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快打》导演Paul W.S. Anderson的电影情怀与起点
Paul W.S. Anderson一直都是饰演Johnny Cage的演员。
从影坛新手到知名导演的起点
如今已60岁的英国导演安德森,在1990年代初刚踏入电影行业时,为了筹备自己的第一个项目,会从英格兰北部乘坐五小时的火车,到伦敦与各个制片人会面。在那些漫长的等待与交流间隙,安德森会到附近的街机厅,投币玩起《真人快打》,熟悉这款标志性游戏的招式。
街机厅的秘密所在
“那里有电影公司、脱衣舞俱乐部和街机厅。”
“在索霍区,沃多尔街的尽头,有一个非常棒的街机厅,正处于英国电影产业和色情产业交汇的中心,”安德森在一次视频通话中笑着回忆道,“那里汇聚了电影公司、脱衣舞和街机文化。”
从爱好到职业的转变
几年后,安德森利用在街机厅的经验,获得了导演《真人快打》的机会。虽然他当时对这项任务毫无准备,却凭借一股“胡乱应付”的精神,成功入行。出乎意料地,这部电影成为了经典,也证明了游戏改编电影的商业潜力,将香港式武术动作带到美国电影,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之路。
《真人快打》:电影制作背后的故事与挑战
三十年前的突破
三十年前,《真人快打》于1995年8月问世,激烈的动作场面,结合了虚幻的神话元素,成为了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电子游戏电影。Polygon采访了安德森,他回忆起拍摄时的种种艰难,甚至还提及一些未成真的“可能性”。
初试锋芒:Shopping的失败
在拍摄《真人快打》之前,安德森的导演处女作是《Shopping》,这是一部风格华丽、充满追车、直升机和年轻演员(包括朱迪·洛克饰演的角色)的电影,预算仅为500万美元。然而,这部影片没有收回成本,也几乎宣告了安德森在伦敦的电影生涯的终结。
意外的转机
“我被批评者狠狠地批评,电影几乎让我自取其辱。”安德森笑说。转折点出现在从大西洋那边传来消息时。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放映后,引起了新线影业总裁迈克尔·德卢卡的注意。德卢卡后成为华纳的CEO,非常欣赏《Shopping》的低成本动作制作方式,于是给了安德森拍摄《真人快打》的机会。
保持忠实,创新融合
新线影业当时还是一家独立公司,已有一份20页的剧本轮廓,基本沿用了第一款游戏的故事:一群武士被邀请到神秘岛屿,对抗神奇生物,关系到世界的命运。安德森将其比作“《龙争虎斗》融合雷·哈里豪森神话电影的元素”,结合真实的格斗动作和好莱坞的魔幻效果。
打破界限,创新尝试
“我爱武打电影,觉得这是融合视觉特效和港式钢丝绳表演的好机会,这在西方电影中尚未实现过。”安德森说。尽管如此,他也坦承自己并不会制作特效,必须通过胡乱应付、靠团队协助学习相关技巧。“我不得不装作我懂特效和动作拍摄,实际上并不懂。”
演员选角:平衡名气与预算
预算限制下的明星之选
在选角方面,安德森面对着既要吸引大牌,又要控制在2000万美元预算内的两难。他们希望主演能进行大量的特技表演,因此至少有一位演员经历了一次关键的换人。
比如,“Cameron Diaz曾试镜索娅的角色,但在一次格斗排练中,她打出一拳……”
未完的传奇与未来的可能性
电影最终成功聚集了多位国际武术与动作明星,并凭借其忠实的游戏粉丝基础,获得了不俗的票房和评价。这部电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也为后续的游戏改编影片树立了标杆。
常见问答(FAQ)
Q: 《真人快打》电影是否忠实于原作?
是的,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忠于原作游戏的故事和角色设计,同时融入了特效和动作场面,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战斗场景。
Q: Paul W.S. Anderson在《真人快打》中的角色扮演是什么?
他并没有在电影中出演任何角色,而是担任导演和编剧,指导影片的整体制作和艺术方向。
《真人快打》电影幕后揭秘
演员选角风云
在选角过程中,曾经有传言称,由于伤病,女演员未能出演,她被迫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布丽姬特·威尔逊(Bridgette Wilson)。
至于电影中彰显英勇的吉祥物——约翰尼·凯奇(Johnny Cage),这位虚构的好莱坞硬汉动作明星最初是受到比利时武术家兼演员让-克洛德·范 Damme(Jean-Claude Van Damme)的启发,后来角色由林登·阿什比(Linden Ashby)饰演。安德森导演表示,阿什比完美诠释了角色,而且他“没有带着前角色的包袱”。
此前曾报道纽线影业曾试图签下范 Damme出演该角色,但安德森否认了这一点。
“范 Damme 从未被认真的考虑过,”导演直言不讳。
关于肖恩·康纳利扮演雷电的传闻
唯一确有的 casting trivia 是,电影工作室曾努力争取让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饰演雷电(Raiden),这位守护地球、指导英雄的雷神。“他是一个超级明星,同时也是一个能够传授智慧的导师形象,”安德森解释道。遗憾的是,康纳利放弃了这个角色,不过他相信,工作室可能根本买不起他。最终,导演选用了克里斯托弗·兰伯特(Christopher Lambert),这位在1986年奇幻史诗《好莱坞》的联合主演。电影中,兰伯特扮演了智慧的导师角色,故事角色设定也因此发生变化。
兰伯特成为了电影中的最大亮点,也特别受到欧洲观众的喜爱。但由于预算限制,工作室只能聘请他拍摄几周。安德森调配了他的日程,拍摄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以便在剩余演员飞往泰国拍摄外景时进行后期剪辑。最终,兰伯特对影片产生了浓厚兴趣,延长了拍摄时间,甚至自掏腰包前往泰国完成剩余工作。
安德森认为,影片的外景场景才真正让电影升华了。
实地拍摄现场的挑战
但这比想象的还要困难得多。
“在飞机机库里拍摄简直是一场噩梦,因为飞机的噪音很大,”安德森说道。“机库都没有隔音功能,一有飞机过来就不能正常拍摄对话。我们只能让外面的人用收音机说:‘两分钟,快进入下一架飞机来了!’飞机在盘旋,马上就要降落,赶快!”
尤其是在拍摄雷电展开激励演讲的场景时更是困难,因为导演原本打算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录制。这让他觉得年轻又愚蠢。
“我们靠激烈的打斗场面弥补了,毕竟不用只依靠血腥效果。”
动作场面的幕后筹备
在拍摄最宏大的动作场景时,安德森团队依赖了三位专家:摄影导演约翰·利昂列蒂(John Leonetti)、格斗和特技协调员帕特·E·约翰逊(Pat E. Johnson)以及扮演武士僧刘康的动作演员兼演员罗宾·舒(Robin Shou)。
一开始,导演决定以全景镜头拍摄每场战斗,捕捉整个战斗场面再逐步靠近特写,但他没意识到这对于《真人快打》这种电影不仅多余,甚至差点毁了场面。幸好,罗宾·舒及时介入,纠正了拍摄方式。
“罗宾对我说:‘哥,你得停下来,因为我每次到我这场戏的特写时都已经筋疲力尽,我根本搞不出效果来了’。”
Goro:虚拟特效的难题
除了真人演员和剧组的努力之外,电影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Goro,这个拥有四只臂膀的地下世界王子兼比赛冠军。Goro由阿梅尔加梅特·动力公司(Amalgamated Dynamics)打造,这家公司曾参与《异形》、《 Mars Attacks!》、《星ship战将》等经典影片的特效制作。至今,Goro的动画特效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虽然电影中的许多CG效果已经过时。
幕后,为了让这个8英尺高的怪物栩栩如生,制作过程充满挑战。Goro的制作由Alec Gillis(负责所有电脑动画和机械特效)和穿着Goro套装的Tom Woodruff共同完成,这两人组成了当时的核心团队。
常见问答(FAQ)
Q: 《真人快打》中的角色是如何选角的?
A: 角色的选角过程非常慎重,选用了合适的演员来完美诠释角色。例如,Johnny Cage由Linden Ashby扮演,因其表现符合角色的英勇和自信。雷电一角原本也曾考虑由Sean Connery扮演,但最终由Christopher Lambert出演,因预算和角色适配的考虑。
Q: 影片拍摄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 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在飞机跑道和航空港进行外景拍摄时的噪音问题,限制了对话和场景的拍摄效果。此外,现场的特殊效果和特技也要求团队不断调整拍摄方案,以确保场面的完美展现。
《真人快打》电影制作背后:特效与挑战
Goro的操控与特效制作
“他遇到了很多问题,但他表现得非常出色。”
伍德拉夫(Woodruff)在内部控制Goro,用双手操纵其下方两只手臂,而上方的手臂和头部由吉利斯(Gillis)操控。Goro背部拖出了一大堆“电缆”,安德森回忆称,他在工作时非常小心,尽量在摄影机前隐藏这些线缆。
特技版Goro的设计
“他非常颤动,总是情绪失控,”导演说道,“他遇到了很多问题,但表现出色。”
另一种“特技Goro”交换了部分机械结构,用弹簧装的胳膊和头部模拟动作。“如果特技演员开始用特定动作移动,手臂和头部就会晃动,”安德森说。因此,大部分Goro的格斗场面都在远景中拍摄。
拍摄场地的调整与挑战
最初的剧本要求Goro在几个关键场景中出现在海滩上,然而安德森很快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
“泰国的湿热和沙子根本无法让这些机械设备存活,”他指出,“于是我们改写了剧本,让场景在洛杉矶拍摄。”
电影版《真人快打》:血腥暴力与限制
保持血腥刺激的挑战
《真人快打》系列以血腥暴力的终结技闻名,但新线影业坚持将其改编成PG-13评级的电影。制片方的逻辑很清楚:粉丝主要是青少年,电影不能超过这个分级,否则票房会受影响。
导演的妥协与创新
作为年轻导演,安德森当时并没有太多话语权。
“当时我相信电影公司,”他说,“他们要求PG-13,这是指示,我也只能照办。不过我尽可能在限制内做到最激烈、最有边界感的战斗场面。不能直接撕裂脊椎。”
战斗场面与成功
虽然电影没有游戏中那么血腥,但安德森认为其动作场面依然令人满意,甚至更胜一筹。
“我们补足了精彩的格斗戏,而不是单靠血腥,”他说。“这让电影成功。”
最终,影片获得巨大票房成功——以2,000万美元的预算拍摄,票房达1.22亿美元,连续三周占据上映榜首,成为经典之一。不仅如此,它还让“真人快打”成为持续发展的品牌,并为安德森开启了科幻动作片的好莱坞新旅程。
导演安德森的后续:未再涉足《真人快打》
电影发行三十年后,安德森似乎一直没有再次涉足该系列。当被问及是否玩过新游戏或看过新电影时,他礼貌地点头表示否。
“其实没怎么玩,也不是不喜欢《真人快打》,只是我喜欢尝试新事物。这也是我没拍续集的原因,我想拓展自己,所以选择了《天外魔域》(Event Horizon)。
“我完成了我的《真人快打》,也很满意。未来我只看向前方,不回头。”
常见问答(FAQ)
Q: 影片中Goro的特效制作难度大吗?
A: 非常大。Goro的特效涉及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线缆控制,还需要考虑拍摄时的隐藏和机动,导演团队花费了大量心思来实现这个角色。
Q: 为什么电影没有采用更血腥的终结技?
A: 因为影片被设定为PG-13评级,制片方希望让青少年观众可以观看。导演在限制内尽量制作激烈的动作场面,以平衡视觉冲击与评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