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林业营造林工作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省宿州市的营造林工作在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地的营造林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为给宿州市营造林工作的持续改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分析宿州市营造林工作中现存的造林育苗技术落后、营造林树种单一、管理队伍水平较低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改进造林育苗技术、丰富造林树种、提升管理队伍技术水平、完善管理制度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林业;营造林;解决措施;安徽省宿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57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营造林工作作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开展营造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宿州市是一座经济欠发达但林业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襟连沿海,素有安徽省北大门之称。宿州市树种有53科270余种,天然林仅存于皇藏峪和大方寺、秦山等地,计有140余种[1]。如今,宿州市在营造林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稳步向好,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当地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解决措施,将对宿州市的林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推动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
1宿州市林业营造林现状
近年来,宿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绿美江淮行动,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持续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平原森林网络体系。在宿州市,平原绿化已成为丰富大地景观,改善人居环境,传播生态文明无可替代的公益活动,也成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支撑百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十四五”时期以来,宿州市连续3年实施“百村万树”村庄绿化提升、农田林网提升和河渠绿化提升三大示范项目,312个建制村累计新植乡土乔木近255.9万株,累积绿化提升河渠560km、农田林网1950km,全市森林面积在30.66万hm2以上,林木绿化率超过30%,活立木蓄积量超过2000万m3,已形成森林长廊纵横交汇、农田林网阡陌铺展,城镇绿岛星罗棋布、宜居乡村苍翠葱郁的新格局[2]。
2024年1月,宿州市绿化委员会印发《关于2024年造林绿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2024年宿州市计划人工造林533.33hm2,封山育林0.20万hm2,退化林修复0.12万hm2,森林抚育0.53万hm2;完成省级森林抚育示范396.67hm2,省级封山育林示范280.00hm2,省级退化林修复示范220.00hm2;新建农田防护林网不低于190km,补植提升农田防护林网不低于200km,庇护农田面积不少于21.33万hm2;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镇、31个省级森林村庄[3]。
综上所述,宿州市的林业营造林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未来,宿州市将继续深化林长制改革,推进科学绿化,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着力打造高质量、高品质、高颜值、高价值的绿美宿州,以实现更高质量的绿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宿州市林业营造林工作的现存问题
2.1造林育苗技术落后
宿州市的营造林工作存在育苗技术落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育苗设施落后。宿州市的苗圃大多使用传统的育苗设备,设施老化、设备简陋,无法满足现代化育苗的需要。受限于设施条件,苗木的生长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调节,影响了苗木的生长发育速度和质量。2)育苗技术缺乏创新。宿州市的育苗技术相对落后,仍以传统的播种和扦插为主,缺乏先进的育苗技术手段,如组织培养、基因育种等。这导致苗木的品种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和需求的植物群落恢复和生态建设的要求。3)信息化水平不高。宿州市在造林育苗方面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法实现对苗木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缺乏信息化管理和决策系统,限制了对苗木生长状态和育苗效果的全面了解和及时调整,影响了育苗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2.2营造林树种单一
宿州市的人造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林相单调等问题,制约了宿州市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缺乏树种多样性。宿州市营造林工作中常见的树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常见的树种,如松树、柏树等。这导致树种的种植单一化,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4]。同时,树种的单一化也易造成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一旦遭受病虫害或自然灾害,林木的生长和生态功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2)缺乏针对性的树种选择。宿州市在选择造林树种时,常常缺乏科学的调研和评估,没有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和生态环境特点合理选择树种。这导致种植的树种往往与当地环境不适配,造成林木生长困难,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也影响了造林效果。3)缺乏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宿州市在树种选择上,较少考虑树种的经济价值。营造林工作应综合考虑树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然而,宿州市现有的营造林工作中,经济价值较高树种的种植比例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2.3管理队伍水平较低
宿州市营造林管理队伍在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专业知识匮乏。宿州市的营造林管理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林业专业教育和培训,导致在造林规划、树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此外,现有部分人员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度不高,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2)技术经验不足。许多管理人员缺乏丰富的实地工作经验,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林业生态环境和突发情况时,往往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经验不足导致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应对多变的自然条件和林业生产要求。3)人员配置不合理。宿州市的营造林管理队伍在人员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地区管理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大面积林地的管理需求。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人员冗余但缺乏有效管理。4)培训和教育机会有限。营林管理人员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培训,由于培训资源的不足,管理人员难以掌握先进的林业管理知识和技术。
2.4管理制度不完善
宿州市营造林工作中,造林绿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政策法规不健全。宿州市在营造林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存在不明确的地方,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框架。这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法律依据和指导,使得造林绿化工作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难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长效管理。2)管理职责不明确。在造林绿化管理中,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清晰,责任界定不明确,易出现互相推诿、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种职责不明的问题导致在造林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难以追责,也使得管理工作缺乏协调性和有效性。3)监督考核机制缺失。宿州市缺乏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对造林绿化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不到位。没有定期的监督检查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导致一些地方在实施造林绿化过程中存在应付了事、弄虚作假的现象。4)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造林绿化项目的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度。有些项目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造林绿化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项目进展缓慢或停滞。
3宿州市林业营造林工作的优化策略
3.1改进造林育苗技术
1)宿州市应加强育苗设施的改造和更新。通过引进并应用现代化育苗设备,提高育苗设施的自动化程度和控制能力。例如,使用智能温室设备和自动化灌溉系统,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促进苗木健康生长。2)加强育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通过引入新的育苗技术手段,如组织培养、基因育种等,提高苗木的品种多样性[5]。同时,开展科研合作,与相关机构共同研发和推广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苗木品种,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植物群落恢复和生态建设要求。3)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苗木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系统,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获取苗木生长的关键数据,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根据数据结果,及时调整育苗管理措施,以提高育苗效果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3.2丰富造林树种
1)增加树种多样性。宿州市应扩大造林树种的选择范围,引入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兼具的树种,如楸、楠木、榉等。通过引进多样化树种,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降低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2)科学选择树种。造林前应进行详细的土壤、气候和生态环境调研,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可借助专家团队或研究机构的力量,制订科学合理的树种选择方案,确保所种植树种与当地环境的高度适配性,提高树木成活率和生长质量。3)注重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通过推广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银杏、红豆杉等,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可结合林业与农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经济收益模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宿州市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激励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高价值树种的种植和管理。
3.3提升管理队伍技术水平
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宿州市可定期组织林业专业教育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提升管理人员在造林规划、树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入现代林业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管理人员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2)注重技术经验积累。加强实地工作经验的积累,通过轮岗实习、项目实践等方式,管理人员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管理人员面对复杂生态环境和突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增强工作灵活性和适应性。3)优化人员配置。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管理人员,确保重点林区有人负责,避免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对存在人员冗余的地区,进行人员调配或培训,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参与管理工作,提升整体工作效率。4)增加培训和教育机会。政府应增加对林业管理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可通过与高校合作、在线教育平台等方式,为管理人员提供系统的学习和深造机会,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先进的林业管理知识和技术。
3.4完善管理制度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完善营造林相关的法律框架。宿州市政府应组织相关专家和部门,制定全面、系统的造林绿化政策和法规,明确各项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为实际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保障。2)明确管理职责,健全职责分工体系。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细化各级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责任到人,避免出现互相推诿和责任不落实的情况。同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在出现问题时的追责程序和标准。3)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对造林绿化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实施过程的透明和规范。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定期评估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绩效,对优秀者予以奖励,对失职者进行问责,确保造林绿化工作的质量和效果。4)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高效。定期审查资金使用情况,防止出现资金浪费和贪腐行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推动造林绿化工作高效开展。
4结语
宿州市在营造林工作中面临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确、监督考核机制缺失及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实现造林绿化工作的高效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宿州市需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明确管理职责,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并优化资金管理。通过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宿州市的营造林工作成效将获得显著提升,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宿州市委史志办,宿州市统计局.自然地理[EB/OL].(2024-02-27)[2024-11-20].https://www.ahsz.gov.cn/zjsz/zrdl/index.html.
[2]中安在线.国家森林城市丨厚植生态底色绿染宿州大地[EB/OL].(2024-06-21)[2024-11-20].https://m.163.com/dy/article/J56RN0VT0514R9NK.html.
[3]宿州市人民政府.宿州市明确2024年造林绿化任务[EB/OL].(2024-01-27)[2024-11-20].https://www.ahsz.gov.cn/zwzx/zwyw/194533701.html.
[4]吴国伟,李凤王.宿州地区造林树种现状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8):57-59.
[5]李晓红,赵红柱.现代林业育苗技术要点及造林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2024(6):55-57.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