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数字经济对综合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对于实现产业数字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总体产业竞争力呈显著促进作用,但对第一产业竞争力影响不显著,对第二、第三产业呈正向影响。同时,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但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从数字经济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力;数字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0(a)--0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竞争力逐年增加。《“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1%、4.7%和5.8%。但我国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上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仍面临着“卡脖子”问题[1],导致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速度缓慢。

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别提出要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创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出现质的提升迫在眉睫[2]。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产业转型升级[3]、产业创新[4]等角度出发,证实了数字经济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度。还有学者透视数字经济与相关行业的融合,研究数字经济是否能影响不同产业竞争力。在制造业领域内,实证研究证明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能够加快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5]。在文化产业领域,数字经济水平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6]。在体育[7]、健康[8]等产业内,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但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从单一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而应该考虑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探究数字经济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将有助于完善促进产业竞争因素的研究视角,扩展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的研究范围。本文从三次产业的生产规模、发展水平以及就业情况构建我国整体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产业的角度细化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察两者的关联程度;引入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其在数字经济和产业竞争力间的中介效应;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个区域,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异质性影响。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数字经济水平对我国综合产业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其与传统产业联合发展,是推动我国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型的关键所在[9]。第一,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可以提高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效率[10]。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高耗能行业的配置效率,进一步促进企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从而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第二,数字经济催生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带来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衍生,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基于数字化背景下,这些产业具有创新度高、技术密集、应用前景广阔等特征,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11]。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数字经济水平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1.2 数字经济水平对产业竞争力产生间接影响

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各产业领域内,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随着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衍生出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企业拥有的数字技术实力越高,其产业结构会向更高效、更可持续和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12]。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不同领域内的产业进行融合,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的分界线日渐模糊,扩大各行业间交易范围和消除各行业间信息孤岛,迫使各企业不断创新数字技术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13]。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

1.3 区域异质性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尽管数字经济在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日益显著,但各地区数字经济水平并不一致,一般表现为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驱动者[14]。一方面,发达城市因自身经济贸易水平较高,对数字经济的应用程度要高于欠发达地区,能够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促使各地区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当前,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领域内,当同一领域内的竞争企业采取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策略时,企业所面临的“改革压力”会越来越大,从而会促使这些企业进行改革创新[15]。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数字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为验证数字经济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本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comij=α0+α1digij+βXij+μi+λj+εij(1)

其中,i和j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我国综合产业竞争力(Com)为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Dig)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Xij为控制变量集合;μi为地区固定效应,λj为时间固定效应,εij为随机误差项;β为各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α0为常数项,α1为数字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系数。若α1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数字经济对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效应是显著的。

2.2 变量选取

西藏的数据存在大部分缺失,故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1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信息产业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等)。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我国综合产业竞争力(Com),参照黄祺雨等(2023)、秦愚等(2022)的研究[16-17],根据数据可得性和对照性,分别从三次产业的生产水平、就业情况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三个维度构建我国综合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经济水平(Dig),借鉴王军等(2021)、刘小凤等(2023)的研究[18-19],从数字经济载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中介变量

数字技术创新水平(M),取各省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对数。

(4)控制变量

本文参考李杰等(2022)[20]、范晓莉等(2021)[21]、李芳等(2023)[8]的相关研究,选取政府干预强度(Zf)、研发强度(Yf)、产业结构(Is)作为控制变量,目的是消除数字经济水平以外的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具体而言,政府干预程度按照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研发强度按各地方内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衡量,产业结构按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之比衡量。

2.3 数据处理

(1)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所需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共线性诊断

若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变量会对模型的贡献性带来影响,从而导致回归结果失去可信度,因此采用VIF(方差膨胀系数)对各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各变量的VIF分别为1.670-3.450,均小于10,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基本回归

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1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为避免回归过程中极端异常值对结果产生影响,本文对所有的变量做了缩尾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未加入控制变量,模型(2)至模型(4)则逐步加入了政府干预强度(Zf)、研发强度(Yf)、产业结构(Is)等控制变量的实证回归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表2模型(1)所示,未加入控制变量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竞争力的回归系数为0.38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随后逐渐加入了控制变量Zf、Yf、Is,其回归系数始终显著为正,说明所选取的控制变量较为合理,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综合产业竞争力。

根据表3模型(1)回归结果,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第一产业竞争力并不相关。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现阶段不需要经过复杂加工就可以生产用于消费的产品,应用数字技术较少。从模型(2)和模型(3)可以看到,数字经济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竞争力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74、0.32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数字经济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二产业以制造业等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以信息技术等服务业为主,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由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重要过程,因此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水平。综合以上分析,假设H1得到验证。

3.2 稳健性检验

IehYf+bT9OHuLUemzAjDGsVyzQ9lMOqz4rybCQAb3Jc=

(1)内生性检验

如果研究在变量选取和模型回归过程中存在变量遗漏,就可能导致回归结果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考虑到数字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不是即时性,可能存在时间滞后性,导致模型存在内生性的问题。因此,本文将Dig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利用Hausman模型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内生性问题,结果chi2(5)=1.81,Prob>chi2=0.8747,表示本模型不具有内生性。

(2)增加控制变量

本文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所以增加经济发展水平(El)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394,且在1%的水平上仍然显著,这表明稳健性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

3.3 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选取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如下:

comij=a0+a1digij+β1Xij+μi+λj+εij(1)

Mij=b0+b1digij+β2Xij+μi+λj+εij(2)

comij=c0+c1digij+c2Mij+β3Xij+μi+λj+εij(3)

其中,Mij代表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其可以明显反映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对数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4模型(1)为基准模型估计结果,模型(2)是以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从表4数据可知,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系数为2.42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从模型(3)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0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存在中介效应。在加入中介变量后,数字经济水平对产业竞争力的回归系数为0.353,且在1%的水平显著,说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助推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验证了假设H2。

3.4 异质性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数字经济水平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参照国家统计局区域划分标准,本文将选取的所有省份划分为东、中、西及东北四个区域,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水平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别对四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模型(1)为总体回归结果,模型(2)至模型(5)分别表示东、中、西及东北地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水平对不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模型(2)、模型(3)以及模型(4)数字经济水平对产业竞争力的回归结果分别为0.490、0.496、0.39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数字经济会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影响效果最显著的是中部地区。模型(5)代表我国东北地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数字经济水平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表明数字经济水平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相较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数字经济水平发展对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影响还没有显示出来。综上,假设H3得到验证。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其各自的发展水平,采用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我国综合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对第一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2)数字经济可以间接通过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来提高产业竞争力;(3)数字经济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但对东北地区产业竞争力并没有显著影响。

4.2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为促进数字经济能够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出发,首先应加强数字经济与第一产业的深度融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农业等企业投资智能传感器等数字技术应用。此外,首先应加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技术以及通信部门间的资源整合;其次应持续将数字技术应用到第二产业领域内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建设;最后应继续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扩大第三产业的内容和规模,加快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倾向。

(2)提升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

首先,我国企业要加大对数字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与各领域的研究机构、高校等企业展开合作,主动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数字技术成果,从而加快本土数字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其次,随着产业数字化发展,高技术人才的缺口正不断变大,因此可以增加对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投入,充分整合重点高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资源,建立一系列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训中心,实现产、学、研、用相融合,以提升现有和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发挥区域发展优势,促进我国三次产业统筹发展

我国各区域在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东部地区已经充分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数字产业的创新与研发,实施“走出去”的发展策略;其次,中西部地区已经明显体现出数字经济对于产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水平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最后,东北地区正处于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集中力量推动以辽宁省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改善黑龙江和吉林数字信息基础薄弱的困境,通过将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结合发展,利用数字平台搭建产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逐步改善营商环境,有效推动东北地区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龚六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6):88-98.

王丹,惠宁,许潇丹.数字经济驱动中国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3):29-39.

王薇,卫珂卉.数字经济助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创新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1):52-61.

黄鑫昊,李迪.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经济纵横,2024(5):120-128.

李安,李士梅,尹逊之.技术创新、数字化投入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5):60-72.

何梦迪.数字经济影响文化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D].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2024.

郭巍,马孝月,崔青青,等.数字经济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40(5):79-83.

李芳,刘阳荷,董伟鑫.数字经济对健康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3(8):135-144.

陈阿兴,张淑倩.数字经济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6):1-15.

申渊源,朱宏博,乔志林.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2):72-84.

贺刚,向天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5):197-203.

贾卫峰,李尚蓉,王艺宁.产业政策视角下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6):1-13.

马费成,王文慧,孙玉姣,等.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中的数据价值实现[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4(6):1-12.

李杰,王薇.数字经济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4,44(2):10-19.

王丹,惠宁,许潇丹.数字经济驱动中国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3):29-39.

黄祺雨,王乃合,杨光.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效应: 基于三次产业的异质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11):62-83.

秦愚,陈珍珠.物流业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间增长关系研究: 基于我国1952—2020年统计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3):116-123.

王军,朱杰,罗茜.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7):26-42.

王军,刘小凤,朱杰.数字经济能否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软科学,2023(1):206-214.

李杰,苏清兰.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22(5):127-137.

范晓莉,李秋芳.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21(7):108-1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