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校晨,仝伯强,李猛,张继良
(1.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2.东明县武胜桥镇人民政府)
白刺属(Nitraria)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较古老的属,根据化石花粉研究,属于第三纪孑遗植物。白刺属植物全世界共12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及澳洲[1]。中国有7种,山东省自然分布有1种,即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Paul)。经过遗传多样性分析认为,山东省是中国小果白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天然分布中心和原生地,保留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世界上有很重要的代表性[2]。因此,为更好地保护小果白刺这一宝贵植物资源,笔者将对山东省野生分布的小果白刺植物资源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白刺植物资源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今后白刺植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植物学特征小果白刺为蒺藜科白刺属落叶灌木,高0.5~1.5m,多分枝,枝铺散,少直立。小枝灰白色,先端刺针状。叶近无柄,在嫩枝上4~6片簇生,倒披针形,长6~15mm,宽2~5mm,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渐窄成楔形,无毛或幼时被柔毛。聚伞花序长1~3cm,被疏柔毛;萼片5个,绿色,花瓣黄绿色或近白色,矩圆形,长2~3mm[3]。
2 果实性状和生长结果习性白刺果椭圆形或近球形,两端钝圆,长6~8mm,红色,成熟时,颜色变为深紫红色,果汁暗蓝色,带紫色;果核卵形,先端尖,长4~5mm(图1)。花期5~6月;果期7~8月[4]。果实营养价值很高,既可以生食,也可以熟食,味甜而微咸,兼有葡萄和樱桃的味道,被称为“沙漠樱桃”[5]。目前山东省多为野生,尚无大规模引种栽培。
3 野生资源生长状况全面系统地查阅与小果白刺相关的各种专着、文献和资料,结合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 归纳出山东省野生小果白刺生长状况(表1)。
小果白刺在山东省东营、潍坊、滨州沿海地区均有分布,生长环境均为重盐碱地区,大部分为多分枝的耐盐旱生低矮灌木,是植物区系灌木层中的建群种,群落层次结构单一,盖度较低,伴生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较少,几乎无乔木层,幼苗极少,自然更新能力差。植物群落极为脆弱和不稳定,内外条件的变化均会导致群落破坏[6-8]。因此,一旦小果白刺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其生长环境及其物种多样性。
表1 山东省野生小果白刺生长状况
4 致危原因分析小果白刺在山东省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少,生长环境在历史上经常受到人为干扰,过去常被村民作为冬天烧火用的材料,近年来主要受大规模开发的影响,如其主要分布区黄河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农场、企业的开发,另外放牧也有一定影响。
5 保护措施就地保护。由于小果白刺种群结构的特殊性,种内和种间相互作用强度都不大,在生长环境没有很大扰动的前提下,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因此应建立专门的就地保护区,减少人为干预,维护其生长环境。
迁地保护。建立小果白刺异地种质资源保护库,多地点多单株进行采种、采条,开展繁殖生物学研究,摸索繁育方法,扩大其种群数量,防止资源丢失。
6 开发利用价值小果白刺大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喜沙、积沙,是耐旱、耐盐灌木,对防风、挡沙、固定流沙等作用巨大。
白刺属植物在植物特征上变异比较大,种内遗传资源丰富,不同资源表现出的果产量及色、味有差异,其种子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9.3%。白刺干果肉中含有近15 种氨基酸,谷氨酸、酪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比沙棘果肉的高,可作为工业化饮品开发的重要资源。目前已有野生白刺果饮料、果酱等上市。小果白刺也是传统上的民族植物药来源,炮制中药可健脾胃、滋补强壮,调经活血,主治身体虚弱、气血两亏、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腰腿疼痛等。白刺属植物的医药价值有其深厚的物质基础[8]。现在通过前期的研究,已经获知白刺果实中含有白刺碱及消旋体鸭嘴花酮碱等哌啶类生物碱,还含有多种黄酮。研究表明,唐古特白刺枝叶中含有12 种黄酮成分,包括3 种槲皮素衍生物,2 种山奈素衍生物,7种异鼠李素衍生物[9-11]。这些研究将会使对白刺植物的药用开发更细致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鉴于此,建议加大白刺属植物开发利用力度,保护与利用兼顾,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库构建、良种引进和选育、植物抗性机理及基因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高效利用白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