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庆阳市松针小卷蛾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

摘要松针小卷蛾是为害甘肃省庆阳市松林的主要林业害虫之一。近年来,该虫害呈现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等特点,已严重影响当地松林健康。为给庆阳市松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在分析松针小卷蛾发生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为害特点,包括直接阻碍松树生长、引发次生性病害、破坏松林生态平衡等,进而提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综合防治等防控措施。

关键词松针小卷蛾;为害特点;防治技术;甘肃省庆阳市

中图分类号:S763.7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58

松树是我国重要的树种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甘肃省庆阳市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落叶松分布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在维护当地生态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庆阳市的松树遭到越来越多的病虫害威胁,其中尤以松针小卷蛾为害最为严重。其幼虫主要以松树针叶为食,导致松树生长受阻,严重时可造成松树大面积死亡,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1]。为了更好地掌握松针小卷蛾的发生规律,科学制订防控策略,笔者拟从松针小卷蛾的为害特点入手,系统探讨其在庆阳市的发生现状、为害特点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庆阳市松针小卷蛾的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1庆阳市松针小卷蛾发生现状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陕北高原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东经106°20′~108°42′、北纬35°20′~37°10′,包括西峰区、环县、庆城县、合水县等8个县(区)。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7.8℃,年均降水量515mm。庆阳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天然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27.48%。其中,以油松、华山松等树种为主的天然松林面积约50万hm2。松树不仅是当地重要的生态公益林树种,在国土绿化、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商品材来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庆阳市松树面临病虫害威胁,阻碍了当地林业的健康发展。

松针小卷蛾隶属鳞翅目卷蛾科,是一种以松树为主要寄主的重要森林害虫[2]。据调查,松针小卷蛾在庆阳市分布广泛,尤以环县、庆城县、合水县等地发生最为严重,受害松林面积逐年扩大。松针小卷蛾在该地区一般1年发生1代,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中下旬,产卵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初孵幼虫先在针叶表面啃食,2龄后开始钻入针叶内取食,至4龄时针叶被害呈现典型的“小煤筒”状。幼虫在针叶内脱皮4次,老熟幼虫于9月中下旬开始在针叶或枝梢上吐丝作茧,以预蛹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起,虫体开始蛹化,历时20~30d羽化为成虫。通过对庆阳市松针小卷蛾发生动态的连续监测发现,其虫口密度与6—9月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以7月、8月的气象因子与虫口数量的相关性最高,这可能与高温多雨的环境更有利于松针小卷蛾的繁衍有关。此外,调查发现松针小卷蛾在林龄20年以下的中幼龄林中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这可能与中幼龄林树冠郁闭度较低,林间透光性好,更适宜松针小卷蛾生长繁殖有关。近年来,庆阳市松针小卷蛾呈现发生频率高、为害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等特点,迫切需要加强对其发生规律的研究,优化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体系,遏制虫害进一步蔓延。

2为害特点

2.1直接阻碍松树生长

松针小卷蛾是一种以松树为主要寄主的寡食性害虫,其幼虫期取食松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3]。松针小卷蛾幼虫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干扰松树的生长。1)大量取食松针,破坏针叶组织结构,导致针叶呈现不规则的缺刻状或网孔状,严重影响松针的光合作用功能;2)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其逐渐钻蛀至针束内部,阻断针叶输导组织,造成针叶逐渐黄化、枯萎,进而影响养分的运输和代谢;3)老熟幼虫在针叶上吐丝作茧,束缚针叶,加剧针叶的损伤程度,导致针叶提前脱落。中等密度的松针小卷蛾幼虫危害可造成松树大量落针,大大削弱了松树的同化能力。受害严重的松树针叶损失量非常巨大,许多针叶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此外,由于针叶大量损失,松树光合产物合成能力下降,各种矿质养分亏缺,引起松树生理机能减弱,极大地削弱了松树对逆境的抵抗力,使其更易受到其他病虫害的侵袭。总之,松针小卷蛾为害对松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应引起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2引发次生性病害

松针小卷蛾不仅直接影响松树生长,其引起的针叶组织损伤还会诱发一系列次生性病害。松针小卷蛾幼虫取食松针时,口器会对针叶表皮和细胞造成机械损伤,破坏针叶的保护屏障,为病原真菌感染创造条件[4]。松针小卷蛾为害的松树针叶上常伴生多种真菌性病害,如松针红斑病、松针褐斑病、松枯梢病等。这些病原真菌借助松针小卷蛾造成的伤口侵入针叶组织,引起针叶出现褐斑、枯梢等病症,加重针叶的损伤程度。此外,松针小卷蛾排泄物中可能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孢子等。这些病原物随松针小卷蛾的排泄物散布到针叶表面,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感染,引发次生性病害。

2.3破坏生态平衡

松针小卷蛾的大规模暴发不仅危害松树自身的生长发育,还会对松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深远影响。松树作为松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和优势种,在维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松针小卷蛾暴发会导致大量松树生长受阻甚至死亡,林冠层结构遭到破坏,林下植被多样性锐减,引起松林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群落结构的改变进一步影响松林中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改变松林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例如,大量松针被害脱落干扰了松林凋落物分解过程,改变了土壤动物区系结构和数量,进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供应。同时,松针小卷蛾的取食和吐丝行为干扰了松树与其传粉者、散布者等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削弱了松树种群的繁殖能力。此外,作为众多天敌昆虫的食物来源,松针小卷蛾种群数量的暴增会引起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的波动,打破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危及松林自我调控机制的稳定性。

3防治技术

3.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通过利用松针小卷蛾的天敌昆虫调控其种群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目的的一种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5]。目前,庆阳市已知的松针小卷蛾天敌昆虫有寄生蜂、食蚜蝇、瓢虫等,其中以寄生蜂的防治潜力最大。松针小卷蛾的主要寄生蜂有赤眼蜂、松茧蜂、怒茧蜂等。这些寄生蜂通过产卵于松针小卷蛾卵内或幼虫体内,以寄主体液和组织为食,最终导致寄主死亡,从而有效抑制松针小卷蛾种群数量。例如,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通过将卵产于松针小卷蛾卵内,寄生蜂幼虫孵化后取食卵黄,发育为成虫后钻出,寄主卵则死亡。庆阳市一般在6月中下旬松针小卷蛾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松林释放200~300头成蜂,可有效降低新一代松针小卷蛾种群基数。为充分发挥赤眼蜂的持续控害作用,在8月中下旬松针小卷蛾老熟幼虫出现时再次释放100~150头赤眼蜂,可进一步减少越冬代虫量。为营造适宜天敌昆虫生存的环境,可在林间种植蜜源植物(车轴草、黄花草等),为赤眼蜂等天敌提供食物来源和庇护所;种植面积一般占林地面积的1%~3%,一般不小于20m2。

总之,充分发挥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将其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松针小卷蛾长效治理体系,是今后防治工作的主要方向。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松针小卷蛾种群数量,以降低其危害程度的一种常用防治方法。根据《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LY/T2648—2016)的规定,应优先选择对生态环境安全、无公害的药剂进行防治。其中,苏云金杆菌和高渗苯氧威是两种理想的防治药剂。苏云金杆菌是一种高效、专一性强的生物杀虫剂,具有杀虫谱窄、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使用16000I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50~200倍

液,在松针小卷蛾发生期选择晴天16:00后或阴天进行喷雾处理,10~15d后再进行1~2次补充防治,可有效抑制松针小卷蛾种群数量上升。高渗苯氧威是一种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的广谱杀虫剂,在松针小卷蛾的幼虫期和成虫期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3%高渗苯氧威乳剂2000~3500倍液喷雾,7~10d后再进行2~3次补充防治,可显著降低松针小卷蛾虫口密度。

此外,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对林区环境的不利影响,应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程,科学合理用药,避免药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应注重不同防治措施的优化组合,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结合,充分发挥综合防治的整体优势,从而实现松针小卷蛾的可持续治理。

3.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人工干预,直接消除或抑制松针小卷蛾危害的一种防治技术。捕捉羽化成虫和破坏幼虫越冬环境是两种行之有效的物理防治措施。1)松针小卷蛾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体表沾露水后不能正常飞翔。利用这一特点,可在日出前在树下铺好塑料布,然后用力击打松树树干,将成虫振落到塑料布上,再进行人工捕捉。集中捕杀羽化成虫,可在局部区域内快速降低虫口密度,遏制种群数量上升趋势。2)针对松针小卷蛾越冬代幼虫主要在松针、树皮缝隙等处越冬的生活习性,适时开展树下扰动和林下除草是减少虫源的重要举措。初春松针小卷蛾越冬代幼虫开始活动时,及时对松树树盘进行翻垦处理,将隐匿于落叶层中的越冬幼虫暴露出来,使其受不良环境胁迫而死亡。深秋松针小卷蛾老熟幼虫开始越冬时,及时清理松树周围的枯枝落叶层,破坏越冬代幼虫栖息场所,降低其存活率。

物理防治操作相对简便,一般不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易于在林间推广应用。但是,要充分发挥物理防治的最大效力,还需要掌握松针小卷蛾发生规律,把握防治适期。同时,要加强不同防治区域间的统筹协调,避免局部防治效果被周边未防治区域的虫源补充所抵消。只有将物理防治措施纳入地方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并与其他防治手段优化组合,才能充分发挥物理防治在控害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4综合防治策略

松针小卷蛾的综合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的防治格局。其中,强化抚育管理和加强生态修复是两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科学规范的抚育管理,可有效增强松林自身的抗逆性和稳定性,从而增强松树抵御松针小卷蛾侵袭的能力。例如,在幼龄和中龄松林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及时开展除草、间伐等抚育措施,疏透林冠,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松树健壮生长;同时优化施肥培土等森林培育技术,增强其抗虫能力。

针对退化、受害严重的松林,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开展全面调查,摸清林分退化原因和受害程度,在此基础上制订差异化的修复方案。对于轻度退化林分,可通过补植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调整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促进林分向健康方向发展。对于重度退化林分,则需要采取林分改造、树种更替等较大强度的修复措施,必要时可清除衰弱林木,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稳定性。在修复过程中,还应加强天敌昆虫等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充分发挥林分内在的生态调控功能。

此外,要注重林分内外生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对林区及其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控制外来虫源进入,为松针小卷蛾综合防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加强检疫检查,严防松针小卷蛾通过苗木等植物材料传播扩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松针小卷蛾防治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松针小卷蛾暴发等。

松针小卷蛾的综合防治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阶段的协同努力,只有将各项防治措施整合优化、系统实施,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松针小卷蛾危害,促进松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4结语

松针小卷蛾不仅直接影响松树生长、引发次生性病害,而且破坏松林生态系统平衡,影响林区生态安全。针对松针小卷蛾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优化组合,建立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的区域性防控体系。同时,要加强基础性工作,强化抚育管理,开展生态修复,推动林分良性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松林抵御松针小卷蛾侵袭的能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研发新型防治技术,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松针小卷蛾的长效治理,为保障庆阳市松林健康稳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吕艳艳,高飞.不同药剂对樟子松松针小卷蛾的防治效果[J].现代园艺,2023,46(6):30-32.

[2]史帏月.松针小卷蛾危害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2022(1):68.

[3]王坤,韩文兵.松针小卷蛾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17):114-115.

[4]聂书海,张恩生,李桂兰,等.松针小卷蛾在河北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7(3):32-35.

[5]冯继梅.油松松针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5):84-85.

(责任编辑:刘宁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