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最近在做一些市场推广(微软的游戏部门经常被诟病营销力度不足,尤其是在新游戏发布前后),结果却发布了一则糟糕透顶的广告来推广Xbox Game Pass。起初我(外媒Eurogamer)觉得还行,虽然有点怪,但也能接受。广告主要对比了过去从商店租游戏和如今通过Game Pass畅玩游戏的体验。

嘲讽玩家过去租赁游戏?Game Pass新广告翻车

但我越看越觉得现实开始崩塌,广告在我眼前播放,仿佛悬浮在漆黑房间的中央,我的大脑完全无法理解它的意义。广告中的各种概念以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串联起来,让我误以为一切正常,但随着它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却像埃舍尔的画作一样令人费解。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条新的Xbox Game Pass广告究竟想表达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悲伤的男人出现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周围堆满了一箱箱Xbox360实体游戏。他看起来又热又累,也许还很饿。你可能会以为他渴望食物和水,但不是……镜头切到房间墙壁的一个投递口,有人正通过那个小开口塞进一张Xbox360游戏。那是《战争机器》。原来这名男子是在一个“游戏租赁店的退回投递箱里”。他抓起那盒游戏,像是在荒野中困了数日突然见到一块奶酪三明治。他疯狂地摇它、亲它。屏幕出现字幕“那是过去(THAT WAS THEN)”,随即切回现代,一个光鲜亮丽的家庭游戏环境

我不反对荒诞,我甚至很喜欢荒诞。但这真的一点逻辑都没有,对吧?

如果这个男人渴望新游戏,为什么投递箱里堆着那么多?那里明明已经有一大堆游戏了,可他表现得像好几个星期没见过游戏一样。我以前在租赁店工作,我们每班都会清空退回箱好几次。按照这个逻辑,在两次清空之间,这人每天应该能看到上百份退回的游戏。他到底有什么问题?一天一百款还不够吗?

但这还不是我对这广告最无法忍受的地方——在我第一次观看时我甚至还放它一马了。越看就越发现它根本在逻辑层面上不成立。广告中“过去”的那个人根本不是消费者。他是店员(或一个躲在退回箱里的奇怪人)。那么当画面切到现代,就到底在比较什么?过去这人觉得没有足够的游戏被退回给他,而现在他可以通过GamePass玩好多游戏?这根本不是对比——只是两个“跟游戏有关的场景”被硬凑在一起。

嘲讽玩家过去租赁游戏?Game Pass新广告翻车

有人可能会说Game Pass有点像“租赁服务”,这大概也是广告想要表达的。但只要认真想五秒钟,这对比就完全崩了。过去你基本可以租到所有新游戏,当然有时候会被借走,但你可以试。我们店当时允许一次租三张,借五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二十多年前,我那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反复看《速度与激情2》并盯着仓库里的N-Gage发呆)。这体验挺好的。而Game Pass虽然也提供很多游戏,但你无法选择所有新作,也不能以一口价“借”几天就还。对比根本不成立。

而且,去租赁店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和朋友一起逛货架,然后挑一款周末要玩的游戏,顺便买点零食。这是整个娱乐流程的一环。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敢说Xbox的玩家里有很大一部分也喜欢。广告不是在冒犯怀旧感,而是完全没理解这种怀旧感是积极的、温暖的、可被利用的东西。

接下来广告说:“现在,新游戏会不断加入。”那个曾经困在退回箱里的人如今似乎在昏暗的客厅里通过Game Pass找到了人生意义。但这生活看起来比那个明亮、充满可能性的租赁店更压抑——而且我们还要假装“一天一百款不够用”是合理的设定。

广告最后打出“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游戏方式(This is how we play now)”。其中“how”和“now”被奇怪地强调,让它看起来像一个10岁小孩模仿诗歌朗诵节目写的beat诗。

YouTube文案写着:“不必再守着退回箱。通过Xbox Game Pass,新游戏不断加入。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再说一次:这完全说不通。逻辑不自洽。而我本人其实是认可Xbox在市场中的位置,也认可Game Pass的价值的。

我知道这只是一条广告,但它反映出微软如今对玩家生态的理解是混乱且迷失的。玩家们对Blockbuster时代的怀旧比以往更强烈。Game Pass比开车去店里租碟方便多了,这我承认。但广告完全可以用更温暖、更贴近情感的方式来表达:Game Pass是现代的“租赁店”——而不是这样。

这则广告(以及如果你心情差一点,你甚至可以把评价扩展到整个Xbox品牌)就像一本儿童翻页书:把獾的头放到猫的身体上,再给它一双跑鞋和一顶海盗帽。乱七八糟,没有清晰的身份。

我得走了。我真的不清楚这广告到底在干嘛。

嘲讽玩家过去租赁游戏?Game Pass新广告翻车

嘲讽玩家过去租赁游戏?Game Pass新广告翻车

嘲讽玩家过去租赁游戏?Game Pass新广告翻车

嘲讽玩家过去租赁游戏?Game Pass新广告翻车

嘲讽玩家过去租赁游戏?Game Pass新广告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