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2)机制分析检验显示,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这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以下政策启示: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落实“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地方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数字基础设施;新旧动能转换;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b)--05
1 引言
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时代席卷而来,其不断催生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已从快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从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增长向依靠技术进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增长的转变,转变过程中,需要找到平稳有效的增长动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被提出。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现阶段山东省各地市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与新旧动能转换水平进行测度,实证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效应,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示范借鉴、做出山东贡献。
2 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研究数字基础设施衡量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单一指标法,另一类是综合指标法。单一指标如采用人均电政和电信业务额[1]、互联网接入端口数[2]、移动通信基站数[3]、互联网普及率[4]、人均移动电话用户与人均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值[5]等进行衡量。部分学者采用综合指标进行衡量,通过熵值法或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得分。黄书雷等(2021)用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互联网普及率、长途光缆线路密度三项指标计算综合得分衡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6]。裴馨和高远东(2024)从长途光缆密度、移动基站密度以及人均移动电话机容量、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域名数和IPV4地址数六个方面反映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7]。另外,有学者以使用政策作为外生变量的形式来检验数字基础设施相关政策的因果效应,检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8-11]以及“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作用[12-13]。综上来看,学者们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角度不同,所用的测度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是不断完善的。
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新旧动能具体内涵以及测度进行分析。张念和张念明(2017)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出发,指出新旧动能是五维结构开放性的相对概念[14],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赵丽娜(2017)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15]。吴净(2019)指出新旧动能转换是创新性和效率性等新型动力代替粗放型为特征的传统动力的过程,创新性和效率性是重要因素[16]。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测度上现有研究主要有单一指标测度法[17-19]和综合指标测度法[20]两种,本文参考该方面研究,使用综合指标法进行测度。
围绕数字基础设施与新旧动能转换,学者们进行了丰富的探讨和研究,一方面,关于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基础设施的内涵与测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主要包括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与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基于此,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文献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作用,探索山东省经济高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3 机制分析
3.1 数vkGke1ge+Kcmz7nieK76N6cF21Eg0rAHls7NMISzgwA=字基础设施影响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分析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21],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传统动能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新动力。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强大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为数据要素提供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平台。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升级,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硬件措施,会催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业态,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伴随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以及新动能壮大得以充分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
3.2 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
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机理是研究的重点,整理有关文献发现,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了新旧动能的转换。
3.2.1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22],会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作用产生累积效应。数字基础设施能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从粗放型向创新型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动能的结构优化,通过引入高端技术,可以推动传统动能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技术创新还能够促进传统动能与新动能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技术创新促使新动能发展,催生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新的生产部门和行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不仅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3.2.2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技能偏向性特征,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物质保障,客观上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技能的高级技能劳动力作为要素驱动。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依靠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极大地压缩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距离,产生人才的集聚效应,进而使高级劳动要素向数字基础设施更便捷的区域流入,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人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加高级人力资本的“网络集聚”与“云端合作”机会。另一方面,高级化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新旧动能转换外在表现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需要发挥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较强的互动性[23],只有实现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才能使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4]。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假设2: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4 研究设计
4.1 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选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构建模型如下:
Converit=α0+α1Diginfrastit+αjControlsit+βi+γt+εit(1)
其中:Conver表示新旧动能转换,Diginfrast表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Controls表示控制变量合集,βi表示个体效应,γt表示时间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
4.2 变量选取与说明
4.2.1 被解释变量
新新旧动能转换。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山东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特点,从效率提升、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需求动能五个一级指标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4.2.2 解释变量
本文基于前文梳理并结合已有研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综合指标衡量数字基础设施。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4.2.3 控制变量
为减少遗漏变量造成的误差,本文引入以下控制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选用该地区的GDP进行衡量;(2)基础设施水平,用地区公路里程与人口之比衡量;(3)政府干预程度,用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衡量;(4)公共教育水平,用地方教育支出衡量;(5)城镇化率,用地区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进行衡量。
4.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用2001—2021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其中新旧动能转换与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是利用熵值法测度的综合指标,如表3所示。
5 实证分析
5.1 基准回归与分析
数字基础设施对新旧动能转换作用的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验证了假设1。
5.2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数字基础设施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本文进行以下稳健性检验:(1)对样本数据进行缩尾处理;(2)增加控制变量,在此处增加对外开放程度、经济集聚水平两个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3)剔除特殊样本,将济南和青岛两市从总样本中剔除。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上述稳健性检验方法所得结果都与基准回归结果相近,稳健性检验通过。
6 机制分析
本文为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影响新旧动能转换的机制,除从数字基础设施的直接影响展开研究外,还从技术创新效应、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两个中介变量展开研究,为此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Converit=α0+α1Diginfrastit+αjControlsit+βi+γt+εit(2)
Midit=α0+α1Diginfrastit+αjControlsit+βi+γt+εit(3)
Converit=α0+α1Diginfrastit+α2Midit+αjControlsit+βi+γt+εit(4)
其中,Midit代表中介变量,代表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模型(4)中α1代表数字基础设施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直接效应,α2代表技术创新效应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间接效应。
6.1 技术创新效应分析
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影响新旧动能转换,本文在该处选用两步法研究技术创新在其中的间接效应。对于技术创新的衡量,本文借鉴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第一步,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回归结果如表8第(2)列所示,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一步检验通过。第二步是分析技术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梁益琳(2020)通过实证分析与经济模型推导说明技术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5]。李增刚(2018)指出技术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6]。因此,技术创新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
6.2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效应分析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其中,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衡量,用地区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衡量。实证结果如表8所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都对新旧动能的转换有显著正向影响。进行bootstrap检验后发现,_bs_1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0.014,-0.002),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是存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部分中介效应作用的,验证了假设2。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本文以2001—2021年山东地区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熵值法构建了数字基础设施与新旧动能转换的综合指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山东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山东地区新旧动能的转换,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本文进行了数字基础设施影响新旧动能转换的机制分析,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效应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
7.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建议:(1)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打造一批新业态、新模式。(2)积极落实“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从政策偏向上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各地市要根据自身资源基础、区位条件及技术水平,并结合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提高“宽带中国”政策实施的灵活性。(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支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与重大原创技术,为新旧动能转换构筑坚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旧动能升级,驱动新动能发展,要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创新壁垒,实现新旧动能的有效转换。(4)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地方人力资本水平。要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需要创新型人才,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实现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参考文献
李坤望,邵文波,王永进.信息化密度、信息基础设施与企业出口绩效: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5 (4):52-65.
沈坤荣,林剑威,傅元海.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可得性与企业创新边界[J].中国工业经济,2023(1):57-75.
孙伟增,郭冬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需求规模、结构变化及影响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78-96.
王伟,孔繁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36(7):3-16.
王炜,张豪.信息tFhsAkNauSqiBDg14PeV8MJrsOjUffoBPEChTqzGhTw=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 来自中国252个地市级的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7):75-80.
黄书雷,方行明,鲁玉秀,等.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效应评估和路径优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1(10):100-111.
裴馨,高远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影响劳动力工资: 基于搜寻与匹配模型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2):16-28.
胡中立, 崔泽园, 王书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缓解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政策效应分析[J].西部论坛,2024,34(1):1-17.
裴尔洁,张治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华东经济管理,2024,38(2):64-74.
庄德林,聂晓欣,商玉萍,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际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 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3(2):11-20.
胡忆雯,陈一凡,刘子睿.数字基础设施能否提升地区对外贸易竞争力: 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中国商论,2024(7):41-44.
杨彦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差距:基于健康和教育的视角[J].求索,2024(1):77-84.
刘玉杰,黄韫慧.数字新基建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3(11):54-64.
张文,张念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7,38(12):93-101.
赵丽娜.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J].理论学刊,2017(2):68-74.
吴净.新时代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评价: 以青岛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5):41-44+62.
白洁.湖北新旧动能转换的定量测度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7):53-58.
张豪,张建华,谭静.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能转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24(6):117-118.
郑江淮,宋建,张玉昌,等.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8(6):24-42.
林攀,余斌,刘杨洋,等.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21,41(11):19-27.
CHOI C, YI M H.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J] . Economics Letters, 2009, 105(1): 39-41.
VARIAN H R. Computer Mediated Transaction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 100(2): 1−10.
林毅夫,付才辉.新结构经济学导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王璐,李晨阳.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稳增长: 基于新结构劳动经济学视角的理论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23(9): 146-169.
梁益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互动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22):125-129.
李增刚.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技术和制度双重创新[J].国家治理,2018(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