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科技创新视阈下乡村金融发展研究

摘 要: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而金融则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乡村产业正加速向现代产业转型,这对乡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难以为继,必须充分发挥乡村金融的支持作用。同时,科技创新也为乡村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智慧乡村产业、数字乡村产业等新业态的兴起,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本文通过梳理乡村金融发展与数字经济的逻辑关联,分析了科技创新视阈下乡村金融发展模式,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乡村金融发展;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乡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323;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a)--04

乡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三农”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乡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广大乡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为乡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科技创新不仅深刻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手段,还为破解乡村金融发展难题、拓宽乡村金融服务渠道、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质效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1 乡村金融发展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乡村金融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乡村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乡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有助于其更精准地评估农户和农企的信用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从而破解乡村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制约[1]。同时,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乡村产业链的升级和乡村新业态的涌现,如乡村电商、智慧乡村产业等,这为乡村金融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服务领域。另一方面,乡村金融的发展为数字经济在乡村的拓展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乡村产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持续投入,而乡村金融通过创新融资模式、优化金融服务,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金流向乡村的各个领域,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2]。

2 科技创新视阈下乡村金融发展模式分析

2.1 政策性金融模式

政策性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发挥着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制度优势,主要通过项目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代乡村产业园区建设等涉农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3]。一方面,政策性金融可以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不足,通过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科技创新领域,通过提供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4]。不过,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同时,仍存在涉农项目界定标准不明确、风险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需要在完善顶层设计、创新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切实提升服务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在科技创新和乡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

2.2 商业性金融模式

商业性金融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在支持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立足“三农”市场,发挥贴近乡村的区位优势和信息优势,主要通过提供乡村产业生产经营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重点服务于从事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一方面,商业性金融可以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满足乡村产业科技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5];另一方面,商业性金融还可以通过开展乡村产业链金融服务,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提供全流程、全要素的金融支持,助力科技创新价值的释放与实现。不过,商业性金融受制于自身资本实力和风险管理EFEV8ECP0kjBOfJYT9KMrdMM0M+sTWXM3DI5wUPlRV4=能力,在服务乡村产业科技创新时仍存在体量规模小、增信措施少等短板,需要在转变经营理念、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的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着力提升风险定价和管控能力,以不断深化服务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6]。

2.3 合作性金融模式

合作性金融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立足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可以发挥社员依存度高、信息对称等独特优势,在支持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一方面,合作性金融可以通过提供乡村产业科技小额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等普惠型金融产品,重点满足广大农民和返乡创业人员从事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激发了乡村地区科技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合作性金融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合作,利用产业链核心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乡村产业链各个环节,促进乡村产业科技成果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领域的转化应用,提升了乡村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8]。不过,合作性金融规模普遍偏小,在支持乡村产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亟须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充实资本实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提升服务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水平,以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3 科技创新视角下乡村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择

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2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科技创新对乡村金融发展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乡村金融发展水平,选取农业贷款余额占乡村GDP的比重来衡量,数据来源于盐城市统计年鉴和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核心解释变量为乡村产业科技创新水平,选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衡量,数据来源于盐城市农业农村局;控制变量包括乡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水平、农业信贷政策等,分别选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专业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来衡量,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为消除量纲差异和异方差性,本文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处理,并采用向前一期的滞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反映科技创新对乡村金融发展的长期效应。

3.2 模型设定

为了更全面地分析科技创新对乡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本文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引入农业产值作为中介变量,考察科技创新通过提高农业产值进而影响金融发展的传导路径,模型设定如下:

ln(Finit)=α0+β5ln(Agri,t-1)+γXit+μi+εit

ln(Agrit)=α1+β6ln(Techi,t-1)+θXit+μi+εit

其中,Agr代表农业产值,X为控制变量向量,其余变量定义与基准模型相同。门限效应模型考虑科技创新对乡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特征,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门限变量,采用Hansen(1999)提出的固定效应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进行估计,模型设定如下:

ln(Finit)=α2+β7ln(Techi,t-1)+I(qit≤γ)+β8ln(Techi,t-1) +I(qit≤γ)φXit+μi+εit

其中,q为门限变量,γ为待估计的门限值,I为指示函数,当括号内条件成立时取值为1,否则为0。本文采用网格搜索法对门限值进行估计,并通过Bootstrap方法获得F统计量的渐进p值,以判断门限效应的显著性。

3.3 实证结果

本文首先利用系统GMM方法对基准模型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滞后一期项系数为0.247,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科技创新对乡村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理论预期相符。乡村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系数分别为0.203和0.126,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乡村产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是推动乡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信贷政策的系数为0.062,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近年来政策扶持力度有所加大,但作用仍较为有限。该模型通过了各项检验,说明工具变量选取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和二阶序列相关问题。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提高农业产值对乡村金融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产值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1.7%,说明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来带动农业信贷需求增长。门限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乡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46.5%时,促进作用较弱;位于46.5%~62.8%时,促进作用明显增强;高于62.8%时,促进作用进一步放大,呈现“高水平加速”特征,表明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进入新阶段。

3.4 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2013—2023年科技创新对盐城市乡村金融发展的驱动作用持续显著增强。一是科技进步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6.3%,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5%,为农业信贷增长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二是现代乡村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为乡村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23年,全市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达50万亩,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数字技术与乡村金融加速融合。可见,科技赋能为盐城乡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应进一步完善“政策+科技+金融”的乡村振兴新机制,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打通乡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4 科技创新视角下乡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乡村产业科技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乡村产业科技水平,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首先,应优化乡村产业科技投入结构,在确保财政性乡村产业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充分彰显绿色生态导向,加大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与推广[9]。其次,要创新乡村产业科技投融资机制,在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乡村产业科技创新,探索“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多元投入格局,为乡村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最后,应健全乡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科技创新园区、现代乡村产业技术体系等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乡村科研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为乡村产业科技创新提供雄厚的物质技术支撑[10]。

4.2 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科技创新融资需求

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科技创新融资需求,是破解乡村产业科技“卡脖子”难题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政策性金融功能定位,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支持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现代乡村产业园、乡村科技园区、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等乡村产业科创主体的信贷投放,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11]。二是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针对乡村产业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特点,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业科技保险+信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提高乡村产业科技信贷可得性。三是充分发挥合作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普惠优势,鼓励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机构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精准对接乡村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四是完善多层次乡村产业科技融资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畅通乡村产业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12]。

4.3 创新乡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乡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路径。一是积极发展农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专利权+商标权”组合质押、“农业知识产权+保证保险”等质押模式,盘活乡村产业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缓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的资金困境。二是大力推广乡村产业科技保险,针对乡村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应用风险,开发专利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险种,完善乡村产业再保险体系,提高科技保险覆盖率,为乡村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风险保障[13]。三是创新乡村产业链金融服务,围绕乡村产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综合运用产业基金、商业信用等金融工具,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科创生态圈,打通乡村产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就近应用的通道[14]。四是搭建乡村产业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乡村产业科技企业信用信息库,开发乡村产业科技项目投融资撮合系统,促进乡村科技、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精准对接,以提升乡村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4.4 优化乡村金融政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协同发展

优化乡村金融政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协同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完善乡村产业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在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贴息奖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产业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15]。二是健全乡村产业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完善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风险容忍度,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产业科创的积极性。三是优化乡村产业科技金融生态,加强乡村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健全乡村产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乡村产业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科创金融环境。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该市依托丰富的乡村产业科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相关数据显示,南京市近年来设立了5亿元的乡村产业科技创新基金,专项用于扶持科技创新项目,通过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形式,已成功助力30余家科技型企业完成科研突破与成果转化。同时,南京市构建了完善的乡村产业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体系,政府、银行与担保机构三方共担风险,提升了金融机构对乡村产业科技贷款的风险容忍度。

4.5 依托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模式

依托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模式,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乡村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应积极推动乡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管理和信贷决策的精准性和效率,拓宽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其次,要顺应直播电商蓬勃发展的趋势,鼓励乡村金融机构与乡村产业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基于农户在电商平台的数字足迹和信用记录,创新农业信贷产品,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普惠的金融服务[16]。最后,应发挥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积累的海量数据价值,探索“数据+金融”的创新模式,依托乡村产业生产经营数据,研发针对性强、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乡村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金融需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乡村金融则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坚实后盾。随着现代乡村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对乡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政策环境,才能破解乡村产业科技“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创新与乡村金融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王曙光,郭凯.金融赋能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 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24(2):156-161.

王浩淼.农业金融体系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措施[J].新农民,2024(2):7-9.

杨伟健,杨涵.浅析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金融发展的关系[J].产业科技创新,2023,5(6):8-10.

张莉.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21):168-170+174.

蒋和胜,齐佰超.我国金融助力智慧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西南金融,2023(8):63-72.

李伯阳.农业政策性金融如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J].中国商界,2023(7):102-104.

周凤玲,余国新.农业政策性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3(5):4-7.

孙石燕.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2):64-65.

罗美静.当前形势下金融科技对农业金融的影响[J].河南农业,2023(2):4-6.

冯琪琪.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科技创新、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J].金融客,2023(1):4-6.

马雨.农业科技创新视阈下对农业金融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22(12):180-182.

龚伦.金融支持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21.

徐贺睿.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1,12(4):70-72.

付爱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理论、机制与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15-117.

张翼,王书蓓.新时期农业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示范园模式与“公司+农户”模式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9):55-60.

李金媛.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下对农业金融发展的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19(15):19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