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类节目如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创新与价值实现,以《中国中医药大会》大型文化节目为例,分析了该节目如何通过创新方式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文化类节目的传统文化“活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节目遵循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的流畅衔接、传统文化功能与人民需求的深度相交两条创作逻辑,采用古今对话、融通多维视野、凸显具身体验三重维度的叙述创新“活化”中医药文化,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应用价值、认同价值与共通价值。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叙事创新;《中国中医药大会》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文化身份的基石,也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1]。文化类节目作为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活化”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价值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步入新时期,文化类节目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时,既面临着内容创新、受众接受、技术融合及国际传播等多方面的挑战,也迎来了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及文化自信提升等多重机遇。如何高效应对、紧抓良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成为文化类节目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活化”(Activation)理念渐入我国人文社科研究视野,探讨激活传统文化时代活力的方法论[2],为文化类节目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提供了有益指引,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戏苑百家》等节目,纷纷探索实践“活化”策略,致力于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重构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从而有效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3]。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携手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是当下文化类节目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活化”发展的优秀范本,聚焦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文化,会聚了近百位权威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以及文化学者,内容涵盖中医药的历史沿革、经典理论、临床应用、科技创新及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融合多种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表现方式,探索与展现跨越数千年的华夏医脉,旨在解码中华文明中具有连续性的中医药文化,以更宽广的语境延展、深化属于现代中医药的精神内核[4]。在具体创作上,节目遵循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功能与个体需求紧密衔接的“活化”逻辑,从设置古今对话、融通多维视野、凸显具身体验三个维度的创新,彰显“活化”中医药文化的应用价值、认同价值与共通价值,为文化类节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可借鉴思考。
一、文化类节目“活化”传统文化的创作逻辑
文化类节目“活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衔接、传统文化功能与人民需求结合,通过创新和适应性转化焕发其时代活力。《中国中医药大会》尝试搭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现实需求的连接,将抽象文化具象化呈现,明确了“注活”传统文化的基本创作逻辑。
(一)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的流畅衔接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智慧,是现代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结合,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得到“活化”与传承,还能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创新。过去,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多局限于文化形式的复刻,缺乏对传统文化精神意涵的深度探索,而这正是激活传统文化时代活力的核心。近年来,《文脉春秋》《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开始尝试透过形式本身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搭建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流畅连接。
中医药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生命观、思想观、科学观和伦理观[5]。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为中医药文化的现代演绎储备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中医药大会》在生动复现中医药文化的“形”,还尝试深度挖掘其精神内涵,以“神”感人,强调其能够为解决现代健康挑战提供独特的视角与方案的独特作用。
通过现代视角和手法重新解读和演绎中医药文化,使其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中国中医药大会》节目以探寻跨越数千年的中华医脉为主线,回溯中医文化诞生、孕育、发展的历史场景,重现中医科学诊断方法、中医疾病防治、中医麻醉、中医儿科等诞生,深入到中医药领域中具体的人物故事,如名医的医德事迹、患者治愈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年轻一代中医药人的创新与坚守。通过生动化演绎将中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未病先防的预防理念、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等精神内容娓娓道来,并强调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品质因其深厚的哲学底蕴、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与现代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成为推动健康中国乃至全球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之,讲述传统文化精神是激活其时代活力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交流、适应时代需求、激发民众创造力和培育正确价值观等多重机制,使得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功能与人民需求的深度相交
以往,文化类节目常多侧重于对文化形式的强调,即关注传统文化作为抽象文化的形式本身,对于文化功能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近年来文化类节目越发注重人民的中心位置,并尝试以人民需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在针对传统文化所开展的保存保真、整理挖掘、传承弘扬、转化再造、创新发展等系列工作中,将文化功能与人民的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器用需求深度相交。
《中国中医药大会》节目在展现跨越数千年的中华医药文化之时,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多维度释放中医药的独特文化功能。首先是解决人民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理解需求,《中国中医药大会》将专业严谨的中医药知识寓于经典案例和真实故事,让观众在通俗易懂的表达中感知中医药文化的绵延。其次是解决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应用需求,针对防病、治病、养生、调理等多种需求,节目组提供了药理介绍、应用示范、从医指导等不同层面的帮助,旨在让更多人民真正受益于中医药背后的文化与智慧。最后是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需求,人民群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接受者、传承者、创新者,自然也肩负着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节目紧贴数字化时代的内容消费习惯,采用科技化、时尚化、生活化表达,便于观众利用社交平台参与传播环节,开拓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局面。
二、文化类节目“活化”传统文化的叙述创新
《中国中医药大会》紧扣“活化”中医药文化的目标进行内容架构、布局谋篇,通过诸多创新手法讲述中医药文化的千年历史,在守正创新中梳理中医药的时代宝藏,观照观众的沉浸式深度感知,并打造沉浸式场景深化中医药文化体验,为中医药文化面对未来注入无限活力。
(一)追根溯源,对话古今生动解码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结晶,纷繁复杂的药理机制中蕴含着哲学基础的抽象性、整体观念的综合性、辨证论治的灵活性等复杂特性,故而,如何在寓教于乐中讲好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中医药文化体系极具挑战性。《中国中医药大会》通过设置古今对话环节,追根溯源,展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跨越时空的阻隔,以历时性对话、共时性交流、灵与肉的生动对话解码中医药文化的深度意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进行碰撞和交流,大大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首先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节目在“医承有道”环节引入古今对话的方式,邀请当代知名中医学者、临床医生与历史上的名医大家进行“虚拟对话”,比如扁鹊与陈怀炯、张锡纯与沈自尹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古代医者的智慧与实践,展现新时代中医人才的传承与创新,在跨时空的深情对话中传达自中医药文化诞生至今厚植济世情怀,演绎出中医文化千载而下的精神传承和继往开来的磅礴生机。
其次是经典医籍的现代解读,节目引入诸多专家、学者对《伤寒杂病论》《胎产书》《黄帝内经》《天回医简》《金匮要略》等经典医学著作进行现代化解读。借此梳理中医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脉络,引导观众“知来路”,并结合现代化医学研究视角,阐释其在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现代应用,以“古典今评”的对话方式更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的中医药文化。
最后是非遗技艺的活态展示,节目借助高清影像与专家讲解,活态展示中医药领域中药炮制、针灸操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现代传承人的非遗技艺演绎不仅仅是对古代技艺或知识的简单复制,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深度文化交流传承,更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通过非遗技艺能够体会到古人的心境、审美观以及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与理解,这种体验超越了时间的界限,建立起一种跨时代的共鸣,让人感受到文化的连续性和人类智慧的共通性。
(二)守正创新,融通多维视野焕活中医药文化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显著标识,也是中医药文化在当代保持活力、扩大影响力并持续贡献于人类健康的关键路径,它确保了中医药既不失根本,又能积极应对时代变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国中医药大会》节目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跨界融合引入现代科技、艺术等多维视野,展现了中医药在“守正创新”理念下的新面貌,有效地激活了中医药文化的内在活力,呈现出现代价值。
在“守正”方面,节目援引学界与业界权威对中医药传统理论、经验和技术进行系统整理与传承,通过邀请国医大师、知名中医学者等进行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确保中医药的学术精髓、临床经验、文化理念得以准确传递给新一代从业者,中医药的根本特色和优势得以延续,这是“守正”的基础。
在“创新”方面,节目尝试融通多维视野以焕活中医药文化,紧抓现代社会的需求、科技进展及疾病谱的变化。首先,探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通的创新,尤其是重点呈现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结合融通,比如在“衷中参西”节目中所展示的,以源于中医针灸,再结合西医的静脉输液留置针等技术进行改良的“套管式腕踝针”,不仅可以让观众见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沿成果,更能够激发起社会各界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探索热情。其次,节目重点观照中医药文化基于现实需求实现的多领域创新成果,鼓励并展示中医药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比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成分、开发新药、改进诊疗技术等,在“医创无限”环节中,新一代中医药人通过展示顶尖科技创新成果,提振了观众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信心。另外,节目还创新性地融入国际视野,在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本土根源和历史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国际视角,探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影响,如邀请留学生、外国医生参与会谈,关注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从而推动探究中医药如何与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相融合,促进东西方医学的对话与互鉴,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三)深化感知,具身互动体验感知中医药文化
当前,中医药因其确切的疗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和重视,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仅仅停留在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上,对中医药学的核心内涵缺乏准确把握,对其外延,如中医精神文化、中医生命文化和中医比较文化亦缺乏宽视野和历史认知,故而大众与中医药文化仍旧存在陌生感、距离感[6]。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中医药大会》尝试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凸显具身体验的路径,增强中医药文化可接近性和亲和力,促进共鸣与认同,甚至进一步提高传播的自主参与度,从而有效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普及与传播。
首先,在内容形式设置及互动环节,让观众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节目邀请中医传承人现场展示中医技法,如针灸、推拿、草药辨认等,并邀请观众上台体验或通过远程技术参与,让观众亲身感受中医的神奇与效果。其中开启宝葫芦互动环节是一个极具创意的互动体验,每个宝葫芦都代表了一个中医典籍或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物,通过这种形式,观众能直接“解锁”并了解中医药的经典知识和历史故事,使得学习过程既有趣又富教育意义。
其次,在舞台设计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互动多媒体展厅,通过触控屏幕、虚拟现实(VR)体验等技术打造极具沉浸感的互动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深入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方剂构成、治疗机理等,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探索,从而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和观众的参与感,也让古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以新颖、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现代观众,有助于拉近普通大众与中医药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文化的传播与理解。
最后,在传播矩阵打造中联动线上线下,创新传播路径、完善传播体系、依托媒介融合优势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7]。除了线下的专家会谈与讲解外,还通过网络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能够参与进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持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医药文化。以观众的具身体验深化对中医药文化的感知,从而激发了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认可与尊重。
三、文化类节目“活化”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
《中国中医药大会》通过叙述创新有效“活化”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在影像呈现与传播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其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还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共通价值的实现,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一)创新解读,拓宽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
《中国中医药大会》立足时代转变与人民需求,以创新解读有效实现中医药文化的“活化”呈现,显著拓宽了中医药文化的应用价值。一是推动健康生活方式,节目中倡导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等中医预防思想,以及食疗、养生功法等实践,为现代人提供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参考,推动了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二是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借助节目的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医药教育的公众认知,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中医药学习的兴趣,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三是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通过展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果,如智能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等,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中医药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四是助益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节目促进了国内外对中医药的理解与尊重,为中医药的国际合作开辟了新路径,推动了中医药在海外的合法化与普及应用。整体而言,《中国中医药大会》通过对中医药的创新解读和演绎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其文化内涵的展现形式,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场景和价值空间,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示范。
(二)凝心聚力,构建传统文化的认同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身份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化”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加深民众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识和自豪感,增强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中国中医药大会》通过“活化”中医药文化,展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构建起对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共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首先,传承与弘扬医德医风。节目中展现的医者仁心、师徒传承、救死扶伤的故事,弘扬了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这些正面形象和感人故事激发了观众对中医从业者的职业尊重和文化价值的认同。其次,促进科技与传统融合的认同。《中国中医药大会》展示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大数据支持的个性化治疗等,这些创新应用不仅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性,也唤起年轻人对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向上生命力的文化认同。最后,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豪感。节目通过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卓越成就和现代应用,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医疗智慧和文化贡献,增强了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了文化身份的认同。
(三)和合共生,点明传统文化的共通价值
《中国中医药大会》通过多语言版本创作、引入国际化视角阐述等手段搭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挖掘出传统文化的共通价值,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中医药的理解与欣赏,成为连接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对于健康与和谐生活的共同追求,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点明了诸如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关怀等全人类共享的共通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的力量。首先是在追求健康理念上的共通:“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这些理念跨越时空界限,与全球日益增长的对自然疗法、身心健康一体化的关注相呼应,激发了人们对健康维护新视角的共鸣,强调了全人类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同向往。其次是在可持续发展智慧上的共通,中医药倡导的生态和谐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中华本草”中对季节性草药的使用,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智慧。这与当今全球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为应对环境挑战提供了传统智慧的解决方案。最后是在传递人文关怀上的共通价值:“杏林高手”们的故事及其对患者的关怀,展现了中医药人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了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是全球医疗体系共通的价值追求。这种超越技术和理论层面的情感联结,强化了对全人类福祉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徐光木,江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2):38-44.
[2]王昊,王蕾.中华古籍“活化”的实践框架与发展路径[J/OL].中国图书馆学报,1-26[2024-05-29].
[3]曾一果,朱赫.记忆、询唤和文化认同:论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媒介仪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3):92-98.
[4]《中国中医药大会》见证中医正青春[N].文汇报,2024-05-31.
[5]吴德珍,申俊龙,徐爱军,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播路径创新[J].医学与社会,2015,28(5):55-57.
[6]傅文第.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选择[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31):119-123.
[7]牛凤燕.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转换[J].理论学刊,2018(5):162-168.
作者简介:翟慧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广州 510632);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632)。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