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用图片报道讲好新时代志愿者精神

【摘要】2022年8月,重庆爆发山火,城市安全面临巨大威胁。当月底,《新京报》刊发图片专题报道《重庆山火救援实录 热血“长城”凡人大义》报道发挥传统视觉传播语言——图片报道的社会历史记录功能,留存影像档案,多视角呈现真实的山火救援现场,将一座城上下齐心共同对抗灾难、共同战胜灾难的动人事迹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传播新时代的志愿者精神。

【关键词】影像档案;视觉采编;信息判断;突发新闻;志愿者精神

2022年8月,重庆山火爆发,城市安全面临巨大威胁,迅速引发全国关注。8月31日,《新京报》以4个报纸版面在图片故事专版“目击”刊发《重庆山火救援实录 热血“长城”凡人大义》(以下简称《重庆山火救援实录》),并在新京报APP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快速在网络上形成话题讨论热度,并被多家国内外媒体转载报道。这一系列作品获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二等奖。

《新京报》运用传统视觉传播语言——图片报道的社会历史记录功能,将这一段足以被载入这座城市历史记忆,震撼世界的典型中国式救援留存影像档案。

一、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互为补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纪实摄影已经显出用镜头关注社会生活的趋势。[1]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纪实摄影既有坚守也有创新。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图片报道想达到高品质,大量功夫其实在于摄影之外。

自创刊之日起,《新京报》就设立了相对独立运作的视觉架构,历经20年,依然认可图片采编团队是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坚持视觉采编思维的开拓发展、采编协作流程的不断完善。

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由纸质媒体向互联网移动端转化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互动方式跨越远距离时空,通过摄影记者的镜头和图片编辑的制作,让读者不仅仅是“身临其境”,而且能与每一位镜头下的救火者“面对面”。互联网使新闻报道的互动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但在抓住碎片化的网络传播优势的同时,报纸版面呈现依然具有价值,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而不是此消彼长。[2]

在《新京报》多年的图片报道经验中,视觉采编系统与文字采编系统既精密分工,又高度协作,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当数“目击”,一个定位深度阅读,兼顾新闻报道规律与专题摄影规律的图片故事专版。它“扎根”于报纸版面,同时紧跟新媒体浪潮。在碎片化阅读盛行,视频大行其道,读者拥有更多观看选择的当下,依然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展现着其独有的生命力。

与多元的新媒体呈现方式不同,报纸的视觉呈现是二维的,既存在信息体量传递的相对局限性,又具备独有的版面视觉语言特质。随着报纸阅读受众的变化,置身于当代阅读规律的读者对于报纸图片专题报道的专业度表达,以及期待通过阅读达成的精神诉求只会更“苛刻”。如何在方寸之间快速抓住读者眼球,连接创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情感通达”,将报道呈现得流畅易读,对视觉传达、文字呈现与版面编排都是挑战。

“目击”倡导现实主义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摄影风格,其版式以视框中心理论以及格式塔理论为指导原则,强调视觉层次感,拒绝视觉暴力,同时要求图片故事主题清晰、主图效果突出、图片结构流畅、文字信息详实有深度、整体设计悦目,标题制作讲求短而精,既要突出核心信息,又要兼具意境表达。

《热血“长城” 凡人大义》和《决战“英雄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两篇双版“目击”,既独立又连贯,用客观而不失温度的影像表达,用理性的文字讲述,用流畅的视觉连续性将图片凝聚为整体,既有震撼人心的灭火救援镜头,又有彰显人性的生动细节。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版式效果兼具新闻性与艺术性,让读者在影像中感知突发现场的惊心动魄,感受中国人人定胜天、团结合作的互助精神。

二、图片报道的准确判断与恰当表达

塔格认为“摄影无法被理解为具有静态身份,或者单一的文化地位”。摄影更适合于被认为是各种技术、实践和影像分散而动态的领域。作为摄影记者,本质是运用摄影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实践。任何一幅照片的意义是偶然的,因为它完全有赖于这幅照片在特定瞬间实现其自身语境。[3]

《新京报》的摄影记者,首先是新闻记者,是通过图片创作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记录者,图片报道之于新闻传播的实际意义要立足于视觉语言的表现手法之上,因而新闻信息的决定性瞬间往往比视觉本体语言的决定性瞬间更为重要。信息判断与敏锐反应则是成就一张优秀新闻图片的基础。

重庆山火救援的“核心本质”在于人。无论是来自本土或是各地驰援的消防员,还是部队、民兵,抑或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在这次山火救援中都爆发出了巨大能量。

由于起火地点地势陡峭,较窄或较陡的地段很多,汽车和挖掘机难以胜任运输任务,摩托车成了解决困局的“最佳方案”。面对无情山火,他们背上背篓,骑上摩托,不畏高温,不惧危险,逆行而上,在物资运输中起了巨大作用。这一群体在新闻现场的独特性与典型性,自然会成为镜头聚焦的首选。

纪实摄影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再现,但又通过对象、瞬间的特定性选择,以及造型处理的夸张、强化等,进行去芜取精,去伪存真,其中同样熔铸着摄影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同样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有代表性。[4]

在灭火最前线,全国各地来支援的森林消防员昼夜鏖战。在后方城中,普通的重庆市民自发组织后勤保障服务。“摩托骑士”就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他们向上运送物资补给,向下运输换班的救援人员。而在距离山火最近,坡度超过70度的山火阻击战最后一段路程,地况复杂,“摩托骑士”亦爱莫能助,志愿者们共同筑起了一道壮观的“防火长城”。他们来回接力,依靠最原始的办法——肩扛手提,向一线输送必需的物资补给。各方协作,众志成城,打赢了这场防火战役。

图片编辑要时刻为摄影记者架起从新闻现场到报纸版面的桥梁,对前方记者的拍摄方向进行引导。在重庆山火报道中,各种人员自救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当《新京报》决定用4个版面呈现时,打头两个版面无疑是为自发上山的摩托骑手准备的。竹篓、摩托车、蝴蝶结等不相关的视觉符号在这个版面上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一个情感丰富、构成立体的群体。

同时,在摄影记者充分发挥创作激情的时候,图片编辑也要适时“叫停”。面对山火,志愿者群体值得突出,但还有很多其他群体也在为了灭火而前赴后继。图片编辑要让摄影记者及时抽离,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分配时间,为图片报道采集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了前期铺垫,在最终呈现上就得心应手,集中精力解决视觉逻辑问题。

《重庆山火救援实录》中记录的紧张、感人、宏大的画面,讲述了一件事、一群人、一个国家的动人故事。从单一群体的群像,到多个群体的群像,由点及面,通过大场景的宏大叙事画面和特写式人物群像的结合,将一座城上下齐心共同对抗灾难,共同战胜灾难的动人事迹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图片报道小组对新闻的准确判断与恰当表达,达成了图片专题报道之于新闻传播的实质性意义。

三、互联网时代对新闻摄影记者的挑战

摄影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尽可能多地捕捉拍摄对象,以获得比绘画更宏大的视野。而对新闻摄影的重视则让中国摄影人沉陷于“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的愿望不能自拔。和“四月影会”时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的意识在内涵上有了很大变化。此时这种观念更多体现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人文题材中,摄影与社会学、人类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学科交叉运用,为这些学科提供佐证,而这些学科则为摄影提供深入研究这些命题的方法和理论依据。[5]

凡照片都是消亡的象征。快门落下的时候,将限定的时空定格,那张图片即成为现在的记录,也成了未来的证据。新闻现场风云变幻,转瞬即逝,什么样的新闻图片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什么样的画面能在成千上万张图片中脱颖而出?什么样的瞬间能抓住读者的观看欲望……都是制作图片专题报道时,摆在图片编辑面前的课题。

置身现场,记录真实,必然是第一要素。现实比虚构精彩千百倍,人类始终会被真实发生的瞬间,真实人性的流露而触动。关注现实,见证人性的新闻图片,拥有对抗时间的生命力,具备存档历史的功能。

在对新闻现场精准敏锐的信息判断、记录真实的基础之上,形式感、个性风格、故事性、人情味、观点等方面,是评价“目击”图片价值的主要标准。

在数码相机、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现场的记录者。图片摄影的门槛于当下,看似在变低,其实抬得更高了。要想成就一张优秀的乃至经典的新闻图片,难度系数直线上升。这既是时代赋予新闻摄影记者的压力,也是对新闻摄影记者提升自身整体职业素养的动力。

重庆山火的新闻现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新闻媒体、自媒体、普通民众都在通过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各自擅长的表达方式不间断地将最新的现场动态、现场故事对外传播,对新闻摄影记者的考验是可想而知的。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要想从中脱颖而出,依赖的其实还是最根本的、训练有素的视觉“修辞”水平。

每一位摄影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技术擅长,面对每一个选题,摄影记者的任务是去找到这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新京报》一直鼓励摄影记者对摄影本体语言的实验性探索、风格化个性化的影像表达。作为图片编辑,需要与各种个性的摄影记者合作,就必须得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最佳合作模式。从摄影记者出发的那一刻起,图片编辑的工作也按下启动键。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惯常的思维或许是尽可能全景、全方位展示事件的视觉现场和丰富的细节切片,同时把图片影像和突发事件的标志性元素贯通融合,力求达成一张或一组与众不同的优质图片作品。不过,面对陌生且繁杂的突发新闻现场,基于现场的环境跨度、动态变化,以及前方人力现状,面面俱到必然无法实现,因而果断、准确的新闻判断、报道切入点及呈现形式方案的制订显得更为重要。图片编辑必须依靠专业与经验,为摄影记者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突发新闻现场的发展,是动态持续、充满未知,且不可逆的,摄影记者要在现场不断突破和等待事件的发展,在过程中寻觅抓拍精彩瞬间。与此同时,图片编辑不能思维固化,过多想象和预判会出现什么画面,更不能提前“预定”摄影记者必须拍摄到怎样的画面,让其陷入框架漩涡。新闻现场的拍摄最终呈现决定权,必定在于摄影记者。

在重庆山火现场,摄影记者在没有光照的暗夜、光比极大的山火一线、尘土飞扬的山道等苛刻拍摄条件下,最终呈现出来的整组作品拍摄手法专业,现场感强烈,画面语言丰富,细节生动,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视觉冲击力强,风格突出,单刀直入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四、照片的意义不断被再造

照片的意义不是由它本身决定的,也不局限于它本身,因为在这些照片出现的语境之下,照片的意义不断地被再造。[6]

面对新闻现场,尤其是如重庆山火这般环境复杂的突发新闻现场,摄影器材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记者的心态、视野、意识、创作表达力等方面。摄影记者是用图片讲故事的人。区别于文字符号,摄影本来就是感性的美学,胸怀同情心与同理心的摄影记者,更有机会拍出引发读者共鸣的照片。而见证人类最本质情感的记录往往最容易引发共鸣。

8月24日晚,摄影记者摸黑上山抵达灭火一线,直至8月26日大火被完全扑灭。几天几夜,摄影记者坚持在一线用镜头记录志愿者与消防员齐心协力决战山火的过程,在现场拍摄时做到精准而克制,通过写实的镜头,带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山火救援的艰辛,以及救火一线人员与重庆普通市民的“英雄气”。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面对纷杂的场景,在众多的线索中细致观察,抽丝剥茧,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传播持续发酵,摄影作品中诸多人物被大众所铭记,如“红蝴蝶结女骑士”吴朴慧。她是最先进入图片报道小组焦点范围内的人物,当时网络流传的视频里,这个头盔上系着大红蝴蝶结,满身尘土的姑娘,车后座绑着两大箱物资,骑着越野摩托车冲上山坡,在清一色的男越野摩托车手当中,显得格外惹眼,让人很难不留下深刻印象。

从一位普通的市民到走进大众视野的重庆山火救援摩托骑士群体的标志性人物,这场轰轰烈烈的志愿救援行动,也改变着吴朴慧的人生。在重庆山火扑灭后的一次《新京报》回访中,吴朴慧说,以前觉得众志成城只是一个词语,而那天,她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个宏大词汇的演绎。

相较于文字、绘画,摄影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被限制的表达,尤其是在新闻摄影范畴,对于真实现场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摄影记者通过相机对现场进行“复刻”,是记录者,同时也是旁观者。而图片里被定格的瞬间又具有无法复刻的独一无二性,为不同的读者提供着无限遐想的空间。现场表达的相对受限与定格瞬间赋予想象的空间,这种“矛盾感”的存在,也是图片摄影报道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吸引着新鲜血液加入其中的魅力所在。

摄影具有特有的时间特性,特别是在一次视觉体验中把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的能力。这点也被新闻记者们注意到了。从这种意义上讲,摄影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先前其他媒介所提供的时间体验。塔尔博特在《关于光绘工艺的说明》中指出,一幅照片显然把注意力引向了它自身再现过程的时间内涵上。它刻画了在真实时间(real time)中一个特定瞬间里处于固定的空间关系的对象。它把在相机前的那个瞬间固定下来,这个瞬间外在于图像自身时间坐标的画面结构。塔尔博特说,每幅图片的首要主题就是时间本身。[7]

图片摄影作为一种观看的标准,或多或少会流露拍摄者和编辑者的主观倾向。而只要是表达,就不存在绝对的客观,因此,纯粹客观的图片报道其实并不存在。事实上,当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恰当地在图片的拍摄与选择中流露出主观性,那些深刻投射了图片创作者观察与观点的照片,总是更让人印象深刻。

就像在重庆山火现场,几乎所有读者和观众都被镜头所定格下的火场中舍我其谁的“骑士精神”所感染和震撼,特别是中国人面对天灾的积极心态,不等不靠,军民一心,最终战胜了这场灾情。

参考文献:

[1]宿志刚,等.中国摄影史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乔弗里·巴钦.热切的渴望[M].毛卫东,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7.

[4]丁遵新.论纪实美:摄影美的演替[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

[5]宿志刚,等.中国摄影史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

[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刘晶,新京报社摄影图片部图片编辑、主任编辑(北京 100061);郭强,新京报社副社长、高级编辑(北京 100061)。

编校:郑 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