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传播中中国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谢伟 胡玥 王晓雨

【摘要】中国精神具有高度实践性,蕴含着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传播中,呈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先人后己、甘于奉献的道义担当,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和尊重科学、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新闻媒体通过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和救灾现场感人故事所展现的中国精神,对凝练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文化自信

中国精神中蕴含着中国力量,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无价之宝,能够激发本民族人民的斗志,凝聚力量,也是产生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纵观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华民族始终在曲折中探索和求变,中国精神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和传播中也不例外,中国精神在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对中汇集中国力量,并在传播过程中促进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本文通过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人民日报》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究中国精神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传播中的具体呈现和讲述方式,为健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提供精神内核视角下的学理性思考。

一、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传播中中国精神的内涵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精神财富。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主线始终贯穿并活化于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时,中国精神通常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中国精神中的团结精神源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新时代面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时,这种团结精神集中表现为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同胞之情,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的相关报道中,类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踊跃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2]的报道从未缺席,报道中对汶川地震发生后仅三天时间里,全国各省份向灾区捐赠的救援资金与物资以及提供的救援力量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呈现,以详细具体的数据展现全国各个省份和港澳台同胞在地震发生后对灾区的全力相助。同一天的《人民日报》除具体数据的报道外,还发布了时评《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3],以“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为核心,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彰显了灾难面前空前团结的中国人民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发生后,《人民日报》7月23日的头版头条即以《北京暴雨,我们守望相助》为标题刊登了暴雨中人们的守望相助,从免费接送他人的爱心司机到帮助别人顺利通过因暴雨堵塞路段的“义务交警”,从“救援短信转发近万次”的线上爱心接力到“雨夜,带陌生人回家吧”的暖心呼吁,多个视角展现了面对这场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雨,无论是否相识,无论身处何地,人们心手相牵,守望互助,用爱心和坚守传递力量、传递温情”的振奋团结和友爱互助。[4]

(二)先人后己、甘于奉献的道义担当

诞生于农业文明、发展于家族宗族式乡土社会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评价尺度更强调以群体利益为重,在漫长历史演化中形成的民族心理也突出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文化观念,进而在社会情境中形成了先人后己、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不乏奉献自我的英雄。他们作为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传播中的主角之一,《人民日报》通常会以专题、专版或特刊的方式进行集中呈现与报道,使得他们通过新闻报道被公众熟知,也使得中国精神中先人后己、甘于奉献的道义担当感染更多的人。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自5月16日起在其5-8版增加抗震救灾特刊,其中《人物·危难中挺起脊梁》和《抗震救灾英雄谱》栏目集中记录与呈现了这场灾难中普通公众的奉献与牺牲。例如在5月16日《生死关头,三位老师舍身救学生》[5]的新闻中集中报道了“胸前护佑幼小生命”的怀远镇中学吴忠洪老师、“用身躯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瞿万容老师和被救援队找到时“胸前守护着三个幼小生命”的南坝小学杜正香老师。报道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处处都是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对先人后己道义担当精神的颂扬。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发生后,7月23日《人民日报》第六版《生命在暴雨中定格(身边的感动)》专题报道,从牺牲在抗洪防汛一线的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和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到卧在污水里徒手清理12个雨水篦子的“最美环卫工”李成友,通过文字和图片将这些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中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感动定格。在这一专题报道中,不仅有来自新闻记者专业的采访和描述,还有摘自微博网友发布的文字和照片,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对公众舆论的聚集和呈现功能,让公众也能参与进来,以第一视角讲述北京这一夜的感动瞬间。

(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精神写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精准表述。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同样记录与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后,《人民日报》在8月6日头版发表《韧性的战斗———湖南人民抗洪纪实》,详细记录了湖南抗洪一线的干部与群众一次又一次抢险筑堤与洪灾搏斗。报道伊始以具体数据呈现了特大洪水造成的险情之严峻:“洞庭湖出口的城陵矶水位自6月27日超警戒水位32米后上涨不止,至8月1日达到历史最高水位35.53米,超1954年水位0.98米”。后续在整篇报道中对面临严峻险情的湖南人民所做的努力进行了详细梳理:“在千里洞庭湖区,只见经历了40多个紧张日夜的干部和群众尽管已经非常疲惫,但仍充满警惕。一旦警报发出,他们又会斗志昂扬地冲向险情。”“截至8月2日,湖南在抗洪中已消耗砂、卵石300万立方米,编织袋8300万个,用尽了省级储备,但湖南的千里长堤上,百万军民仍然顽强地与洪水搏斗着”。这些基于细节和具体数据的报道无不体现了湖南军民在抗洪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四)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

孔孟儒学素来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中国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人本意识”。仁爱精神亦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传承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仍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有其不可撼动的价值和意义,“仁者爱人”的精神活化在中国民众的日常,亦外显于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中。[6]汶川地震后,《人民日报》在5月15日刊发题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社论[7],“以人为本是救灾的核心”这一铿锵有力的表态始终是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时救灾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彰显。

2021年7月20日河南暴雨灾情发生后,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8]。7月26日,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人命关天,河南等受灾地区要把救援受困群众作为防汛救灾首要任务,不留死角,不落一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9]《人民日报》在刊登国家领导人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时,均在标题处标明“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表达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呈现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

(五)尊重科学、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10]《人民日报》在针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的相关报道中同样有着对尊重科学、开拓创新的坚持,在刊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救援进程的同时,也借助媒体广泛的传播力和权威的公信力对灾害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民众如何自救进行科普。

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后,《人民日报》在7月23日以《气象服务如何更便民气象专家回应三大热点》为题,对降雨为何如此之强、橙色预警为何发布较晚以及为何有许多市民没有收到预警短信三个公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专家阐述进行报道,从科学的角度进行释义,为公众答疑解惑,同时探讨气象服务应该如何更便民。在突发自然灾害中,民众的科学自救对于减少人员伤亡至关重要。《人民日报》及其下属的新媒体平台运用各类新兴报道方式,基于技术发展以可视化的方式简单直观地对科学自救的方法进行普及性传播。如人民网在2020年11月30日通过图文报道,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洪水和火灾的成因、分类以及在不同场景中如何进行自救以漫画的形式进行细致、通俗的讲解。

二、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传播中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精神不是完全抽象的精神存在,而是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将抽象的精神力量活化在具体事例中,以感人的故事或瞬间增强中国精神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彰显中国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时代价值。

(一)凝聚中国力量

每一次应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都是中国力量的凝聚,是亿万民众家国情怀和民族意志的锤炼和展现。重大突发自然灾害通常会造成重大损失,一个地区很难自行组织救援和重建,这时中国精神中的团结精神、仁爱精神和道义担当等精神品质能够迅速凝聚中国力量,举全国之力,以人为本,快速高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在报道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时,媒体及时公布权威信息、报道救援进度、发布灾区急需物资、更新捐赠渠道、畅通灾区民众求助渠道等具体实践为中国力量的凝聚奠定基础,助力灾区救援。

(二)增强文化自信

面对自然灾害时,中国人民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是对中国文化中优秀品质和道德规范的积极践行。亿万中国人民自发捐款捐物展示了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逆行奔赴灾区的救援者彰显了坚强自信的大无畏气概。“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等救灾精神是对中国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深化与丰富,也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经久不衰的历史底蕴和顽强生命力。正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与传播,才能让亿万民众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灾区救援故事中感受到中国精神的力量,也只有具有现实生命力的中国精神才能真实而鲜活地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极大增强民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并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国家形象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举国之力集中救援的机制,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自助互助感人肺腑的救灾现场,都需要通过媒体与互联网的实时报道和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长久浸润下形成的治理智慧和价值信念。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生长形成的深厚土壤而可能产生不同文化间的“文化隔阂”,但在面对巨大灾害时朴素的同情心是相通的,通过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和依托于救灾现场故事的传播来展现中国精神中包含的坚强意志、集体主义观念、生命至上和科学务实精神等,能够更好地构建与提升国家形象。

三、结语

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中国精神为一次又一次的救灾实践提供指引。《人民日报》通过特刊、专题报道等方式,以具体数据为依托,运用平实的语言对救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与呈现,让活化在每一个瞬间的中国精神得以记录与传播而更具生命力。当前信息时代,媒体的信息传播价值不容忽视,主流媒体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更新报道方式和手段也必将在互联网舆论环境的引导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20&ZD3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胡谋,庞革平,罗昌爱,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N].人民日报,2008-05-14(2).

[3]陆侠.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N].人民日报,2008-05-14(5).

[4]朱竞若,郭亚飞,高星,等.北京暴雨我们守望相助[N].人民日报,2012-07-23(1).

[5]黄建培,吴焰.生死关头三位老师舍身救学生[N].人民日报,2008-05-16(8).

[6]卢晓雯,李俊奎.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看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J].郑州大学学报,2022(1):24-29.

[7]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生命高于一切[N].人民日报,2008-05-15(1).

[8]习近平.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N].人民日报,2021-07-22(1).

[9]李克强.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责任完善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N].人民日报,2021-07-27(1).

[10]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20-10-16(1).

(谢伟为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胡玥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博士生;王晓雨为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信息化咨询助理研究员)

编校:赵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