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勇 苏 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开始重新崛起为世界性强国,迅速崛起的中国给一向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传播秩序和话语体系带来诸多变数。以BBC、CNN、路透社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将中国发生的故事按照西方思维和价值标准进行国际传播,从而形成涉华舆论国际传播的强势地位,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内政外交形成冲击和干预。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既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契机,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本文以数据统计、话语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爬梳国外主流媒体在中国冬奥会方面的报道特征,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归纳外媒报道观点,最后从传播学的视角,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
一、外媒报道北京冬奥会的主要特征本文以2022年2月4日到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开始与结束时间为研究的时间范围, 以“Beijing Winter Olympics”为关键词在道琼斯公司旗下的全球新闻及公司数据库Factiva 进行搜索,共计得到7679篇英文相关报道(包括新闻、评论、专栏、资讯等)。道琼斯为全球主要的新闻媒体和商业资讯机构, 其数据库Factiva 提供覆盖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8种语言的报纸、期刊、通讯社新闻,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一)报道国家分布从报道国家分布来看,除中国外,西方国家媒体对此次北京冬奥会都有所关注。其中美国媒体对北京冬奥会的相关报道量居首位, 共有1110 篇报道,其次是俄罗斯(803 篇),韩国(388 篇)、英国(371 篇)和加拿大(364 篇)则分列第三至第五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冬奥会仅派出一名运动员参赛的印度,其国家媒体对此次冬奥会的相关报道也达到165篇。而作为下一届冬奥会东道主的意大利,对此次冬奥会的报道也有90 篇。
(二)报道新闻主题冬奥会作为一个引起全世界关注的顶级赛事,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国际传播功能, 其形式要素的体现、赛事活动的进行和推广宣传的开展等更是呈现了丰富的国际传播内容。[1]围绕此次北京冬奥会,外媒的报道主题主要聚焦在奥林匹克运动会(27%)、体育(24%)、冬季运动(18%),较为符合体育赛事的新闻传播趋势。然而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全球疫情形势依旧复杂严峻,局部地区仍存在冲突,因此有关外交、防疫等时政新闻也在冬奥会期间受到报道和关注。
(三)报道机构分布分析冬奥会相关报道量排名前5 的外媒机构,英国的The lndependent、美国的CNN、英国的Reuters、加拿大的The Canadina Press、法国的Agence France Presse,英国的The Independent 发布量最多,占到总发文量的18%,美国的CNN 以及英国的Reuters 分居其次,占到17%。其他诸如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的媒体也有上榜。可见,以英美为首的西方主流媒体,牢牢把控着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半壁江山。
二、外媒冬奥会相关报道话语分析(一)奥林匹克政治化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背景下成功举办了一场安全而卓越的国际体育盛会, 展现出了大国的担当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北京冬奥会让中国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但在西方媒体眼中,这届冬奥会也成了他们抹黑污蔑中国的一次 “绝佳机会”,尤其是政治方面。西方媒体攻击北京冬奥会最多的报道就是炒作和冬奥无关的政治谣言。拜登政府“出于对中国新疆侵犯人权行为的回应”,率先决定对北京冬奥会进行所谓的“抵制”,不派出美国政府官员参加冬奥会。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点燃圣火的中国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遭到了西方媒体的恶毒攻击并且否认迪妮格尔的维族身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称中国 “挑衅性地挑选了一名起了维吾尔名字的运动员来帮助点燃圣火”,意在暗示迪妮格尔是中国找来的临时“演员”。实际上国家挑选迪妮格尔作为火炬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首先,迪妮格尔是一名优秀的滑雪运动员。她是首位在国际性越野滑雪比赛中站上领奖台并获得女子个人短距离银牌的中国运动员。其次,迪妮格尔的家乡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正是人类滑雪的起源地。在阿勒泰的敦德布拉克洞穴中,记录着人类最早的滑雪形象,这一记录早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数千年。迪妮格尔的表现展现出了中国新疆年轻人的魅力和风采, 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对中国新疆的不实指控, 同时也让世界了解到她的家乡和滑雪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结。
(二)“冬奥效应”带动中国冰雪经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使得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持续高涨。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拥有熊猫形象和冰晶外壳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之一“冰墩墩”成功引燃大众的消费热情,一度达到供不应求的火爆程度。随着冬奥会奖项不断揭晓,冬奥周边产品急速升温, 售卖周边产品成为奥运会收入来源之一。“冰墩墩”的火爆正是中国冰雪经济迅速升温的写照, 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助推器,成功激发了冰雪运动消费新动能。彭博社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冰雪运动参与人群,冰雪经济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同时,冰雪经济能够集聚大量资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赋能,并产生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当然,部分外媒依旧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炒作北京冬奥会大量使用人造雪不环保,大谈特谈“糟糕危险”“破坏环境”“严重消耗地下水”。实际上,此前几届冬奥会都用过人造雪, 韩国平昌冬奥会人造雪比例更是达到98%。另外,和自然雪相比,人造雪可以改变粒径、含水量和硬度,性状更稳定,有利于满足不同比赛场地的需求,在被压雪、平整、注水之后,更容易整备成状态一致的雪道。尽管人造雪早已成了近几届冬奥会的常态, 西方媒体依然没有放弃从这个角度攻击北京冬奥会。
(三)冬奥会发扬传承中国文化北京冬季奥运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要标志性活动,也是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民族发展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中国有着悠久文明,五千多年历史赋予本届冬奥会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可贵的是,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能与现实生活巧妙融合, 在饮食、服饰、建筑中无处不在。据乌兹别克斯坦详讯网报道,本届冬奥会的所有标志,从服装到运动场馆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哲学意味, 并与现代工艺有机结合。报道称,工作人员的制服是从600 多种设计中经过8 轮严格的遴选得出的最优方案。由“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