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基础、挑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与合作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其战略价值已受到国际广泛关注。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相联,蓝色经济合作已成为双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诉求、经济合作的扩大、合作平套的完善都给双方深化蓝色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深化,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合作机制碎片化、蓝色经济合作亟待转型升级等。鉴于此,本文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合作机制,提高双方治理能力,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技术合作,共同发展蓝色经济。

关键词:蓝色经济;中国-东盟合作;海洋合作;区域经济;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1(a)--04

随着全球对蓝色经济价值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与日俱增,各国逐渐将其列为国际政策议程的优先事项。蓝色经济是经济振兴的新动力,引领着科研和创新的进步。此外,它既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又可以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近年来,在国际政治视域下,学术界对蓝色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维度:一是中国如何与国外国家或组织进行蓝色经济合作,如中国与东盟、太平洋岛国、北欧等国家进行蓝色经济合作的基础、困境和未来发展构想;二是以国外不同国家和组织蓝色经济合为案例,通过分析其合作机制、动因与挑战,为我国发展蓝色经济国际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蓝色经济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海上合作的着眼点。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11月发表《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提出推动“蓝色经济伙伴关系”[1]。这项举措的目的是提倡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中国与东盟在蓝色经济领域的合作努力已取得积极成果,为未来的进步和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基础

2021年11月,中国与东盟携手发布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2—2025年)》,旨在稳固构建涵盖和平、安全、繁荣及可持续发展在内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框架,这一重大举措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2]。会议的目的是推动高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落实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倡议、推进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

1.1 多维度的共同利益诉求

从经济层面上看,东盟的经济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其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东盟在海洋领域的交流合作显得尤为关键,不仅深化了双方的传统友谊与合作关系,还成为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备受瞩目的焦点领域。通过共享海洋资源、交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双方能够携手提升海洋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互利共赢[3]。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双方的海洋经济蓬勃发展,还能促进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区域经济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积极参与,往往为东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东盟可以利用大国合作,获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同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也为东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通过吸引各方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东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推动地区的整体进步。

1.2 经贸合作层次不断扩大

中国和东盟在地理位置、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不断深化。201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年均增速8.8%,高出同期中国整体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2023年,双边贸易继续增长,规模达6.41万亿元[4]。连续四年,东盟保持了中国头号贸易伙伴的地位,而中国也多年蝉联东盟最大贸易国,有力巩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

蓝色经济代表着工业革命的一个新阶段,各国竞相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能源和战略空间。“蓝色伙伴关系”的概念强调,必须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确保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并推动“蓝色增长”[5]。目前,东盟国家30%的GDP来自海洋,约6.25亿人依赖海洋维持生计。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为7.9%,仍有较大提升空间[6]。有研究提出,2020—2050年,若中国与东盟在蓝色经济的相关领域投资2万亿~3.7万亿美元,可带来8.2万亿~22.8万亿美元的净收益,投资回报率为450%~615%[7]。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海洋经济合作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3 经济合作平台逐渐完善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搭建的合作平台涵盖了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些平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双方蓝色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合作共赢。

一方面,搭建了许多经济合作类平台。首先,博览会与峰会加速了蓝色经济领域的务实合作。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此类活动不仅为双方企业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还推动了贸易往来和投资项目的落实;其次,产业合作园区进一步吸引企业和投资。如设立在特定国家的产业园区,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动蓝色经济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最后,金融支持机构为蓝色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包括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金融机构等,加速了合作项目的实施和推进。

另一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东盟地区论坛在中国举办了地区气候变化与沿海地区灾害应对国际研讨会[8]。会议为东盟地区论坛成员国规划了应对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的整体策略,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行动建议,涵盖基础科研、风险评估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赞同和支持[9]。

2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全球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显然将继续蓬勃发展。近年来,影响涉海合作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海洋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东盟国家内部发展差异、合作机制零碎、亟需提升合作水平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东盟国家内部发展差异较大

东盟国家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第一部分被称为“大陆东南亚”,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位于中南半岛;第二部分被称为“岛屿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其利益上的差异使得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启动全面的海洋政策或治理倡议方面面临挑战,但基于共同利益的集体行动仍然缺乏。

就经济发展而言,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与柬埔寨等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十分明显。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各国利益取向的不同,这在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冲突中尤为明显。平衡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还需要克服落后的发展观念,同时让公众参与进来,部分欠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消除的依赖性。因此,实现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之间的平衡是一项复杂的挑战。与此同时,蓝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战略产业,投入大,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产值高。东盟某些国家能否适应本地区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待观察。

2.2 亟待开拓高科技合作新领域

一方面,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的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领域。中国海洋经济在向“双碳”目标迈进及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正遭遇显著挑战:传统水产养殖业因高人力成本和低效运作导致增长乏力,同时海洋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滞后,现代化进程缓慢[9]。在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的背景下,尤其凸显出第三产业发展的短板,未能充分利用区域内各国丰富的资源禀赋,亟待突破。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主要依赖传统运营模式。然而,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驱动下,推进海洋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已刻不容缓。从根本上说,蓝色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10]。当前,尽管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规模庞大,但其信息化与数字化水平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言,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主要依赖传统的运营模式进行运作。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难以充分释放海洋经济的巨大潜能。然而,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也为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推进海洋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必答题。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可以大幅提升海洋产业的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蓝色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部门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协同。海洋经济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科学研究等,这些领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蓝色经济的发展,可以搭建起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交流平台,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合作创新,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2.3 合作机制碎片化不利于发展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机制确实众多,这些机制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层面,为双方带来了丰富的合作成果。然而,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增加和扩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合作机制之间存在功能重叠、互不连属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况,这种“碎片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制的拥堵,对蓝色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构成了阻碍[11]。

所谓“碎片化”,指的是合作机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分散、不连贯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各个机制可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和利用效率低下。这不仅增加了合作成本,还可能因为机制间的冲突而导致合作项目的失败或效果不佳。

为了推动蓝色经济的深入合作与发展,必须正视这种“碎片化”问题。中国与东盟双方需要加强协调,通过高层对话、专项工作组等机制,对现有的合作机制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机制设计,形成更加高效、统一的合作机制。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劳动,还能提高合作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推动蓝色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3 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东盟在发展“蓝色经济合作”中面临挑战与难题,但总体趋势仍呈积极上升。双方应把握以下几大关键领域,充分利用各自及区域优势,通过合作化解潜在风险,弥补短板,以实现共享共赢。

3.1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双方互联互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是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关乎双方经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更是确保蓝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在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应积极推动区域内港口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港口群的协同作业能力。通过建设现代化、高效率的港口设施,不仅能够增强海上运输的吞吐能力,还能有效缩短货物周转时间,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蓝色经济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航运企业落户,促进区域内贸易的繁荣与发展,为蓝色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加强海上通信、导航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要建设和完善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海上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的实时、准确传递,还要不断提升海上导航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为海上航行提供安全、便捷的指引。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减少海上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与货物的安全,还能提升整个海域的通航效率,为蓝色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总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不仅是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石,更是推动区域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应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各项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为双方蓝色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2 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扩大共同利益诉求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紧密贴合东盟十国各自国情与经济发展阶段,确保合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通过深化与各成员国的合作互动,中国旨在增进互信,强化协同效应,从而有力推动区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盟各国对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印尼采取了“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海洋经济的重视领跑其他东盟国家。作为东盟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印尼拥有可观的“人口红利”,其目标是成为全球性海洋强国。中国发展蓝色经济的愿望与印尼不谋而合,两国在战略、发展规划和项目管理等方面有充分的机会实现全面融合 [12]。因此,中国可以继续促进与印尼的合作。另外,纺织、造船、农业及旅游业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中国还应充分利用在印尼的华商资源,他们是印尼国内投资的重要桥梁。在与东盟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时,中国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和社会民意基础,努力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

3.3 更新整合现有机制,规范完善制度空缺

为了有效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并坚决防范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其核心与精髓在于精心构建一套既全面又高效的合作制度框架。这一框架旨在通过明确的规则、透明的程序以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为各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且可预测的合作环境。它不仅能够确保各方权益得到妥善保护,还能促进信息的自由流通与共享,从而增强互信,为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尽管中国与东盟之间已经建立了多项旨在推动海洋经济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在过去的时间里为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一体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国际经济新环境下,面对新兴的挑战与机遇,现有的合作机制显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整合与创新升级。这意味着,双方不仅要巩固和优化已有的合作平台与项目,如加强渔业资源共同开发、海洋生态保护合作、海上互联互通建设等,还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与路径,比如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合作效率,发展蓝色经济,以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等。

当前,中国正积极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着手,全方位强化“蓝色经济合作”架构,以期驱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在政府层面,中国已着手设立专门的“蓝色经济”管理部门,这一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对海洋经济管理与合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该部门将承担起集中协调渔业资源合作开发、保障航运安全、高效组织海上救援行动以及加强海事管理等关键职责。通过这一平台,中国旨在有效化解与周边国家在海洋资源利用上的潜在争议,推动各方共享海洋资源,共同强化蓝色经济体系的建构。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海洋经济的整体效益,还能促进区域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在民间层面,中国正积极搭建蓝色经济领域的交流平台,旨在汇聚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专注于蓝色经济发展的专业智库。这一智库将成为连接政府与民间的桥梁,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全面且前瞻性的智识支撑。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论坛等活动,智库将促进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为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3.4 科学规划新兴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合作

一方面,根据实践观察,蓝色金融已成为许多海洋国家和国际机构在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与合作方面的重要领域和手段。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欧盟,它将海洋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和新兴产业作为增长的关键领域。欧盟通过金融投资正在重新设计蓝色经济产业链。在过去十年中,欧盟生物资源产业的利润总额增长41%,成为增长最快的海洋产业之一[13]。此外,蓝色生物经济、海水淡化、海上防卫与监视、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也为欧盟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可持续转型提供了巨大潜力。这些领域的发展将推动欧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合作是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化”有赖于科技创新。技术合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互补,还在于缓解由于不同参与方之间技术能力不平衡而带来的海洋发展挑战。通过技术合作,各国可以共享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发展和创新经验,促进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这种合作可以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海洋经济的竞争力,为各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4 结语

中国在海洋发展与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积极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互利合作,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作为“蓝色经济”的忠实倡导者,中国聚焦于此核心理念,致力于提供全球海洋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引领全球海洋发展趋向平衡、和谐及包容性方向。

中国与东盟适时携手共建蓝色经济,并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质性的推动力。因此,双方需持续深化战略对接,整合现有多层次、多领域的海洋合作机制,构建一体化的整体合作框架。这样的框架将为双方提供更多合作的机会,促进海洋科技创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并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基础,推动双方战略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郑云荟,贾晓华.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发展问题分析[J].中国商论,2024(9):49-52.

习近平.命运与共共建家园[N].人民日报,2021-11-23(002).

冯晓玲.中国-东盟深化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探析[J].当代世界,2023(11):66-71.

Plan of Action to lmplement the ASEAN-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2021-2025), 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8/ASEAN-China-POA-2021-2025_Updated-with-ANNEX.pdf.

周超,高岩,于傲.联合国海洋大会上的“中国声音”[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07-12(005).

梁颖.202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简况[J].中国海关,2024(2):74.

打造经济增长“引擎”,中国东盟将发力“蓝色经济”[EB/OL].环球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961158295170736&wfr=spider&for=pc.

刘奕玮.中国-东盟灾害管理合作研究[J].南海学刊,2023,9(3): 77-86.

曹群,丁天笑.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基础、挑战和路径[J].南海学刊,2024,10(1):44-55.

孙传玲.“印太战略”背景下日本对东南亚的环境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3(3):92-115.

程保志.全球海洋治理语境下的“蓝色伙伴关系”倡议:理念特色与外交实践[J].边界与海洋研究,2022,7(4):26-45.

申沁雨.印度“东进政策”的发展演变、区域影响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东南亚纵横,2023(6):76-87.

Azhari Setiawant, Herry Wahyudi. A Dataset Development for ASEANs Blue Economic Posture:Measuring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apacities and Capabilities on Harnessing the Ocean Economy.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Vol.1148 No.2,2022.pp.1-12.DOI:10.1088/1755-1315/1148/1/012034ASEAN-Blue-Economy-Framework, 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23/09/ASEAN-Blue-Economy-Framework.pdf.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