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乘“月光宝盒号”带读者逛世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后,《大河报》特别推出了“双人双城记”系列报道。两周时间,“月光宝盒号”3位主驾王曦辉、王鲁峰、吴战朝“穿越”郑州—伦敦、安阳—汉诺威、洛阳—罗马、开封—巴黎、香港—新加坡、东京—首尔、卢森堡—摩纳哥等世界上14个城市,写出7篇稿子,2万多字。这组“穿越时空”的世博报道刊登后,不仅引发了读者浓厚的兴趣,还在报社内外以及同行间引起热议。这组稿子是如何诞生的呢?这还得把时间先拉回到4月初。

世博盛会,我们怎样与众不同?

按照报社安排,进入4月,世博报道开始预热升温。对于这个举世瞩目的盛会,大河报十分重视,派出8名记者赴一线采访,这样的规模在大河报历史上还不多见。

作为两名新闻从业时间都超过10年的记者,4月初接到报道任务后,我们两人就在一起商量:要在这个全球关注的盛会中写出点不一样的报道来。此次盛会参与报道的媒体海内外都有,非上海的地方媒体又明显不占优势,报道没有特色,很容易人云亦云,被海量的新闻淹没其中。

河南馆的主题“国之中城之源”给了我们灵感。在这个城市狂欢的盛会上,河南有什么资格称“源头”?不如从中切入,拉近河南与世博的关系。

有了想法,我们就去翻阅描绘河南古代城市的书籍。我们发现,河南四大古都与世界知名城市之间的距离竟然如此之近,不管中外,这些城市都有古老的历史,在城市建设中都曾有相似的困惑,而此次世博会又正好将全球城市最佳案例展示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双城切入,将这种城市之间的对比拿出来进行组合写成稿子呢?这样一来,既介绍了世博,又给我们河南城市建设提供了好的思路。

想法初步成形后,我们立即汇报给大河报总编辑王守国和主管世博报道的副总编辑刘书志。他们不但给予充分肯定,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国内知名专家的名单,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库。

4月22日到上海后,我们将自己的想法继续与金顺利等队友进行交流,并迅速赶往世博园区进一步寻找灵感。“80后”吴战朝主跑文艺,他建议,既然这组报道涉及中外历史,那不如玩一下现在时髦的“穿越”。我们把这个“疯狂”的想法向值班副总编辑赵红汇报后,她很赞赏,同时提出这组文章应该写得有趣、耐看、都市化,正好与世博的高端、美丽、惊艳相对应。

于是尝试用美国魔幻大片手法写作的思路成形,“月光宝盒号”的创意也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用影视手法写“魔幻式”新闻

想法很美好,可怎样表现却困扰了我们。如何将科技、艺术、影视等元素融进文字中?怎样在欧美亚非大陆板块之间腾挪?又如何从远古罗马秦汉往返闪绕,最终达到引领读者阅读文章时有一种看3D电影般的现场感受?

开篇文章《“蒲公英”会从伦敦飘落郑州》写得最为艰难。在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帮助下,采访顺利完成,但写稿却用了两天时间,主要是在推敲表现形式。最终确定的表现形式是:每次穿越,有一位主驾驶和一位副驾驶,两人用对话把整篇报道串起来;场景转换时,点清时间和地点,引领读者阅读;创意一个“月光宝盒号”图形,把主驾驶和副驾驶的头像放上去,增加与读者的亲切感等。

以《“蒲公英”会从伦敦飘落郑州》这篇文章为例——

“双人双城记之伦敦·郑州;主驾驶:王曦辉 科教文卫新闻部主编 2006年曾赴英国采访;副驾驶:王鲁峰 财经新闻部首席记者 曾写出多篇重量级城市文化报道;采访支持:英国驻华大使馆上海领事馆”。这些内容经后方编辑精心编排后,版面效果突出。

这篇文章的小标题分别为《2040年,穿越时空隧道》、《钻进蒲公英》、《打开“种子圣殿》、《飞回1851寻找“水晶宫”》、《返回2010找寻“与达·芬奇相媲美的人》、《回到2700多年前听〈郑风〉》。仅从小标题就可知道,记者必须对这两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上海世博会的展现内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把相关材料掰开、揉碎,化为自己的语言后,才能娓娓道来。

我们的目标是让跟随“月光宝盒号”逛世博的读者,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但写稿的过程却是几多艰辛。《罗马在那头 洛阳在这头》写完后,执笔记者足足休整了半天才能继续“战斗”;吴战朝在写完《东京、首尔:穿越双城品鉴高科技盛宴》后,揉着发麻的后脑勺感叹:“终于不用再背着石头看戏啦!”

值得注意的是,7篇报道因为由不同的记者执笔主写,每篇都有不同的风格。比如“伦敦·郑州”篇很浪漫,“汉诺威·安阳”篇很魔幻,“罗马·洛阳”篇很有历史厚度等。

好创意要穿上“好衣裳”

4月27日晚,“双城记”开篇之作交上去后,编辑部的同仁们也“疯狂”起来,当晚立即调配版面,确保这个稿件的冲击力,这也为该系列报道的陆续推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月28日,“双城记”头篇稿件刊发后,不但在报社内部“炸了锅”,甚至连同城媒体同仁都参与到议论中来,究竟科技新闻能否这样表现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应该说,“双城记”的做法并不新鲜,但采用影视手法对科技新闻进行“魔幻式”的改造,倒还不多见。最终能有这样的创意出现并成功见报,最后还得感谢上海世博会,在这个本身玩儿的就是高科技和新鲜创意的世界级大PARTY中,大河报世博报道团不过是顺应潮流,拿“月光宝盒”秀了一把创意。

上海报道期间,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被大量的世博报道信息冲撞着。《新闻晨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上海本地媒体都时有亮点闪现。比如《新闻晨报》在报道新西兰馆时,以新西兰即将赠送给中国的独木舟为“新闻眼”,通过专访、实地采访等诸多形式,写独木舟之于新西兰这个国家的意义,写新西兰的文化、科技等,非常有看头。而新西兰馆的报道只是《新闻晨报》跨国采访系列报道中的一篇。

外来信息的冲击和自身的创新渴求,共同促成了“双城记”的诞生,也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好创意一定要穿上“好衣裳”。很多时候,新闻报道“形式即内容”,只有层出不穷的创新,才会让我们的报道更好看。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编校:郑 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