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中国自贸区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凸显了自贸区在促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自贸区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影响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基于2009—202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的设立与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额、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以及人民币占全球储备货币份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自贸区为企业提供了更便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率。自贸区通过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流通和使用,有助于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关键词: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跨境结算;对外直接投资;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a)--05

1 引言

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作为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的关键枢纽,享有特殊的贸易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中国自2013年开始建设现代自由贸易区,旨在通过开放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探索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以更好地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2017年,我国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为国家级战略,2018年取消了对自由贸易区所设的120平方公里的限制,并计划将整个海南岛打造成一个自由贸易港。短短的10年时间,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2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使命之一便是进行对中国战略性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探索与试验。为更全面地评估中国自贸区建设对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本文深入探讨了自贸区对人民币使用情况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其内在关联,并从不同角度评估了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以推动自贸区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探索。

2 文献综述

大量学术研究讨论了自贸区对中国经济贸易产生的积极影响。从科技进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现有文献指出,自由贸易区能够通过资本效应和溢出效应TzZs1AK/+iSPPCGchD001dRvajpNJgHiUqNIO9RC51Y=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Su 和 Wang,2024)。蒋等(Jiang,2021)研究进一步指出,(上海)自贸区通过推动区域转型和技术升级,有效促进了上海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来看,曾等(Zeng,2024)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对目标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社会和治理,即ESG)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李(Li,2021)研究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和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外贸发展存在联动效应,通过整合国内外贸易渠道,创造了更高的贸易需求、更有价值的产品、更有效的价格和更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此外,自贸区的设立不仅通过经济集聚效应和科技创新提升了贸易水平,还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孙璐璐, 2024;白媛媛,2024)。然而,自由贸易区对中国金融开放影响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鲜有文献对自贸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追溯了一个针对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相关金融政策逐步完善的框架,旨在有针对性地探讨自贸区政策下的贸易投资过程中人民币的使用情况以及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的变化,以全面评估自贸区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将验证自贸区建设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为自贸区金融政策的进一步创新、完善与落实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3 自贸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机理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特区政策。这些特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吸引外资、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促进贸易。1984年,中国进一步向外国投资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并进行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改革试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特区开始广泛借鉴和引入东亚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成功经验。例如,中国开始采纳经济学家罗伯特·韦德(Robert B. Weide)在1988年提出的“发展型国家”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实行土地改革,推行“分田到农”政策,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并实施低利率、低汇率和资本管制的金融压制策略,这也释放了中国下一步进行金融改革的信号。尽管中国在学习模仿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自贸区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加工和制造业领域,尚未达到现代意义上真正的自由贸易区的标准,在金融开放层面存在相当的限制,制约了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发展。为了更准确地实现现代自由贸易区的定位与功能,并逐步实现金融开放,中国于2013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15年,三个沿海省份(天津、福建和广东)宣布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政府先后设立了7个自由贸易区,支持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2017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旨在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发展,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和肇庆等城市连接成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和商业中心,打造世界级的大湾区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举将把大湾区规划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同级,并成为“一带一路”的延伸。2018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海南自由贸易区,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高水平开放,其封关运作也将启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始于上海,并逐步扩展至全国范围,目前已先后7轮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试验区不仅实行了对货物进出口的特殊监管模式,还在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人民币投融资功能也逐步增强。沪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沪伦通以及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渠道相继开通并得到不断优化。

中国自贸区的发展不仅限于一线城市,还延伸至二三线城市和内陆地区,这有助于分散经济发展,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中国这种差异化的自贸区规划建设非常务实。本文以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政策选择为例,首先,交通和地理位置的互联互通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内陆地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香港模式”的借鉴,为外资企业在大湾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行政管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明确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广东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因地制宜、灵活施策。这种管理模式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备连贯性和协调性的成功要素之一。借助政策的协同一致和高效执行,大湾区在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以及推动经济一体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系列成果有助于加强广东省与港澳地区的均衡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温少爽,2024)。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面积和功能差异化的中国自贸区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自贸区的建设涵盖了一线、二线以及内陆城市,有助于分散经济发展,减小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在国内的使用量。其次,自贸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进而促进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随着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自贸区落户,它们的商业活动通常会以人民币进行结算,从而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促进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通和使用。再次,自贸区的建设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加速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物和服务的流通,从而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随着自贸区的不断扩张和完善,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和频率也在不断增加,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提供了更多机会。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交易可以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从而促进了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和接受程度。最后,自贸区的建设还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开放,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例如,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措施包括放宽资本流动限制和提高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等。这些举措有助于吸引更多外国资金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而促进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和国际化程度。随着自贸区的持续发展和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详细阐述了试验区向投资企业提供的金融优惠政策。本文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2013年启动以来,上海自贸区从根本上改变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运行规则。其中,试验区内的外资企业可以自由兑换其外汇注册资本为人民币,而无需事先获得银行批准。这一政策极大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兑换业务的效率。此外,获得股权投资特许许可的外资企业可将其注册资本兑换成人民币并汇给其投资组合公司。在试验区,所有外资企业均可利用转换后的注册资本在上海期货或证券市场进行国内股权投资。公司还可以在试验区内设立国内账户,以便其国内子公司之间进行外汇支付。总的来说,自贸区的设立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金融环境,使它们可以自由地将外汇注册资本兑换成人民币,并在指定的人民币账户内使用。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幅提升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激励了外资企业更多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的货币,从而促进了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自贸区的设立促进了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

在自贸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金融租赁公司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在当地银行设立特殊的外债账户。这种账户仅在简化的结算程序的约束下,便可以用于存放来自海外的租赁收入。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便捷地将来自海外的租赁收入兑换成人民币,随后直接用于海外投资。同时,自贸区还扩大了资金集中方案的范围,允许银行通过公司内部贷款协助跨国公司将利润汇回其境外总部。这些政策措施为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集中方案和借款机会,使得跨国公司能够更方便地进行直接投资,其中包括使用人民币进行投资。因此,自贸区的建立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融资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并为其在国际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从而促进了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自贸区的设立有效促进了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

金融政策改革释放了金融开放的信号。政府允许在自贸区设立的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或指定高管之前无需获得当地银行监管机构的批准。同时,自贸区也逐步取消要求银行保持75%的贷款存款比率。这一举措旨在改善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使其更灵活地运用资金进行贷款和投资,同时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通过取消这一限制,银行能够更加自由地管理其资产和负债,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进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和发展。除此之外,在试验区设立的公司可以借入离岸人民币,并在自贸区内或海外使用。自贸区的建立增强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并提升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自贸区,中国可以更好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增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结算中的地位。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加国际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比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自贸区的设立提高了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比例。

4 研究设计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自贸区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所产生的影响,即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是否如理论预期的那样促进了人民币的使用,本文构建以下基准回归模型,并使用岭回归作为基准回归模型的补充验证。首先,岭回归模型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但有效的框架,有助于深入评估自贸区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其次,岭回归模型相对简化,有利于在样本规模较小的情况下避免过度拟合数据,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在以下模型中,Tradet表示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在t年度的总规模,单位为10亿元;ODIt表示t年度通过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ShareCNYt表示人民币占全球储备货币的百分比。FTZt表示第一个核心解释变量,即中国在t年份对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情况;第二个核心解释变量表示中国在t年度累计设立的自贸区的数量。Trade(t-1),ODI(t-1)和ShareCNY(t-1)分别代表三个因变量Tradet,ODIt和ShareCNYt的滞后值。CPIt,FDt,Tradept,KOFGIt和GDPpct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中国在t年度的政府清廉指数、金融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对贸易的依赖程度、KOF全球化指数,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β0表示常数项;β1-β7为估计系数;εt表示残差项。

4.1 因变量

研究采用的分析单位为“年份”。根据研究假设,作者选取了三种备选测量指标来衡量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一是与中国进行的贸易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金额;二是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三是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所占的份额。这些数据均来源于CEIC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经济和金融数据,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指标。笔者对这三种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

4.2 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的第一个核心解释变量为二元变量“自贸区” (FTZt),该变量在中国于2013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区之后被编码为1;反之,编码为0。为了进一步研究自贸区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本文引入了第二个解释变量“自贸区个数”()。这一变量旨在反映中国在t年度已设立的自贸区的数量。

4.3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三个因变量的滞后值,以反映货币使用的高度惯性。除此之外,模型还考虑了宏观经济基本面,即贸易依赖程度(即贸易占GDP的比例)、金融发展水平、政府清廉指数、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及KOF全球化指数等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驱动因素。在这些控制变量中,金融发展指数(FD)是对国家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深度、获取和效率方面的相对排名指标,是金融机构指数(FI)和金融市场指数(FM)的综合。该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腐败感知指数(CPI)是全球范围内被学者广泛使用的政府廉政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公共部门被认为存在腐败问题的程度。它由13项关于腐败的调查和评估组成,数据来源包括多个知名机构,采用0~100的刻度,其中0表示高度腐败,100表示非常清廉。该数据来源于透明国际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KOF全球化指数则从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维度综合衡量了一个国家的全球化水平。KOF全球化指数数据来源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下属的KOF Swiss Economic Institute。

5 实证研究结果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表1),在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自贸区的设立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具体而言,自贸区的设立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的影响为3,760.93,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为879.44。在中国于2013年设立自贸区之后,平均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总规模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增长了37,609.3亿元和8,794.4亿元人民币。此外,自贸区数量对人民币占全球储备货币的比例也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综合来看,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然而,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对于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p=0.240,p=0.144)。

在样本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n=15)。本文进一步通过岭回归模型检验研究结果和推断,以有效应对过拟合和多重共线性问题,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特别是在拟合包含多个自变量的模型时,岭回归可以通过引入惩罚项来控制参数估计的方差,从而降低模型的复杂度,避免过度拟合。回归结果显示,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的影响在0.1水平下是显著的(p=0.056)。具体而言,每增加一个自由贸易区,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平均增加643.4亿元。这一结果与自贸区的设立促进了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的假设相一致。除此之外,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对于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p=0.177)。尽管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但在倾向于接受自贸区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自由贸易区,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增加约150.8亿元。此外,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对于人民币占全球储备货币比例的影响是显著的(p<0.001)。每增加一个自由贸易区,人民币占全球储备货币的比例增加约0.0698个百分点,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效促进了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提升。

6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自贸区的发展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自贸区为人民币结算提供了更便利的环境,促进了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自贸区内的企业可以更灵活地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从而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率。其次,自贸区的建设加强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提高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自贸区,中国能够更好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增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结算中的地位。最后,自贸区的金融市场改革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广泛的业务开展空间,包括更自由的跨境业务。这吸引了更多外国资金流入中国金融市场,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持续发展和完善,人民币在国际化方面确实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仍然任重道远。目前,人民币占全球储备货币的比例不到3%。比较乐观的是,行业调查显示,大多数投资者对人民币在未来跨境贸易中的作用和其稳定性抱有积极预期。此外,中国政府宣布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也将进一步促进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首先,加强金融市场开放,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地位。其次,加强人民币的使用便利性和稳定性,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改革,增强人民币的吸引力。最后,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人民币与其他国际货币的互联互通。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政策措施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效果,并深入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路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SU X, WANG SW. Impact of Chinas free trade zones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firms: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J].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4, 11(17): 1-17.

JIANG YF, WANG HY, LIU ZK. The impact of the free trade zone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evidence from the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J]. Energy policy, 2021, 148.

ZENG J, ZHANG BQ, LI KK, The impact of free trade zones on ESG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24, 91.

LI Q, E-commerce, free-trade zones, and the linkage effect to Chinas foreign trade[J]. Chinese economy, 2021, 54(10): 1-9.

孙璐璐.自贸区设立、经济集聚与流通业发展: 基于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 26-29.

白媛媛.自贸区设立对区域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基于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 2024(6): 27-30.

徐天舒.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 2018(2): 162-164.

李艳菲, 代博文.基于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模式[J].中国市场, 2015(30): 12-13.

GYGLI S, HAELG F, POTRAFKE N, STURM J. The KOF globalisation index - revisited,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19, 14(3)543-574.

KROEBER A. Development dreams: policy and reality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in Scott Kennedy, ed., Beyond the middle kingdom: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capitalist transformation[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温少爽.中、新、韩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4(14):131-13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