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资讯:电影中的超级英雄与角色的演变
电影与漫画:不同的叙事空间
在当今的娱乐圈,经典的“重启”与“改写”已经成为常态。好莱坞的创意高管们用“多元宇宙(multiverse)”这个词语变得格外严肃,战斗场面、反派角色、甚至英雄的不同版本都被明确定义出来。我们不再只是谈论“电影中的蝙蝠侠”,而是要具体说明:诺兰的蝙蝠侠?斯奈德的蝙蝠侠?里维斯的蝙蝠侠?而关于“金刚狼”或“奇异博士”的不同版本也层出不穷。超级英雄电影不再需要解释漫画的起源——它们可以像漫画一样,是创作者们试验、表达、演绎长久以来的角色,带给观众无限可能。
从电影到漫画的趣味思考
作为一名漫画迷和评论者,我开始思考一个新的“思想实验”:如果我把这部超级英雄电影当作一本漫画来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部电影是否在对一个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角色中挖掘出了新意?它在整个叙事体系中表现如何?
电影改编的想法:不同的叙事形式
我认为《譬如《谜夜之城》》的“韦恩之战”,本可以是一部12集的平行宇宙迷你剧,让角色们有更多空间去探索新的哥谭。然而,《蜘蛛侠:纵横多元宇宙》在责任与认同的主题上创新十足,转成漫画可能会失去一些动画影片的魔力。电影和漫画各有千秋,优秀的媒介都能赋予角色不同的生命力。
论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系列
今年我试图用“思想实验”重新审视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双影。抛开我个人对导演的看法不谈,我想问:这两部影片——将小丑塑造成既可悲又危险、由失败喜剧演员变身成功杀手的阿瑟·弗莱克——是否在讲述这个标志性反派的故事?它们的表达与漫画中的小丑关系如何?随着《小丑:双重智障》在Max平台上线,是时候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了。
结论:这些电影是否真正刻画了小丑?
我得出结论: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电影并没有真正讲述关于小丑漫画的故事,因为它们与小丑这个角色的核心特性脱节。在这两个电影中,小丑的内心世界被极大改写,变得不再具有漫画中的那份邪恶和复杂性。
谁是小丑?
角色的变化虽能体现其力量,但并非无限制。我们可以逐步改变蝙蝠侠,比如给他枪、让他接受杀人、剥夺财产或换上不同的服装,但终究会渐渐变成“惩罚者”。而关于小丑,我相信其边界在于“内心复杂性”。
菲利普斯对小丑有很多改动:给他起名“阿瑟·弗莱克”,设定他被公司牛逼的兄弟欺凌,反抗后杀掉他们;塑造他的母亲问题和对爱情的渴望,削减他与蝙蝠侠以及其他超级反派的关系。在《双重智障》中,阿瑟还反复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在庭审中用一则低沉的敲门笑话,表达他的迷茫与挣扎。
可以对小丑做哪些改变?
角色是可塑的,你可以让他置身于没有超级英雄/反派的世界,也可以完全抹去蝙蝠侠的存在,让他成为一个愚蠢的恶作剧者、恐怖的精神病患者或乐高人偶。在塑造角色时,你甚至可以设立“让我得到蝙蝠侠的认可”这样的迷恋,或者“意外逃税”的阻碍来丰富故事。但如果你赋予小丑太多“可解读的”人性内涵,你可能就偏离了“真正的小丑”这一核心概念。
总结
我认为,小丑这个角色的本质在于他那复杂、阴暗、扭曲的内心。多年来,亿万创造者试图剥离这个角色的本质,重塑他的形象,但那永远不会改变他成为“邪恶象征”的核心——这个核心由几十年的漫画故事和创作者的不断努力淬炼而成。
常见问答(FAQ)
Q: 小丑的核心特质是什么?
A: 小丑的核心在于他的内心复杂性、阴暗面和扭曲的幽默感。他代表着无序、疯狂与对社会的反抗,是一个多重层次的反派角色。
Q: 电影改编是否能准确反映漫画中的小丑?
A: 很难。因为电影往往会对角色进行大幅改动,忽略了漫画中那些深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真正的“核心”需要通过漫画积累的深厚背景来体现,而电影只能是对角色的一种重新诠释。
镜像反转:蝙蝠侠与小丑的对立
我们常说最优秀的超级反派是他们英雄的镜像反映,这句话用在蝙蝠侠和小丑身上非常有趣,因为我相信没有人会回答“蝙蝠的反面是什么?”时说“小丑”。深入思考会发现,他们的反差主要体现在性格和象征意义上:他们都热衷于制造恐惧,但目标截然不同。
性格特征与象征意义的对比
蝙蝠侠沉默寡言、阴暗,而小丑喋喋不休、色彩斑斓。蝙蝠侠代表秩序,小丑则代表混乱。但值得注意的是,蝙蝠侠并非一成不变,他的形象也会变化;小丑也是如此,他不总是夸张、致命或哲学性混乱。
具体来说,蝙蝠侠一直行动都由非常明确的动机驱动,这些动机历经多次演绎,成为其核心性格的标志——他为具体原因而战,其创伤也因此被反复再现,甚至成为了文化中的“梗”。蝙蝠侠是源起故事的超级英雄,而小丑则可以视作反源起故事的反派。
关于小丑动机的神秘性
我们不知道他为何做出这些事,甚至可能他自己也不清楚。他的内心世界似乎是一个黑箱,代表人类潜藏的恐惧——对人性残忍的最坏想象。许多作家尝试为小丑赋予动机,但始终未能成功。虽然不能完全否定未来可能出现的答案,但历史告诉我们,理解一个角色内心的深层动机非常困难。
例如,2022年马修·罗森伯格(Matthew Rosenberg)和卡迈恩·迪贾多麦尼斯(Carmine Di Giandomenico)合作的《小丑:停止笑声的人》讲述了一个角色是否真是小丑,或者只是被洗脑成小丑的替身。与此同时,2019年杰夫·莱米尔(Jeff Lemire)和安德烈亚·索伦蒂诺(Andrea Sorrentino)合作的《小丑:杀手微笑》实际上是关于小丑新精神病医生的故事。
以叙事角度解读小丑
2021年詹姆斯·蒂恩恩(James Tynion IV)和吉耶勒姆·马尔奇(Guillem March)合作的《小丑》系列,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基于一个深刻的观察:前警察局长詹姆斯·戈登可能是哥谭市里除了蝙蝠侠之外,被小丑伤害最深的人。故事中,戈登成为追捕小丑的关键人物,难以抉择是否应该一枪了结这个杀人狂,以拯救更多的人命。
关于小丑的起源与反叛
当试图用“这是一个好小丑故事吗?”的标准去评判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的《Joker》和《Joker:Folie à Deux》时,我发现很难。因为小丑反对任何明确的起源故事和动机,他代表了与蝙蝠侠全面对立的叙事目标。在其最不可变的状态下,蝙蝠侠会说:“荒谬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因此我必须阻止更多荒谬的事情发生。”而小丑则是让荒谬事情不断发生的机器。
重塑小丑:故事的核心
如果没有蝙蝠侠这个角色,小丑仍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如果我们让他成为故事的核心,也还可能出现一个“新”的小丑。但一旦你试图重塑他,去理解他为何会做这些事,就不再是一个纯粹关于“小丑”的故事了。这其实没问题——有很多角色不同于小丑,甚至相当吸引人,但深入了解这个经过80年锤炼、成为“令荒谬之事不断发生”的高效叙事机器的角色,已经没有新鲜感。你可能让他变得合理,或者设计一个新角色,却用了“小丑”的名字。
对创作者的建议
我想告诉任何像菲利普斯一样,将超级英雄类型视作工具的创作者:漫画已经讲述了丰富的故事,试图用“结束”来定义它们是不合理的。不要一味否定前辈的作品,也不要抄袭而不“在空间里玩耍”。这是重要的,但更关键的是——如果你把超级英雄电影当作手段,而非目的,你可能根本不在意尊重漫画创作者的努力。漫画已经用80年的时间,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角色——小丑,一个让荒谬不断发生的叙事工具。让他变得合理,只是在复制已有的套路。
常见问答(FAQs)
Q: 小丑的动机是否可以被完全理解?
Q: 为什么许多试图给小丑赋予起源故事都失败了?
游戏资讯:关于角色发展与创意创新的思考
角色起源的重要性
在最新的作品中,许多创作者选择跳过经典角色的起源故事,这似乎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这种选择也引发了关于创意基础的讨论。正如有人所指出,放弃学习几十年来不断发展的角色故事,实际上是在忽视成功的经验。这不仅可能影响角色的深度,还可能让作品缺乏一些必要的背景铺垫。
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
知名导演Phillips曾提到,Joker缺乏明确的起源故事,反而给了他更多自由去创造自己的版本。有人认为,没有了传统的故事框架,就代表可以无限制地想象和创新。然而,实际上,几十年来积累的故事元素,是成功角色的重要基础。完全抛弃这些元素,可能会错失让角色更丰富、更有层次的机会。
对创作的建议
对待经典角色的故事,不应一味拒绝学习或模仿。而是要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尊重历史的成功经验,同时勇于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具有新鲜感的角色作品。这不仅对作品的发展有益,也展现了创造者的智慧与胆识。
常见问题解答(FAQ)
Q: 放弃传统起源故事是否会影响角色的深度?
A: 可能会有一定影响。起源故事提供了角色的基础背景和动机,缺少这些元素可能导致角色缺乏深度,但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关键在于如何在新旧之间找到平衡。
Q: 创作者应否遵循已有的故事元素?
A: 建议在尊重原有故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完全忽视过去的经验,可能会让作品失去根基和潜在的受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