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她题材”剧集逐渐成为电视剧领域中一股势头强劲的潮流。以2020—2024年主要“她题材”剧集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与文本情感计算的方法从女性形象、价值理念及创作者性别话语空间等层面进行分析,发现“她题材”剧集在展现女性独立性和多元性方面呈现出“可见”,但仍存在“不可见”的困境。刻板印象、同质化限制了大众对女性的认知,女性创作者的稀缺导致了“她题材”剧集中创作人员性别话语的失序。创作者们应突破传统窠臼,深入洞悉女性生存的真实现状与内心世界,提升女性创作者的参与度,推动“她题材”剧集迈向真实、多元、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她题材;性别呈现;可见;女性创作者;话语空间
近年来,伴随着女性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以女性为消费主体的“她经济”时代随之而来。电视行业为迎合女性观众,以《欢乐颂》《三十而已》《玫瑰的故事》等为代表的“她题材”剧集应时而生。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独立的书写是女性题材剧集的共同主题,也构成了其中对女性“她力量”性别呈现的核心。“她题材”剧集一般以女性为主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以折射当下社会女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满足女性群体的观赏诉求。[1]伴随着女性题材剧集的发展和女性叙事策略的兴起,不同视野由分而合对女性群体的“可见”,成为一股女性力量进入公共领域并成为渐次而上的力量。但同时,女性题材剧集中依旧存在着女性的“不可见”。在剧情、叙事话语和创作主体等层面,难以被察觉的“权力的体现”和“审视”一直存在,“他者”虽不在明处,却一直影响着女性题材剧集的创作。“她题材”剧集一方面让观众感受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又潜移默化地支持着男性中心观念。事实上,探究女性题材剧集的性别呈现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关联,分析性别意识觉醒下女性题材剧集的创作内容,关注电视行业媒体建构的女性形象与真实现实的性别话语空间,是电视行业和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重要关切。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女性题材如何通过故事表达使女性“可见”,更需要考察电视行业中性别话语空间的“不可见”。本文通过梳理近五年间主要“她题材”剧集的主题剧情、叙事话语和创作主体,探讨女性题材剧集中作为客体的女性性别呈现和作为主体的女性从业者的话语空间。
一、可见的呈现:性别意识觉醒下的“她视角”
作为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可见性”(visibility)影响着群体与主流之间的关系,正因为“被看见”而非“遮蔽”构成了公共生活的基础,只有被他人所见所闻,群体才能进入公共领域,进而获得更广泛的公共性。[2]媒介化社会中的女性如何被“看见”,即女性的媒体再现(representation),是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在电视行业,“她题材”剧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热议与被讨论的话题,是思想的进步和性别意识觉醒的体现。近年来,随着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女性不断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消费能力也日渐提升,“她经济”开始崛起,女性受众逐渐成为女性题材剧集的消费主力。随之而来的是符合女性群体品味偏好、审美要求的影视剧作品开始受到市场关注,一系列聚焦女性群体、展现女性性别魅力、凸显女性生命体验的“她题材”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为更多女性受众量身打造的“她题材”剧集在故事主线、女性形象、价值理念等层面也呈现出对女性价值的探索与展现。
(一)“她力量”的成长:故事主线对新女性的话语建构
在传统的国产电视剧叙事框架中,男性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的故事线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女性角色则更多地被置于辅助或陪衬位置,女性的故事线往往服务于男性角色的成长和剧情推进。而“她题材”剧集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故事线的设定模式,将女性角色置于故事的核心位置,由她们推动剧情发展,讲述她们的成长、奋斗和追求。《我的阿勒泰》以几位女性角色的生活经历构建了整部剧的叙事框架——张凤侠在经营小卖部过程中的自我成长,李文秀在母亲的陪伴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托肯通过反思不幸的婚姻认识到幸福需要自我争取。《风吹半夏》以女主角许半夏的创业历程为主线,展现她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凭借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为行业领袖的过程,剧情中重要的节点和转折都与她的决策和行动相关。
在“她题材”剧集中,女性角色的故事线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情感纠葛或家庭琐事,而是拓展到了职场奋斗、社会参与、个人成长等多个维度。《三十而已》以三位都市女性在三十岁这一人生关键节点上的选择和成长为主线,正是职场、情感与自我成长等故事线的相互交织,才使更多观众能够从中找到影视剧角色与自身现实生活的契合,从而引发共鸣与思考。
(二)“她形象”的蜕变:女性形象绽放多元魅力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产家庭剧中的女性大多以母亲或者妻子的身份出现,她们必须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以默默付出的姿态展现我国传统女性的道德品质。[3]早期国产都市剧中的女性也往往是“拜金女”“傻白甜”“恋爱脑”等角色设定。“她题材”剧集打破了长期以来将女性角色局限于传统角色定位和标签化的局面,充分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多元化特征以及女性的职业追求。《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主角唐佳瑜作为安和医院唯一的女主任,打破了传统医疗剧中女性的辅助型角色定位,她在工作中勇于攻克技术难题,挑战高难度手术。《公诉》聚焦于检察系统,主角安旎是一位女公诉人,有着专业的法律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职场中展现出对检察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填补了检察题材剧中女性角色较少的空白。这两位女性角色跨越了医疗与法律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领域,以心外科主任和公诉人的社会身份,展现出当代社会中女性的多元面貌。
(三)“她风采”的塑造:女性魅力与价值的深度探索
科幻题材常常以宏大的叙事框架构建出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激发观众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青春题材则聚焦于展现年轻一代的青春风采,描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坚持。在探讨“她题材”剧集时不难发现,相较于其他题材影视剧所侧重的主题理念,“她题材”更注重挖掘和展现女性的内在力量与独特价值。《大山的女儿》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为原型,讲述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并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故事,诠释了女性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梦华录》中的赵盼儿经营茶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凭借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阻碍,彰显了女性的智慧与商业才能。《幸福到万家》中的何幸福带火了家乡旅游产业并推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她遭遇过诸多的误解和阻碍,但从未屈服,展现了女性的领导力与独立精神。这些作品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设计和人物的塑造,将女性力量与价值具象化为一系列立体生动的形象,让观众在产生共鸣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女性的不屈不挠、自立自强和足智多谋的独特魅力。
二、不可见的困境:繁荣表象下的隐形枷锁
作为电视剧领域中一股势头强劲的潮流,“她题材”剧集的播放数量逐年递增,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却隐匿着一些“不可见”的困境。女性媒介形象的塑造和创作主体的性别话语空间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她题材”剧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潜移默化地限制了观众对女性的理解与认知。
(一)虚幻的勾勒与沉默的呼声:女性媒介形象的不可见之困
1.刻板印象的延续,等待被救赎的“男性依附者”
“她题材”剧集一直以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为创作核心和价值追求,但在实际的剧情呈现中,男性凝视所构建的视觉霸权依旧存在。一些女性角色表面看似独立自主,实则在遭遇困难的关键时刻,仍然需要依靠男性角色的帮助才能渡过难关。《卿卿日常》中,李薇和其他姐妹们共同经营的九川美食荟被岳侯爷以停业整改为由被迫关门,为让其重新开业,尹峥亲自找到岳侯爷赔罪。《好事成双》中的林双在经历婚姻失败后决定重返职场,但她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受挫,这时顾许得知林双的困境,他作为磐石的CEO主动向林双抛出橄榄枝,并凭借自己在公司中的话语权为林双争取到了合适的岗位,帮助林双解决了就业问题。尽管“她题材”的创作在表象上聚焦于展现女性的独立与成长,然而其深层叙事核心仍隐含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这无形中展现了父权观念以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获取稳定与安宁的方式通常与男性的帮助紧密相关。
2.徒有其“她”,流量噱头下的内容失焦
一些“她题材”作品打着展现女性成长的旗号,实则作品内容失焦,偏离主题,只是把女性题材当作吸引流量的噱头。《女士的法则》虽是一部以律师行业为切入点的电视剧,但剧情中许婕与宋修的姐弟恋却占据了过多篇幅,本该重点展现女性在职场中的智慧与勇气被弱化,观众所期待的职场女性成长历程也未能得到充分呈现,这部剧与其说是律政剧,倒不如说是披着女性题材外衣,以谈恋爱为主的偶像剧。《流金岁月》以蒋南孙与朱锁锁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展现女性的蜕变和女性情谊,然而该剧却过多地呈现女性在感情中的抉择,使得本该聚焦的女性成长议题被淡化,女性在事业上的努力与突破被情感所掩盖,观众难以从中深刻感受到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坚韧与力量,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感情戏码。
3.华丽外衣下的空洞内核,亟待突破的女性虚浮描绘
部分“她题材”剧集的内容悬浮于现实之上,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这些作品往往构建出类似“乌托邦”般理想化的世界,仿佛是为迎合观众口味而专门创作的爽文。《北辙南辕》对角色设定极为理想,尤姗姗职业上的飞跃过程几乎忽略了现实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重重障碍,弱化了成功背后的复杂性,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处理。这部剧试图借助五位女性角色共同创业的历程,彰显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成长,但剧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空洞失实,难以贴近现实中女性的真实生活情形,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设计也削弱了作品想要传达的主题理念,使作品虚有其表,宛如一座“空中楼阁”,难以引起观众的深度共鸣。
4.代际叙事失衡,老年女性角色的边缘化
随着“她题材”剧集的兴起,确实涌现出了许多描绘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社会阶层女性形象的佳作,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类作品大多都聚焦于展现青年与中生代女性的日常生活、职业追求和情感状态。在2020—2024年的62部“她题材”剧集中,主要角色年龄设定为青年群体(20+)的有17部,中生代群体(30+)的43部,老年群体(60+)的2部,可见在“她题材”电视剧中极少出现老年女性担任主角的现象。老年人作为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且日益增长的群体,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及情感需求在“她题材”剧集中的呈现却较为片面和单一。当老年女性角色出现在“她题材”剧集时,她们更多的是被简单刻画为身体衰弱,亟须社会关怀与家庭照料的弱者,或是固守传统观念而与年轻一代频繁发生争执的固执老人。《玫瑰的故事》中,方文协的母亲因对儿子的偏爱和对儿媳妇的刁难,被塑造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恶婆婆”形象,《好事成双》中卫明的母亲也被刻画为一个爱慕虚荣、挑拨家庭关系的老年女性形象。这样标签化的人物设定,不仅未能真实地反映老年女性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反而可能会加重观众对该群体的误解。
5.流水线上的“她故事”,同质化浪潮与边缘女性的失语
当前大量的“她题材”剧集犹如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作品,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态势。在剧情方面,这些作品在剧情设计上趋于单一化和套路化,在《玫瑰之战》和《做自己的光》中,女性角色的觉醒通常是被动的,往往是因为在婚姻或情感方面遭遇了打击,从而才激发了她们的斗志,最终实现了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逆袭。而在《女士的品格》和《她的城》这类女性群像剧中,大多是将几位出身各异、性格有别的女性通过某种机缘巧合凑在一起,她们时常会遭遇或来自婚姻,或源于家庭,抑或事业上的压力与困境,最终这些女性角色携手合作,共同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成功突破人生瓶颈。这样模式化的设定固然可以为电视剧的评分和收视率提供一定的保障,但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未能充分展现现实生活中女性面对复杂困难的现状。
在类型选题方面,2020—2024年的62部“她题材”剧集中,位列前五的分别为都市、爱情、剧情、女性和情感。其中有30部带有都市类型的标签,占比近一半,而只有寥寥数部剧集选择脱贫、民族这类选题。这一数据充分表明,许多“她题材”剧集将关注点聚焦于繁华都市中白领女性的生活,却忽视了身处焦点之外的女性群体,如残疾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诸多不便与歧视,农村女性在城镇化浪潮冲击下的生活现状,以及身处偏远地区仍然执着坚守的女性教师等,这些迫切需要关注和讨论的女性议题在“她题材”中皆较少得到呈现。
(二)性别话语空间的失序:女性创作主体的不可见之路
1.“她视角”下的影视创作:跨越屏幕的深度情感共鸣
本文利用爬虫技术针对2020—2024年的62部“她题材”剧集(豆瓣评分7.0以上)进行数据采集,抓取了每部剧集在豆瓣平台上热度排序前100的短评,初始收集总量达到6200条,经过数据清洗,剔除非目标范围内的信息,最终保留了6081条短评作为分析对象。在数据分析阶段,依据导演性别这一变量,将短评数据划分为女性导演组和男性导演组进行独立分析。运用中文文本情感分析工具“微词云”计算得出两组短评的情绪值与数量分布情况,其中情绪值是一个量化指标,直接反映了短评文本的情感倾向。当情绪值大于0时,代表该条短评蕴含着正面情绪,评论者对该部剧集持有积极和满意的态度;当情绪值小于0时,该条短评传递出的是负面情绪,评论者的态度偏向于不满和失望。此外,情绪值的大小能够反映情感的强烈程度,正面区间的情绪值越大,代表短评含有更为强烈的积极情绪,相反,在负面区间内,情绪值的绝对值越大,则短评中蕴含的负面情绪就更加强烈。统计结果显示,女性导演执导的“她题材”剧集在豆瓣短评中的平均情绪值达到了3.24,明显高于男性导演同类作品平均情绪值的2.48。从评价者的反馈来看,女性导演执导的“她题材”剧集能够获得更高的评价和认可,以此可以推断,导演性别可能在“她题材”剧集中对观众的情感共鸣及评价倾向具有影响。
为了更精确地衡量导演性别在执导“她题材”剧集时对观众的影响,本文进一步细化了数据分析策略,在所有短评中选取出带有“导演”一词的短评进行情感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导演组的短评中,当提及“导演”一词时,其情绪值显著攀升至4.76,这一数值高于女性导演组整体短评的情绪值,而男性导演组短评中提及“导演”一词的情绪值仅为1.43,低于该组整体短评的情绪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带有明确性别指向的短评中,情感倾向表现得尤为鲜明。提及“女导演”的短评,情绪都普遍偏向于积极,聚焦于对女性导演才华的夸赞,如选角的眼光独到、剧情不拖沓以及与女性的感同身受等,在《梦华录》的短评中,“粉色摩托飞宇宙”说:“男女主选角我可太满意了!浓浓的CP感,再辅以不拖沓的剧情,古偶剧中的天花板了!不油腻不刻意,清清爽爽,一看果然是女导演拍的,认认真真追剧啦!”《不完美受害者》的短评中,“平四眼”说:“女导演拍这类题材就是能拿捏明白那些女性才能感同身受的,模糊的下作,晦涩的强迫,难言的屈辱,无奈的忍受,绝望的自欺。”《我的阿勒泰》的短评中,“于英乔”说:“太爱了!中国不能没有女导演!拍得太美了太细腻了!好爱!值得珍藏!”而在含有“男导演”一词的短评中,都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主要是批判男性导演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剧情设计悬浮和拍摄手法老套等。在《北辙南辕》的短评中,“大晚上的好饿啊”说:“指望对女性有刻板印象的男导演能导得出来什么好的女性剧。披着都市女性题材外衣的那种普通、毫无亮点、对女性有着刻板印象的不明显玛丽苏罢了。”《星汉灿烂·月升沧海》中,“什锦小白菜”说:“到底有多少部这种流水的制作精良的烂剧,开篇就很聒噪,吵得毫无逻辑,男女主憋憋憋到那么老后面见面转个圈就对上眼了?拜托男导演们拍摄手法不要再这么老土了。”《故乡,别来无恙》中,“puppy奥菲啦”说:“剧情悬浮,看不过五集,每个女主都得给官配个男CP,没意思。这么自以为是的视角,果然是男导演拍的。”
通过收集的数据和评论可以得出,女性导演在创作“她题材”剧集时,更能够带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情感体验,这使得她们在塑造女性角色、构建情感脉络以及探讨女性议题时会更加真实和细腻,更能激发观众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相比之下,男性导演在创作同类题材时,可能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难以完全捕捉和表现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与情感需求,作品在情感表达上也显得较为肤浅,难以触动观众内心。
2.“他”掌握“她”的话语权:性别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分配
在2020—2024年62部“她题材”剧集中,豆瓣评分7.0以上的佳片共有25部,其中5部是由女导演执导,占比20%。而在梳理这些剧集的创作主体性别构成时发现,62部剧集中共有63位导演,其中仅有7位女性导演,占比仅为11.1%,明显低于25部佳片中女性导演的占比。可见尽管观众对女性导演执导的“她题材”剧集表现出更强的情感共鸣和认可,但在导演这一核心岗位上,女性的数量尤为稀少。
福柯认为,说话资格是一种话语权力的体现,而权力是通过话语实现的,谁掌控了话语,那么谁就掌控了权力。[4]如此悬殊的比例揭示了“她题材”影视创作领域中性别话语空间的一种失序状态——“她题材”剧集的创作依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之下,女性导演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严重不足。李少红导演在《云重传》映后论坛中说道:“女性导演和男性导演的处境确实不大一样,始终是被质疑的,你的职业会被人质疑,你的创作想法也会被不断质疑,因为质疑女性的创作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且觉得理所应当。”《我是真的爱你》从男性导演视角出发,以职场女性的生育为故事背景,选取丁克、职场妈妈与全职妈妈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探讨育龄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但该剧在豆瓣平台只获得了4.6分,且部分观众认为在情节中过度渲染了生育决策的压力,引发了不必要的生育焦虑。所以,在“她题材”剧集的创作领域,当男性导演成为主导力量时,可能由于性别视角的差异,导致对女性经历的呈现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主题表达的准确性。
三、“她故事”在影视创作中的破局策略
影视剧作为与社会现实颇为贴切的艺术形式,在社会环境中与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对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实践活动有着重要影响。[5]然而,审视当前“她题材”剧集的创作生态,我们不难发现诸多亟待改进之处,如内容的同质化、女性形象的模式化以及性别话语空间的失序等,这导致“她题材”剧集未能充分展现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无法真实反映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演变和价值追求,因此对“她题材”剧集进行深度改良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摆脱父权束缚,强化女性意识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6]因此,摆脱父权观念的束缚是实现突破的关键。如今,女性在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她题材”剧集中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这一客观现实,人物塑造上不应再沿袭将女性刻画为依赖男性、缺乏自主能力的刻板形象,这不仅与现代社会中女性展现出的强大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背道而驰,更在文化传播层面传递了扭曲的价值观,阻碍了社会对女性真实形象和能力的认知,所以女性角色应被赋予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果敢行动的特质,其命运应由自我主宰,而非屈从于男性的掌控。
(二)以真为美以实为贵,塑造立体“她形象”
在“她题材”剧集创作中,真实描绘女性至关重要。真实并非仅仅是对女性外在形象和行为的简单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其内在精神世界、情感脉络和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摒弃过度美化或丑化的极端倾向,要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去展现女性的全貌,女性的个体差异应得到充分尊重和细腻刻画,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表面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上,更要植根于内心的信仰、欲望和恐惧之中,在“她题材”剧集的创作中需要敏锐捕捉并精准呈现这些微妙而关键的差异,避免将女性形象笼统地归为某一固定模式或类型。
(三)解锁未知的她,聚焦边缘女性群体
边缘女性群体往往由于社会地位的边缘化、经济条件的限制或身体状况的特殊,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甚至遗忘,因此她们的经历和精神更应被呈现在荧屏上。这需要创作者怀揣着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给予边缘女性发声的机会。通过人物刻画、情节设置以及视觉语言等手段,将边缘女性的故事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将作品呈现给更广泛的群体,让所有人都能够倾听到她们的声音,感受到她们的痛苦与欢乐,激发社会对边缘女性问题的关注与讨论。
(四)重塑影视话语秩序,提升女性创作者话语权
为改善影视行业性别话语空间的失序状态,建议设立专项女性导演奖,鼓励更多女性投身影视创作事业,并建立配套的创作扶持基金,为女性创作者提供项目资助、人才培养及宣传推广等全方位支持,帮助她们克服创作过程中的资金、资源及技能瓶颈。同时构建多元化平台,通过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在线社群以及展览等活动,为女性创作者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提升公众对女性创作者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共同推动女性创作者在影视行业中话语权的提升。
四、结语
近年来,“她题材”剧集发展态势良好,从故事主线、女性形象、价值理念等层面都呈现出对女性的深刻关注。但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此类剧集也存在内容失焦、代际叙事失衡、性别话语空间失序等问题。对此,在未来的“她题材”剧集创作中,创作者们应秉持现实主义精神,以真实生活为依托,摒弃一切“乌托邦”式的虚浮幻想,构建出以现实为根基的“她题材”作品,同时树立正确的性别视角,以平等、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审视每一位女性角色,避免在创作中陷入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以此推动“她题材”电视剧朝着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观众提供具有正能量的精神食粮,也为促进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知作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社交媒体的婚育焦虑生成机制与社会应对研究”(CX2024070)]
参考文献:
[1]李蕾,路卓杭.“她题材”剧集的创作转向、价值误区与突围策略[J].中国电视,2023(6):80-85.
[2]Arendt,H.The Human Condition[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House,1999:38.
[3]雷桐.“她题材”电视剧中的性别建构与话语新解:以《三十而已》为例[J].中国电视,2021(3):109-112.
[4]石丹.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究“她题材”视听文艺节目的价值转向[J].中国电视,2021(11):101-105.
[5]李书贤.主旋律影视剧的观众涵化及共同意识构建创新[J].传媒,2024(8):45-47.
[6]Beauvoir,S.de.The Second Sex[M].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House,2014:9.
作者简介:余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西安 710127);胡珂瑞,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吉隆坡 55200)。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