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新闻的生产过程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仅更加及时、准确,而且可以和被传播者实现互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新闻场域,而场域之内的各大行动主体之间充满了竞争和博弈,因而也会引发权力关系运作的相关问题。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盖伊·塔克曼,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在国内出版发行。作者是布兰迪斯大学的社会学博士,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媒介)社会学、性别和高等教育等方面。20世纪70年代,关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研究异军突起,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则是众多研究成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因而成为后世众多媒介研究的学者始终无法绕过的高峰。全书共有十章内容,作者从新闻、空间与新闻网、时间与类型化、灵活性与专业度、事实性网络、再现与新闻叙事、妇女运动如何成为新闻话题、事实、言论自由与意识形态、新闻作为建构的现实、作为知识的新闻这十个方面对新闻生产传播过程及内部的权力运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在第一至七章主要揭示了“如何将日常所发生的事情变为新闻报道”的过程,在第八至第十章则揭示了新闻生产的深层次原因及关于新闻研究的理论依据。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尽管在国外已经出版了四十年,但书中的理论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褪色,反而越发闪烁出光辉。曾经有学者针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在2000—2002这三年间引用频率最高的文献进行分析,《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中的内容在整个共引网络中都处于核心位置,其所代表的现实社会建构视角在和框架分析相互融合以后仍然对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在书中运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在发现问题后选择田野地点,而后则在田野中持续观察人们的行为举动,并偶尔提出一些问题。作者在书中将新闻视为一种框架,并重点考察了如何建构这个框架,她把电视与报纸当作复杂组织都要遵循的程序,明确强调新闻的知识属性;新闻将单纯的事件转化成为大众所接受、讨论的事情后,则赋予了事件的公共性格。《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共有两个主题:一是生产新闻的行为并不是现实图像的建构,而是针对现实本身。人们通过新闻,将已经发生的事件转变成为新闻事件,还基于日常生活选择相关材料,将其加工成故事,构成将新闻视为社会行为的基础。二是新闻要服从组织利益。新闻生产过程并不是在真空里,新闻工作有其固有的机构与程序,所以无法完全脱离组织。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的开篇和结尾都讲到了“新闻是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这一观点,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新闻是被建构的”这一理论的精髓。在传播学领域,戈尔曼的“框架理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许多读者对“框架理论”的理解只限于“新闻是被建构的”,没有去深入思考“新闻是如何被建构的”,而《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则系统分析了这一问题。作者基于历史维度,立足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新闻活动是一种社会建构与社会资源的理论模式。作者认为:从空间来看,新闻机构建立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新闻网络,并在读者感兴趣的基础上,根据地域边界、分工等来寻找新闻,其中以地域边界因素为优先;从时间来看,新闻生产者有详细的时间计划与合理的生产节奏,并根据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来分类,以便模式化处理;从信息源来看,只有拥有多量和优质的信息源,才能有相应的地位,而地位越高的新闻人则越能接触到层级更高、影响力更大的信息源。在和竞争对手、同事分享信息的问题上,新闻人员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从新闻事实看,新闻人员多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直接评估信息的真假,但会尽量远离那些无法被证实的事实,新闻人员在报道时要尽可能加上引号或者进行注明解释;从新闻叙述来看,电视新闻报道和报纸上的信息一样,同样也有约定俗成的叙述方式和相同的语言,但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只是负责拍摄工作,无法监控新闻人员的具体编辑和报道工作。基于以上观察,作者在第七章还借助“妇女报道的三个阶段”具体呈现新闻话题如何产生:从最初的排斥与奚落,继而引起关注,最后再到常规报道。
综上所述,《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是一本经典的传播学著作,作者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读者在读完后试图跳出现有的生活环境来看人们每天所生活的社会和每天接收的信息,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