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霍邱县小麦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霍邱县作为安徽省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种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近年来持续攀升,但在生产过程中仍存在土壤肥力下降、病虫草害防控滞后、种质资源趋同化等问题。为给霍邱县乃至全国其他小麦主产区在小麦绿色优质生产方面提供参考借鉴,分析霍邱县小麦生产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重点探讨了实施精准施肥与轮作制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技术集成、丰富种质资源培育优异品种、推广先进农艺措施与模式等优化种植技术的对策及要点。

关键词 小麦种植;优化技术;精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安徽省霍邱县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3

小麦是安徽省霍邱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霍邱县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提高,但在生产过程中仍存在土壤养分失衡、病虫草害防治不足、种质资源趋于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小麦的产量与品质[1]。因此,探索霍邱县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对于提升当地小麦产业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霍邱县小麦生产现状,剖析小麦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种植技术的对策及要点,以期为霍邱县乃至全国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1 现状

霍邱县地处淮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连续4年获得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第一,其中作为夏粮作物的小麦产量较高。近几年,虽然受干旱气候影响,霍邱县特别是西南部乡镇的小麦产量有所下降,但在政府的干预和宣传下,全县小麦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11.33万hm2左右,667 m2

产量达到420 kg[2]。同时,霍邱县积极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采用规模化机械播种、水肥一体化管理等先进栽培技术,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还引进德国进口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装备,加快了小麦生产的机械化进程。值得一提的是,霍邱县为小麦生产配套了现代化的产业链,从田间管理、烘干贮藏到加工销售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体系,并与多家面粉加工企业、食品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通了小麦产业化经营的各环节。总的来说,经过多年发展,霍邱县已初步建成集品种筛选、标准化种植、产后烘储、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养分失衡与持续贫化

长期以来,霍邱县小麦种植过程中存在偏施氮肥的问题,忽视了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的补充,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同时,部分农户为追求高产,盲目增加化肥施用量,造成土壤盐分过高,酶活性下降,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普查数据显示,霍邱县局部地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低于12 g·kg-1,严重制约了小麦的健康生长[3]。此外,农户对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培肥地力的措施重视不足,加上过量施用酸性化肥,土壤贫化趋势日益加剧。部分地块出现板结、等障碍因素,导致小麦根系活力减弱、抗逆性降低,已不利于实现绿色优质高产。这一系列土壤问题若未得到及时改善,必将影响霍邱县小麦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

2.2 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不足

霍邱县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问题日益突出,而防治措施相对滞后。受气候变化和品种抗性下降等因素影响,小麦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害近年来呈多发态势,蚜虫、麦红蜘蛛等虫害时有发生,影响小麦健康生长。而农户对病害识别能力较差,防治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的绿色防控方案,导致病虫害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控制[4]。很多种植户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忽视了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生态调控措施的应用。此外,由于连作障碍加剧,小麦苗期常发生立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且多种病害的抗药性增强,给小麦安全生产带来隐患。草害防治方面同样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农户普遍重视小麦苗期的除草,但后期管理松懈,导致看麦娘、菵草等恶性杂草危害加重。综合来看,霍邱县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尚未建立多途径、全程化的绿色防控体系,难以满足优质高产的目标需求。

2.3 种质资源单一化风险加剧

霍邱县小麦品种选择应用中,存在种质资源日益单一化的问题,品种多样性流失风险加大。近年来,霍邱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以中筋、弱筋类为主,而种植耐旱、抗病、高产专用品种的比例偏低。农户多选择产量型品种,部分高产品种一经推广即快速大面积种植,种植结构趋于单一化,不利于小麦的抗灾生产。以皖麦28号为例,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但长期大面积连作易引发新的生理病害[5]。同时,农户对常用品种的轮换意识不强,而育种部门缺乏对地方品种的发掘与保护,种质库“基因漂移”现象日益严重。此外,引进国外优质品种的工作开展有限,缺乏在地化选育积累,难以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种质资源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霍邱县小麦生产的风险性,一旦主导品种发生重大病虫害或逆境胁迫,将对小麦稳产造成严重影响。

2.4 农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霍邱县小麦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的农艺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绿色优质高产的标准要求。1)播种小麦时,很多农户没有充分考虑前茬作物和土壤墒情,盲目提前或推迟播期,且播种深度和密度把控不精准,导致苗期长势不整齐,影响后期管理。2)施肥管理方面,农户普遍存在施肥时间把握不准、施肥量不合理的情况,尤其是拔节孕穗期的追肥,时常偏施速效氮肥且施用时间过早,易造成无效分蘖增多,使得田间密闭透光性变差,增加病害发生风险;同时小麦徒长易造成后期倒伏。3)小麦灌溉管理方面,农户对关键生育时期的需水规律把握不到位,很多是靠天吃饭,缺乏基于墒情和产量目标的精准调控,难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4)在小麦生长后期管理方面,部分农户重视程度不够。例如,霍邱县小麦灌浆后期常遇“干热风”,然而由于农户对喷施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麦千粒重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又如,收获环节操作草率,造成较严重的田间损失。

3 对策建议

3.1 实施精准施肥与轮作制度

针对霍邱县小麦种植中土壤养分失衡和贫化的问题,需要实施精准施肥与科学轮作策略,具体措施如下。1)基于土壤养分检测结果,统筹田块数据、作物需求、品种特性等要素,制订因地制宜、一田一策的精准施肥方案。例如,在播前进行土壤养分快速检测,结合产量预期、气候条件等因素,运用遥感监测、可变量施肥等技术手段,实现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定量、定位、定时投放。同时,建立施肥档案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不断优化每个田块的施肥曲线模型,提高肥料利用率。2)在小麦与其他作物轮作方面,可根据土壤特性和作物特点,探索“小麦-玉米-大豆”等多元化轮作模式,促进养分平衡,提升地力水平。轮作过程中,注重绿肥作物的科学配置,如在小麦收获后种植毛豆等豆科作物,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供给。3)秸秆还田也是改善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收获小麦时,可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经过发酵腐熟,形成粗腐殖质,补充有机质,还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精准施肥、科学轮作、秸秆还田等举措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改善霍邱县小麦种植土壤养分状况,为绿色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3.2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技术集成

霍邱县小麦生产中面临病虫草害频发的威胁,迫切需要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创新。1)建立小麦病虫草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田间布设自动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小麦苗情长势、病虫草害发生数据等,结合农业气象信息,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及时发布区域性病虫草害预警,引导农户提前采取防治措施。2)建立和推广基于“生物防治+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例如,在小麦拔节期,通过无人机在夜间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有效控制蚜虫种群数量。同时,依托县域一体化服务组织,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伍,配备先进的远程诊断设备,及时为农户提供精准施药等技术指导。3)加强源头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业防治,包括优选抗病虫品种、调整种植时期、科学搭配间套作物、利用生物多样性抑制病虫草害等。对于病株残体要集中处理,破坏病原菌越冬条件。4)要强化草害精准管控。在小麦播种后,要及时打“封闭”除草,这是霍邱县小麦除草的关键节点,大部分田块防治效果较好;在小麦出苗后,如果田间仍有杂草,在越冬前趁杂草较小时及早化除,避免其和小麦争水争肥,影响小麦生长;小麦返青后对田间有杂草的小麦田块要及时清理;小麦拔节后尽量不要化学除草,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药害,要以人工拔除为主,做到分类施策,标本兼治。总的来说,通过监测预警、绿色防控、农业防治、精准除草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形成小麦病虫草害综合治理体系,为霍邱县优质高产绿色小麦生产保驾护航。

3.3 丰富种质资源,培育优异品种

面对霍邱县小麦种质资源日益单一化的局面,需要采取措施丰富种质基础,加强优异品种选育。1)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系统收集,重点对全县范围内分布的地方小麦品种进行搜集整理,尤其是对一些存在于偏远山区、种植面积较小的特色资源,要进行原生境保护和异地保存。霍邱县部分乡镇还分布有“皖麦红”“皖麦黑”等地方品种,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和品质特征,可作为后续育种的宝贵材料。2)加强种质创新,通过种间杂交、诱变等生物技术,定向改良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分蘖力、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创制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新品种。例如,可用小麦与簇毛麦杂交,培育兼具高产和抗白粉病特性的新种质;或以皖麦系列常规品种为轮回亲本,与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材料杂交,选育高产优质兼顾的纯系品种。3)拓展种质引进渠道,与国内外知名育种机构开展种质交流与科研合作,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资源,提高小麦种质库的异质性。同时,加强引进品种的多点试种与生态适应性评价,重点鉴定其综合农艺性状和产业化应用潜力,为品种应用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4)加快优质品种的繁育推广,建立专业化良种繁育基地,完善从原种到一级良种的繁殖体系,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促进新品种的规模化应用。

3.4 推广先进农艺措施与模式

针对霍邱县小麦种植过程中农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的现状,急需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艺技术措施和种植模式。播种环节,探索集成推广“精量穴播+微耕免耕”技术,以小麦品种特性、土壤墒情和产量目标为依据,利用精量穴播机实现精准点播,既保证适宜密度,又能促进分蘖成穗。同时,采用微耕或免耕播种,在起垄镇压的基础上覆盖农用地膜,起到保墒增温、抑制杂草的作用,提高出苗率和田间成苗质量。

施肥管理方面,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基于各田块的养分含量、作物需求特点,制订精准化施肥方案。尤其在孕穗期至灌浆期,通过叶面诊断与土壤速效养分监测,动态调控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促进养分高效吸收利用。例如,拔节肥的施用要在第二节间达到2 cm时趁雨施用以氮肥为主辅以施用磷、钾;小麦抽穗后施用叶面肥磷酸二氢钾,能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千粒重,以达到增产效果。水分管理方面,依托智能化灌溉决策系统,综合考虑墒情监测数据、作物需水特点、土壤质地等因素,合理确定灌溉时期和定额,实现精准补水,在促进植株健康生长的同时,提升水分利用效率。此外,在小麦成熟收获阶段,引导农户合理把握杀青和脱水时机,通过测产估产和气象预警,科学安排机械化收获作业,最大限度减少籽粒损失。

此外,可探索“农业物联网+现代小麦绿色高产模式”,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田间小气候要素、土壤水肥状态、作物长势等数据,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科学管控,形成精准农艺决策,实现小麦种植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从而推动霍邱县小麦生产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4 结语

霍邱县小麦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在绿色优质高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通过采取精准施肥与轮作制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技术集成、丰富种质资源培育优异品种、推广先进农艺措施与模式等一系列优化措施,霍邱县的小麦种植条件将得到改善,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也会提高,促进当地小麦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后续还需要加强区域技术整合和模式创新,构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持续完善绿色优质高产技术体系,为打造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挥示范引领

作用。

参考文献:

[1] 秦玉连.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1):145-147.

[2] 潘锦勇.霍邱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田间最佳施肥量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7):42-45.

[3] 王兴琴.霍邱县小麦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8):134-137.

[4] 王尚明,蒋光猛,张少雷,等.气候变化特征对小麦种植的影响分析:以霍邱县为例[J].种子科技,2023,41(17):15-17.

[5] 穆桂敏,王兴琴,潘锦勇.霍邱县小麦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5):63-64.

(责任编辑:刘宁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