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利用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入境旅游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并通过ArcGIS可视化技术分析入境旅游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效果。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东、中部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较西部明显;在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省市,入境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强。本文从入境旅游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异质性和面临的宏观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入境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入境旅游;区域经济;经济增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061.5;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b)--05
1 引言
入境旅游产业所在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1],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影响重大,同时入境旅游还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影响区域经济环境[2],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对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研究,但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否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是否能够均匀扩散,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亟待验证和探索。
关于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大多数研究表明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目前已经形成“旅游带动经济增长”[3]“经济驱动旅游发展”和“旅游与经济互惠增长”三种支持正相关关系的假说[4]。大力鼓励旅游业发展对一国的外汇收入和相关资本品的购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带动相关服务、商品、经济的发展[5],与其他经济体相比,那些不注重发展旅游业服务贸易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要更加缓慢[6]。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入境旅游会抑制一国的经济增长。抑制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去工业化、“荷兰病”效应、负溢出效应三个方面[7]。去工业化阻碍经济正向增长主要表现为发展旅游业会挤占发展工业所利用的资本,从而转移工业上的劳动力,削弱其发展;“荷兰病效应”表明,当旅游产业极度蓬勃发展时,其他的产业会相对发展落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旅游产业[8];“负溢出效应”是由于旅游产业阻碍了技术进步,又取代了资本,因而被认为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总之,目前学界对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未达成共识。
虽然大部分学者认为入境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区域资源、设施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入境旅游发展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同[9],会加大区域间经济不均衡[10-11]。陈刚强等(2011)分析了入境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影响因素[12],周志宏(2009)研究了我国入境旅游相关影响因子[13],薛华菊等(2014)重点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在不同年份上的时空态势[14],张子昂等(2016)以浙江省县域为例,对入境旅游空间方面的演变特征展开了深入探讨[15]。但我国地域广袤,入境旅游的发展条件及格局在不断演化,其间隐含着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及复杂性,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和分析[16]。
总体而言,国内外多数研究侧重于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或其单一角度的空间分布分析,专门探讨入境旅游对我国不同省市经济影响异质性的文献较少;而且,由于对入境旅游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渠道认识不同,现有研究对入境旅游如何影响我国各省区域的经济,以及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没有统一的研究定论;另外,国内外对于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研究多以国家层面数据为主[17-18],或以热点城市作为比较尺度,缺乏同时在多个尺度视角下的区域差异比较和分析,忽略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性。
鉴于此,本文选取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讨论我国15年的入境旅游发展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从经济区域以及旅游资源差异两个角度分析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为寻找我国入境旅游在不同省市间的创新发展路径,从而为优化旅游服务贸易相关政策、提升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益提供支撑。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基于“旅游带动经济增长(TLEG)假说”,本文借鉴张晨(2008)和庞丽(2006)[19]的理论分析模型,重点围绕入境旅游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入境旅游对我国区域经济产生的作用进行相关分析。
2.1 我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入境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本国的资源环境,是一种资源消耗型产业,并且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性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促进一些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为本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Balaguer 等(2002)利用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提出“入境旅游带动经济增长”的假说。从理论上,“入境旅游带动经济增长假说”是基于“出口带动增长理论”演化而来的。相关研究指出,带动一国经济正向增长的三个重要路径为:第一,入境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一国的服务贸易收入,该行业赚取并积累的外汇可以投入相关资源和劳动力引入,提升资本形成水平,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该国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第二,发展入境旅游可以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良性循环,为行业内外的关联企业创造利好的经济环境[21-22];第三,发展入境旅游会刺激行业内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在各方竞争性的投资中,会促使行业高质量运转,提高入境旅游产业及关联产业的生产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23-25]。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我国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2.2 我国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
根据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或者是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各不相同。我国幅员辽阔,入境旅游发展的条件和模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空间异质性,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也有异质性。
根据循环因果关系理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是同时发生的,也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从几个具有较好初始条件的区域开始。这样的地区在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特定的优越性,在发展中将会不断积累有利因素,固化其区位优势,加剧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与低收入经济体相比,高收入经济体有较高的旅游发展水平和收入效益;旅游资源也会随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国家或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表现更多地偏向“现代化”,比如该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高科技的广泛应用等,这种“现代化”趋势可以更好地驱动区域内现代产业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劣势的地区,旅游资源的“人文因素”更多显现出“朴素传统”的特点,比如传统制作工艺和拥有历史渊源的景区,它的发展对于促进现代工业发展的贡献比较少。鉴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我国入境旅游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构建
文中数据均为较短的平衡面板数据,现有研究一般采用单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处理。鉴于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且各省实际情况不同,有些不会伴随时间因素变化的变量很有可能被遗漏,同时会出现不伴随个体特性变化的因素。为尽可能减小两者的影响,本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即同时对个体及时间的双重固定。此外,为克服回归方程中的异方差现象,以及因变量的量纲差异,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分析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异质性。综上考虑,文章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lnGDPit=β+α1lnFEit+α2lnCPIit+α3lnULit+α4lnGOVit+α5lnnit+μi+γt+εit(1)
式(1)中,i表示省市,t表示年份,GDPit为i省t年的实际GDP;FEit表示各省市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若α1显著且大于0,则表明入境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CPIit为i省t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ULit为i省t年的城镇化水平,GOVit为i省t年的政府规模,nit为省年的就业率,μi和γt分别为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3.2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1)被解释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GDP):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产出。本文以各省的生产总值来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
入境旅游发展水平(FE):现有研究通常使用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或入境旅游的人次衡量一国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纵向可比性,本文采用入境旅游收入来衡量各省旅游发展水平。
(3)控制变量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消费品及劳务的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是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镇化水平(UL):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城镇化作为入境旅游的有效支撑和基本保障,其对旅游业的综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本文以各个省份的城镇常住人口与总常住人口的比例为指标,对我国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
政府规模 (GOV):政府和市场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一直是经济领域关注的问题。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变量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31个省市的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政府规模的代理变量。
就业水平(n):就业水平的高低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采用31个省市的就业率来衡量各省的就业水平。
3.3 数据说明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在剔除港、澳、台数据后,选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一称为省)为样本展开分析。由于新冠疫情冲击,2020—2022年入境旅游数据波动较大,不具普遍性,而2005—2019年是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平稳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稳定,因此本文仅选用2005—2019年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我国入境旅游收入以美元计价报告,GDP以人民币计价报告,为避免不同数据库统计口径有误,本文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库中,并按年平均汇率将2005—2019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折算为人民币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则以名义GDP衡量。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表1是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GDP标准差为17630.674,最大值为107671.07亿元,最小值为248.8亿元,表示各省市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入境旅游收入(FE)标准差为193.864,最大值为1415.298亿元,最小值为0.188亿元,表明各省市间入境旅游发展差异较大。
4.2 模型描述
本文利用Stata15对上述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对模型采用稳健标准误进行估计。Hausman检验结果验证了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本文还加入了时间效应,最终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模型建立过程及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中偏斜率系数为0.083,表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入境旅游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083%。经t检验的P值小于1%显著性水平,充分表明入境旅游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
4.3 异质性分析
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前文中已经得到验证,但其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异质性。王钦安等(2017)研究发现,旅游业的发展在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马丽君(2017)认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个体网络密度越高,入境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对于经济一般及落后的地区影响较小。另外,由于所选取的地域、经济变量等不同,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会具有一定差异且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区域。因此,本文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入境旅游带动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展开分析讨论。
(1)空间异质性分析
为更系统了解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分布格局演变,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4个时间截面,31个省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受版面限制文内没有提供入境旅游发展演变图,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2005年,入境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为北京和上海,大部分地区处于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下水平;2015年,云南、西藏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省市入境旅游迅速发展,这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地区旅游经济的带动;2019年,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由2005年的2个省市(北京,上海)提高到7个(北京,上海,西藏,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中等偏上的省市由2005年的3个(西藏,福建和广东)上升到6个(内蒙古,陕西,重庆,安徽和福建)。
由此可以看出,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发达地区会对邻近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全国不同区域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为单元进行回归,得到不同区域入境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入境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均为正向促进,但不同区域的促进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中部地区的弹性系数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相较西部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发展较快,具备丰富的资源条件、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供游客选择的旅游项目较多,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但东部地区的省市间存在激烈竞争,邻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区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压力。
(2)旅游资源异质性分析
不同省市的入境旅游发展程度受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厚程度的影响。本文对全国各省市的5A级景区数量取平均值,将5A级景区数量小于平均水平的地区设置为“旅游资源稀缺”组,反之则设为“旅游资源丰富”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旅游资源稀缺”组与“旅游资源丰富”组偏斜率系数存在差异,表明不同省市旅游资源的差异会影响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越丰富则入境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明显,充分表明了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存在由于各省市旅游资源差异带来的空间异质性。
4.4 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将国内生产总值(GDP)替换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进行回归,入境旅游收入项(lnFE)的偏斜率系数为0.063,符号为正,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入境旅游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063%。总体而言,在替换被解释变量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大部分超过了90%,表明模型的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程度都较高。入境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验证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5 结语
本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的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且入境旅游的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入境旅游发展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存在空间上的异质性,东、中部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较西部明显,在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省市,入境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强。
基于上述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积极打造国际旅游优秀典范,吸引多元化投资建设,鼓励入境旅游的发展。(2)重点完善入境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以交通建设、旅游接待、旅游设施为切入点,为入境的游客提供良好便利的旅游环境,吸引游客来华。(3)各省份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找好定位,走适合自己有效发展的道路。例如,西部地区利用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刺激旅游消费;东部发达地区应重点注重创新式的旅游发展,发挥示范和主导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4)入境旅游的发展应考虑依托大数据打通数字旅游供应链,实现入境旅游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赖阳,李馥佳.我国入境游发展瓶颈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24(9):75-78.
刘倩倩,姚战琪,周功梅.入境旅游的GDP贡献越大经济增长带动效应越强吗: 理论机制、国际经验与双循环发展启示[J].西部论坛, 2021, 31(2): 40-53.
赵磊.国外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假说(TLGH)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 2012, 26(4): 77-95.
刘春济,冯学钢,高静.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个国外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 2014, 28(4): 143-147.
RI Mckinnon,Foreign Exchange Constrai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t Aid Allocation[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64, 74(294): 56-78.
Tiago, N.S. and M.N. Paulo, Does tourism influence economic growth? 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 Applied Economics[J],2008, 40(18): 2431 - 2441.
田里,隋普海,杨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述评: 基于近20年CSSCI期刊载文[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6): 862-867.
杨懿,田里,钟晖.“荷兰病”型旅游地:内涵解析与识别流程[J].当代经济管理, 2017, 39(4): 47-52.
卓全娇.基于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D].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8: 62.
Richardson, H.W. and J.M. Bryden,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Commonwealth[J] Caribbean. Economica, 1974, 41(162):12.
陆瑞玲.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区的分析[J].中国商论,2023(17):68-71.
陈刚强,许学强.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 2011, 31(5): 613-619.
周志宏,贺德红.基于回归模型的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商贸,2009(17):129-130.
薛华菊,马耀峰,黄毅,等.基于ESDA-GIS中国入境旅游流质时空演进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9):1860-1869.
张子昂,黄震方,孔少君,等.近3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制[J].经济地理,2016,36(1):186-193.
王钦安,张丽惠.我国入境旅游时序差异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7, 32(14): 130-134.
宋瑞,胥英伟.国内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121个国家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9,44(3): 44-52.
张晨.上海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9,13(3): 87-91.
庞丽,王铮,刘清春.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25(3): 51-55+128.
Balassa, B.,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8, 5(2):181-189
Jean-Jacques, N., S. Mondher and C. Isabel, Tourism, Capital Good Im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for Spain[J]. Tourism Economics, 2007, 13(4):515-536
Robertico, R.C., A paradigm shift to a new strategy for small island economies: Embracing demand side economics for value enhancement and long term economic stabilit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3):453-465.
Chih-Chiang, and W. Kuo-Liang,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in Taiwa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1):25-33.
Ronald, R.K. and K. Radika, Exploring the Nexus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ourism and Growth in Fiji[J]. Tourism Economics, 2012, 18(2):562-569.
Adriana, D.L., High skills, high growth: Is tourism an exception[J]?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3, 22(5):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