有效转变,更难以解决深层次矛盾以及结构性短板。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在进一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低碳转型的平稳过渡,是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3 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能源经济的快速转型有赖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油气精细化开采、部分核电配套件以及材料、燃气轮机、电网系统核心处理器等部分能源关键核心技术设备还受制于人,并没有实现全面自主。二是基础研究相对较弱,燃料电池、氢能、碳排放等先进技术的投入不足,导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储备受限。三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因为科技创新与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够贴合,创新力度不足。四是能源企业原创性成果有限,新能源相关新兴技术方面的创新投入效益不高。

3 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经济转型路径3.1 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体系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以及低碳发展,一是要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以及碳排放管理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对节能降碳各项指标以及任务的目标责任制度,完善国家以及省级层面协调一体,促成各部门、各地方在促进能源以及经济低碳转型形成合作。二是要完善能源税、碳税相关立法,通过法律形式保障实现碳中和目标[4]。三是要健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高耗能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促使企业主动承担减排责任。四是要完善低碳转型支撑,政策参考单位GDP CO2减排强度以及碳排放总量的双控体系,代替能源强度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优化企业碳排放配额制度,并提供对应财税金融政策支撑。

3.2 研究深度脱碳技术

欧盟表示2035 年之前要完成研究深度脱碳技术,并计划增加氢能、核能、储能投资。主要目标有:实现氢能制造成本与页岩气持平,实现电网级化学储能成本降低至当下锂电池的一成,促使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建设成本低于目前的50%。先进的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我国政府以及企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快研究先进的技术以及产业,在全球低碳转型变革的背景下,打造新的竞争格局[5]。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能源以及经济变革会对整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企业竞争规则以及核心竞争力。因此,能源密集型企业需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全球环境意识以及认知,主动完成低碳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以及竞争实力。

3.3 促进碳源循环发展

通过碳捕集技术实现碳的再利用、形成碳循环,是当下推进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燃煤电厂将依然在电力结构中起着支撑性作用,因此,开展低能耗碳捕集应用技术研究势在必行。在未来,应当在电力行业大力提升规模化碳捕集水平,提高碳捕集的综合效益,促进CO2回收再利用。另外,在水泥、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应当加强粉煤灰以及煤矸石、工业废渣等废弃物的循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资源化以及循环型工业产业链,实现多联产业碳循环。

3.4 促进新能源发电产业基地化发展

充分应用沙漠、采煤沉陷区域中风光资源的优势条件,创建发展风光并举且综合应用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始终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的原则,提供清洁、绿色、低碳的资源[6]。新能源发电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要优化发电用电系统以适应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并网,还要拓展跨省跨区域特高压输配送网络建设,促进新能源电力区域间合理调度。形成煤电、油气、光能、风能和氢能多途径协同发展格局,建设新能源基地、光伏自发自用示范基地等。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有效降低新能源生产、运输成本,为将来的能源全面转型打好基础。

3.5 创设多元化低碳能源供给体制

不断适应能源低碳转型的需求,促进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能源技术创新以及数字化转型,优化能源市场体系以及制度设计的引导。基于新能源本身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影响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在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能源供应的安全稳定。因此,需要推动能源系统数字化升级,建立能源互联网络,实现分布式、集中式能源调度,不断加强能源系统的韧性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充分消纳的同时,实现多能互补、全面发展。

3.6 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融合

为了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将2030 年前碳达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阶段目标,为2035年后全面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的内容,争取2050 年可以实现近零排放[7]。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观念,处理好发展与减排、国家与地方、整体与区域、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碳中和宏观战略目标、实现渠道以及政策体系。发挥政府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税务、价格等经济政策方针,形成有效的激励体系[8]。同时,注重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外能源资源,处理节能降碳以及能源安全、供应链之间的关系。

3.7 推进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持

始终坚持低碳发展的理念,构建金融机构绿色低碳融资机制,促进绿色低碳投资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配置改善环境污染情况、减缓资源瓶颈的低碳项目。以节能降耗、绿色发展为核心,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构建符合高端化、智能化的现代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制氢等产业链,建设代表性项目[9]。

3.8 深化体制改革力度为实现碳中和加油助力

实现碳中和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持续性且系统性的工程,除了有技术上的支持,还要创新商业模式和政策的支持。一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建设碳交易市场,将指标分解到每个省(市),在税收、土地政策方面增加对新能源以及电气化的倾斜力度[9],促进有关产业的稳定发展。二是深入研究电价体系,普及峰谷电价政策,将电的商品属性以及时间价值反映出来,不断拉大峰谷电价差,提升设备的利用率,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三是鼓励推广电动车以及新能源汽车、建设公共停车位充电桩设备、引导居民区变压器放开容量闲置、完善充电桩公平就近接入的体系,在低谷时段资源闲置的时候充电,不增加费用。四是打破空间壁垒,实现资源流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设全国统筹能源供给的局面,突破地区土地以及环保政策一刀切的弊端,统筹处理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充分应用西部、北部的风能、太阳能资源[10-11]。

3.9 发挥政府指引作用

政府部门要明确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控制风险和规范技术等,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发展的主动性,降低绿色项目融资难度,引入政府基金,为产业以及市场创造更多的机会。政府的监管部门要创新评估方法,并充分应用评估的结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注重检查绿色信贷政策的落实程度,与金融监管部门、财政厅、发改委深入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应用评估结果以及披露体系,研究将绿色金融评估结果与政策补助有效结合[12-13]。

4 结语

碳中和是一个持续时间长且变革力度大的主题,与能源经济的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在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储能、碳捕集和能源互联网等技术研究的同时,也要通过能源经济体制改革、能源金融机制创新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等途径,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