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中国香港产业结构现状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的路径研究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内地的经济发展互相依托,并驾齐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香港应紧随全球产业转型方向,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增效,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本文研究发现,香港2015—2022年产业结构和指标变化结构呈现出高度服务化、服务经济虚拟化的趋势,对房地产行业有较高依赖、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削弱了香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香港应基于国际、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和香港经济的比较优势与约束条件,以知识经济和高增值服务经济为转型方向,实现香港高增值服务业和内地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产业整合,并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创造和巩固竞争优势,从而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高端服务业;产业结构与转型;产业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中国香港

中图分类号:F062.9;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1(a)--04

1 香港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产业结构现状

多年来,香港的四大支柱性产业是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包括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同时,香港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优势产业,例如教育、创新科技活动、环保、医疗、文化与创意和检测及认证等产业。

贸易及物流业是四大支柱行业中的最大支柱。2022年,香港贸易及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5%;从业人员59.1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6.4%,居各行业之首。不过,2011—2020年,贸易及物流业在四大支柱中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有所回升,从业总人数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由于预计货柜吞吐量和空运货物量将面临多年增长放缓,行业的未来表现持续疲弱,其主导地位面临冲击。面对上述隐忧,香港需通过多项措施,例如扩大货源及提高营运效率和竞争力,以改善行业的前景。

金融服务业是本港第二大支柱行业,在人民币离岸业务上享有“先行者”的优势。内地正在逐渐开放国内资本市场,这也使得香港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挑战可能来自上海自贸区及其他内地金融中心,它们能利用国内金融业开放的机会,拓展更多的国际业务。

旅游业属四大支柱行业中最小的支柱,但作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创造了很多新职位。虽然创造的职位不少是较低薪酬,但在中国香港持续迈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旅游业为较低技术工人带来的就业机会至为重要。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及社会动乱的影响,中国香港全年访客人数仅为356.7万,同比下降93.6%,香港旅游业至此遭受重创。为了恢复游客信心,香港需要采取政治稳定、价格优惠和宣传推广等措施来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

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的前景较好。香港借助内地服务业提供的商机,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3%,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此外,香港也可以作为中介平台,连接内地企业和海外企业,帮助其拓展市场,并寻得一些商机。

六大优势产业开始成为中国香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起,香港产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截至2022年,教育、创新科技活动、环保、医疗、文化与创意和检测及认证等几大优势产业总共占香港生产总值的9.9%左右。在六项优势产业中,文化及创意产业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最多从业员。2015年以来,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年均增加值在当地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4.53%,属于香港主要的优势产业,从就业吸引力来看,医疗产业的相关就业人数的比重增长得最快。2019年,医疗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增长8.1%,与其他几大产业相比,增长最快。香港2015—2022年四大产业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2015—2019年,贸易及物流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表现相对疲弱,而金融服务业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发展势头强劲。2014—2019年,旅游业和专业服务工商业支援服务的发展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香港旅游业遭受重创,2020—2022年香港旅游业发展相对停滞。

产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该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如表2所示,贸易物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呈现出上升或相对稳定的趋势。可见,中国香港产业结构正逐渐进行调整,贸易及物流业虽然是主导产业但地位有所下降,金融服务业和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渐凸显。

1.2 香港现行产业结构引发的问题

依赖传统服务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难上新的高度。香港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向内地转移,留在本港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实体经济基础,多样化动力不足,难以发展高技术、高增值服务业。由于缺乏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香港难以打破原有结构和模式的束缚,而传统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受到生产成本高涨、空间狭小、资源短缺、竞争激烈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不能支撑香港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未能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位置,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香港没有像其他“三小龙”那样实现向创新科技和资讯科技产业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没有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实现服务经济向知识经济延伸发展,而是延续了传统服务业加低端制造业的结构,以致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香港却相对下降,且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低于中国内地、韩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香港如果不及时进行经济转型,则很可能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

相对于内地经济的比较优势降低。随着内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原有的内地—香港产业分工格局已被打破,香港传统的贸易物流、金融、旅游业和专业服务竞争优势,以及内地联系世界的“中介”地位正在弱化,内地部分地区的部分产业已经和香港演变为“竞争”关系。2015年,香港GDP与内地GDP之比为2.8%,2022年则为2%。全国有六个城市的GDP超过了香港,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重庆和苏州的GDP在2022年超越香港。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建设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地,上海、深圳、广州等物流中心的崛起,对香港形成了很大竞争压力。

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状与发展的重点产业

2.1 建设现状

广州市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生产循环体系,既面向内地的市场,也面向外地的市场,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若能将湾区现存的双核心的经济体系加以充分整合,便有机会同时将国内以及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充分利用起来,以便发挥两种不同制度的优势。最终努力建成一个专业服务的中心以及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大湾区有着便捷的交通链接。湾区内的轨道交通设计属于“三环型”:以香港和广州作为中心的交通范围,通勤时间在半小时左右。与此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连接起中国香港、深圳以及广州等七个城市,共同构造出了湾区的通勤时间为一小时左右的交通范围。其中,“湾区”还能起到一个交通中转站的作用,积极进行对外交通的建设,最终使当地交通方面的基础建设更加完善和通达。实现湾区内各个独立城市之间的“有机连接”,如此则对制度成本等的降低产生了较大贡献。

大湾区作为一个发达区域,属于在海上重要的丝绸之路上的沿海以及沿线国家中,往来的距离最短、且其港口吞吐量巨大的一个关键区域,同时也是全世界最集中的港口群,范围涵盖了香港、广州和深圳。2023年,大湾区港口的吞吐量在世界各个湾区中排名第一。此外,广州港和深圳港集装箱的吞吐量均居全球前五。就经济规模而言,大湾区已成为世界级别的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业机制和卓越的创新能力。香港所拥有的优势条件是有利于面向出口的经济能够保持蓬勃发展,香港所贡献的投资中,有70%是来自国外的直接投资,且有将近50%的内地对国外的直接投资都途经香港。

2.2 大湾区发展的重点产业

高科技产业汇聚能力较强。湾区拥有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有30多所、“863”基地12个、国家级高新园区6个、国家软件园两个以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这些资源为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湾区应当着重加速广州的科学城以及深圳的高科技产业群的建设,将深圳和广州两个地方的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开发区域建成国际一流的园区。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前景较好。着重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将CEPA作为契机,同时结合港澳在服务产业方面的优势,以及湾区在装备、电子、生物制药和环保等产业的优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3 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产业合作路径

3.1 香港的作用

地缘优势。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应以全球性视野把握世界经济和湾区发展新趋势,发挥自由港、“一国两制”、贸易等优势,以“市场化、国际化”为视野,应与深圳前海开发合作为突破口,集聚高端资源,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多港联动效应,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功能强大”的一流海湾城市,发挥独特作用,参与大湾区发展,为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以及资源优势,作为国家进行对外开放的关键平台,发挥重要作用。湾区有志于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建设出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属于国际级别的综合运营中心。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各个区域的发展更加丰富和富有层次,最终提升各个区域的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使得湾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的经济体系,有利于湾区的长期发展。

以知识经济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服务业为主,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寻求与大湾区产业合作方向,推动香港价值链的合理布局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加强科研投入和技术引进,实现新的战略产业突破,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进行改造,推动服务业和转移到大湾区的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增值环节提升,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创造和巩固创新推动型的经济竞争优势。

发挥产业创新与政策优惠。利用香港优惠的产业政策促进湾区内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帮助湾区构建新的治理体系,使得制度环境更加利于产业创新,积极探索并建立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创中心的管理体系,帮助湾区构建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培育并发展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业态以及新的模式,积极制定具有突破性的产业优惠政策。推动构建以企业作为主导的产学研互相协同的体系,在融资以及税制等领域搭建起鼓励积极创新的合理机制。在人才流动方面,进一步落实灵活的有关政策。香港特区政府高端服务的着力点如图1所示。

3.2 高端产业的协作路径

把握湾区所拥有的发展机遇,围绕香港的高增值的服务业与湾区高技术的制造业以及现代化服务业,进行产业之间的整合。在大湾区经济区建设中,仅仅依靠广东自身的力量来发展知识经济高增值服务经济是有限的。目前,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对高增值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加大,香港应以此为契机实现经济的转型。香港在湾区产业分工、价值链条和专业化合作基础上,发挥在金融、贸易、工程、管理及投资咨询等方面的优势,与珠三角地区产业、技术、市场、劳动力、资源优势相融合,加强和广州、深圳的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建设大珠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生态链,寻求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和经济新增长点。

配合湾区战略,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香港应积极利用参与湾区的发展,为支持该战略规划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解决香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瓶颈。发挥市场、设施、融资、产品开发、资产管理、人才和风险管理等多元化优势,打造国际投融资和专业服务平台。发挥贸易、物流、航运中心和国际自由港的优势,为湾区内经济体商贸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专业化的服务,承担湾区供应链的组织、调配功能。同时要从传统贸易中介向物流管理中心转化,重点发展船舶管理、融资、保险、仲裁等航运服务,整合港、深、广三地优势,建设以香港为服务中心、以深圳、广州为枢纽港的“湾区”高端贸易、物流服务平台。

将香港的各类金融机构在进行跨境、跨国的拓展等方面的业务引进来,积极推动作为金融后台的金融服务基地的建设。鼓励香港的广大金融机构积极在湾区范围内进行法人机构以及分支机构的设立,以进一步扩大其服务对象的范围。对香港的中小型的金融机构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其通过并购等手段进入金融市场。鼓励其在湾区内的创投公司、保险公司、金租公司以及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等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参股,借鉴活跃在香港内的各类合作者的做法,并进行适当的引入,帮助广大中小型的金融机构优化股权结构,并学会使用市场化的重组等方式提升其竞争力,更好应对风险。

将香港打造为湾区经济创新的高端化服务业集聚地,加强其科创中心的建设。在现代化服务业体系的背景下,国际大都市通常是每个国家服务业体系中高端化服务业汇聚的顶峰。香港要立志建设成为高端化服务业的创新型城市,就要与广东进行合作,引领湾区高端化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推动知识密集型高端化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第一产业,向广东延伸产业影响力。例如,努力争取优惠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湾区建成金融服务集群。这包括发展辅助的企业和相关支持部门,同时搭建强大的金融产业的发展前景。利用好现存的优势条件,对于激活当地金融相关的服务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要努力在金融相关的服务业的集群内部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努力发挥粤港两地政府之间的协调作用,互相配合,积极主动地探寻中央政府指导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

香港要借助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湾区内打造“中国香港城”,其产业的升级中心要以“政府所有、企业经营”的模式运作,以市场机制来为企业进行服务。这意味着虽然产业升级中心的所有权属于政府,但具体企业来负责运营。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真正体现“政府引导、企业经营”的理念。这不仅替当地政府减轻了负担,还激发了企业积极性。产业的升级中心在给企业提供综合产业服务时,也兼顾了公共服务和盈利平台的建设。通过参股和控股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发展升级,这保证接受帮助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率,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升级中心,根据其需要进行干预和引导。

参考文献

罗琼,钟坚.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双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4(4):170-190.

钟坚,王锋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辐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机制及效应[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37(5):81-99.

谢来风,谭慧芳,庄卓昊,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穗港赛马产业合作的制度创新研究[J].港澳研究,2023(3):81-92+96.

张杰,闫新宇.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新动态: 基于扩大开放视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24(1):18-31.

霍祎黎,宋玉祥,刘亭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究[J].经济纵横,2021(11):90-96.

朱兰,邱爽,吴紫薇.发展思路、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例[J].当代财经,2022(3):3-15.

农强,黄姝妍.我国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前瞻[J].商业经济研究,2021(19):185-188.

霍祎黎,宋玉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2(11):109-116.

王冠凤.数字经济赋能中国高端服务业提质升级研究[J].西南金融,2023(4):96-108.

张伟.中国香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与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10):55-6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