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经典神话IP改编创作的核心环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表明经典神话IP在当代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与商业价值。影片以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表达方式的深度融合,构建出意蕴深远的沉浸式文化场域;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作为内核,在重构传统叙事范式的过程中映照当代社会议题,实现跨时空的意义对话;以媒介技术的应用,激活内容传播动力,由此引发观众跨圈层的情感共鸣。经典神话IP的改编创作,以叙事创新深化改编创作内涵,以资源联动激活改编创作势能,实现民族精神与现代价值的交融共生。
【关键词】经典神话IP;传统文化;审美空间;叙事范式;情感共鸣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这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的动画电影,在好莱坞主导的全球动画市场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全球影响力。《哪吒2》的爆火说明了经典神话IP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该影片深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美学价值和时代意义,将其转化为全球观众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为经典神话IP的现代化转型与时代化表达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样本和实践案例。本文以中国经典神话IP的改编创作为研究原点,以《哪吒2》为研究案例,深入探讨经典神话IP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既传承文化根脉又契合现代社会的成功之路。
一、机遇与挑战:中国动画电影对经典神话IP的再创作
神话是人类文明进程中被广泛传播的故事。从广义上看,中国神话可划分为上古神话、仙话、历史人物神话、佛家人物神话以及动植物神话等。[2]无论是上古神话,还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人物神话和传说,这些故事借由表达隐喻、构建英雄母题和融入超自然意象,记录着本民族的生存经验与集体记忆,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演变过程中,神话因具有文化符号的继承性、叙事结构的多样性、情感共鸣的普适性等特点,逐渐演变为一座IP富矿。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基础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等家喻户晓的动画电影,使神话故事得到影视化呈现。新时代以来,依托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在叙事水平、制作技术、形象挖掘、产业延伸方面的长足进步,许多经典神话IP在“英雄之旅①式”的改编创作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核心,重构了传统神话人物在现代语境下的成长与突破;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保留《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的母题,重塑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叛逆形象。
神话IP的再创作不仅瞄准了观众对故事天然的亲近感,一定程度上还解决了电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剧本和版权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看,神话IP在中国认知度高,基于一定观众基础对其进行再创作,可以使作品的商业变现得到保证。同时,由于神话所具有的基本故事框架,创作者能够在其雏形上进行个性化创作,这无疑降低了剧本的创作门槛。在版权方面,此类创作以公共资源为基础,根据著作权法中的公共领域保留原则,对于被公众熟知的故事情节、公共题材、客观事实等公共领域部分的内容,社会公众可以在不侵犯先前个性化作品著作权的前提下自由利用进行创作[3]。因此,对公共资源的再创作能够帮助创作者减少创作成本、降低侵权风险,解决了剧本和版权两大难题,改编神话IP故事就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重要路径选择。
据统计,2015年至2024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前20的作品中,有10部改编自神话经典、民俗历史或传统文化。[4]具体来看,《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神话IP被不断挖掘,凸显了经典神话IP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妲己》《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非人哉》《姜子牙》等作品不断扩充IP神话宇宙,实现了经典神话IP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新生,展现了其持久的生命活力和开发潜质。
二、多维探索:经典神话IP的能动改造和创新开发
(一)文化维度:提炼传统经典元素,构建沉浸式文化场域
图像符号是一种文化的“能量储存”,文化建立在符号的记忆之上[5]。在《哪吒2》中处处可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提炼与艺术呈现。影片对传统文化的提炼不仅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元素,将中国人的思想精髓转化为具象的叙事符号,更通过中式审美的表达,在当代语境下有机融合传统的服饰、建筑和乐曲等艺术元素,打造出充满中式文化基因的沉浸式场域。动画创作者以现代审美视角重构传统文化元素,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赋予现代特征,与观众精神世界产生自然关联。
在思想精髓的提炼方面,《哪吒2》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元素。以影片中哪吒的形象为例,有学者认为,哪吒原型是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那罗鸠婆。在中华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相互碰撞吸收的过程中,哪吒逐渐由佛教护法神演化为道教灵珠子转世[6],其形象具有了融通释道的特点。伴随儒学大行其道,哪吒形象也逐渐具有了“三教混一”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影片哪吒形象塑造中得以强化,儒家强调以仁义礼智信来完善自身,达到入世的圣贤境界;佛家强调以修心为手段破除世间万相,感悟生命真理;道家强调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影片中哪吒的形象既包含了对父母朋友的孝义、对自身命运的不断求索和考问,也有顺应天命甘当魔丸的勇气,这些都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融合发展的精神特质。在配乐上,电影以传统声乐(侗族大歌、蒙古呼麦等)和传统乐器(唢呐、埙等)为基底,创造性搭配西洋乐器,呈现兼具传统韵律与东方神韵的配乐风格。
(二)叙事维度:重构传统叙事范式,营造跨时空对话语境
由于经典神话IP植根于特定的历史空间,其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念往往与当代语境存在天然隔阂,而叙事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框架,帮助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其关键在于用文化共鸣的方式来构建意义。[7]这种叙事重构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其内核,改造了固有IP中叙事设定的“元代码”[8],使其既能保留文化基因,又能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实现历史与当下的无缝衔接,让古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中持续发光发热。
叙事范式的重构源于对人物角色的再塑造。从古至今,众多作品对哪吒这一经典IP进行了丰富的改编与形象塑造②,该影片突破了既有版本中的IP形象,更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与立体性。哪吒的烟熏妆、鲨鱼齿、塌鼻梁等视觉元素,以及手插裤兜的肢体语言,强化了他反叛不羁的性格。这种设计突破传统神话中“漂亮娃娃”的形象,呼应其“魔丸”身份带来的社会偏见与自我抗争,体现对既定命运的反抗精神。同时,殷夫人也从情感表达含蓄的贤妻良母转向独立坚强的女将军形象,她通过陪伴、鼓励和言传身教,帮助哪吒克服内心的孤独与愤怒,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力量。这些反刻板印象的角色设定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角色重塑给叙事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可能性,使得角色间的异质性冲突给故事走向带来不确定性,也让鲜活生动的角色成为构筑新叙事内容的锚点。
叙事范式重构目标在于映照当代话题。所谓“出于幻域、顿入人间”[9],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性,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10]。当代现实话题的讨论投射在神话世界的运行规则之中,神话IP故事的价值在古今互文的叙事结构中得以重塑与再生。当无量仙翁提出可以让哪吒吞下灭魂丹来拯救母亲的时候,灭魂丹成为“亲情绑架”的化身,观众在传统故事新编中看到了现代亲子关系的碰撞:现实中有些父母以“养你这么大”为理由,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以“为你好”为托词,干涉子女择偶;以“血浓于水”为借口,要求亲人无偿付出……这些现实性症候与影片叙事形成镜像,完成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跨时空对话。同时,影片通过叙事讲述了偏见的社会性。“在线咆哮”的土拨鼠,训斥哪吒“修仙不行、你学美颜”的申正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石矶娘娘,他们与世无争却被偏见镇压。这直击学历歧视、出身歧视、性别歧视等议题,精准契合现代社会中“隐形规则”的危险性,同时也让经历认同焦虑的青年人找到了情感出口。
(三)传播维度:激活媒介传播动力,引发跨圈层情感共鸣
结合文化和叙事维度可以看出,《哪吒2》在内容创作上基于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叙事的有效配合,使传统与现代交融,激发传统文化现代演绎的活力;在价值表达上有赖于观众熟知IP故事并对当代议题有着切身体会,打造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引发观众个体产生深层次思考和表达欲。
在话题生产与传播方面,《哪吒2》创造并引发了包括“导演饺子手绘海报”“老子蜀道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内的诸多热词和话题。舆论场中快速形成了以“哪吒”为讨论核心的视听传播景观,有关影片的情感互动也延伸至各类二次创作拼贴而来的民间作品中。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媒介平台中,从角色cosplay热潮到台词二创,从影片多角度解读到游戏皮肤设计,带有“哪吒”标签的相关内容能够复制、编辑和转发,具有高度的可创作性和互动性,不仅延续了电影热度,更通过UGC内容使IP从银幕渗透至日常生活。
三、路径优化:经典神话IP的改编策略与未来创作
经典神话IP改编创作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经典IP之所以能在二次创作中焕发新生,源于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改造与匠心表达。《哪吒2》并未停留在对哪吒神话故事的浅层再现,而是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通过对IP故事及其背景时代的文本考据、民俗衍化、艺术表征的深入研究,找到能够产生民族情感联结的文化锚点,使其在当代语境中实现价值重塑与文化共鸣。同时,只有构建更加完善的、具有文化主体性和自觉意识的创作生态,才能为IP的可持续创新与价值重塑提供坚实支撑。《哪吒2》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传统文化自身的深厚魅力与制作水平的全面提升,还在于构建更完整、更健康的文化传承传播生态。影片致力于打通导演、制作、宣发多个团队间屏障,使得剧本创作、服化道设计和后期美术加工都共同服务于IP的系统性构建。
沃尔特·费希尔认为人们内心的不同体验,都是以某种叙事形式展现其存在,叙事范式的存在推动了各种观念深入人心。[11]罗兰·巴特也认为通过符号的意义单元和逻辑单元间的组织和互动,意义的建构和情感的传递成为可能[12]。以上观点都强调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无法孤立地呈现和表达,需要创作者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历史背景中,将符号与叙事深度融合,通过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逻辑的展开,赋予其动态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张力,从而构建与观者内心相互映射的意义空间,使观者能够对人物的性格特质和情感张力进行深度把握。
从古今对比来看,尽管《哪吒2》沿用了传统IP的故事框架,但并非一味继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表达,而是在其之上构建起新的现代性叙事。如果说1979年版哪吒展示的“反父权”是反抗封建制度下的父亲形象,那么《哪吒1》则将“反父权”的话题延展为“反抗宿命”,《哪吒2》进一步将“反抗宿命”升华为“反对一切偏见”,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与价值思考。
四、结语
经典神话IP的改编创作,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实践,其系统性的探索路径将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新的动力与可能,助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点、时代风格的内容生产与意义传播机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作理念的持续迭新,更多经典神话IP将以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走向全球舞台,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全球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更加深刻的精神共鸣。
注 释:
①“英雄之旅”源于美国比较神话学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神话模型理论,与正向弧光的内涵基本一致,大部分经典神话IP故事均遵循了这一模式,即从IP角色的“启程、启蒙和归来”讲述其心路变化和成长历程。
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封神演义》是哪吒故事的主要来源之一,哪吒是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的叛逆孩童;《西游记》中哪吒作为天庭的重要神将出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以永镇天门、统帅天兵的领袖出现。在现当代影视作品中,1964年版《大闹天宫》中的哪吒借鉴传统年画婴戏图,1979年版《哪吒闹海》中哪吒是着中式白衣、红肚兜,手持乾坤圈、混天绫的少年形象;2003年版《哪吒传奇》中哪吒形象眉清目秀,身着红肚兜、扎冲天双髻,展现天真可爱、机敏勇敢、守护百姓的平民英雄形象。不同时代对这一IP的设计各有差异,也都是在前人作品基础之上的迭代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26.
[2]袁珂.中国神话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3]冯晓青.从“哪吒”看公共IP创作的著作权保护边界[N].上海法治报,2025-02-26(B3).
[4]雷报.140亿的哪吒救不了中国动画?[EB/OL].https://mp.weixin.qq.com/s/C3PC3_n7pNqmNn8pDW2yKg.
[5]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与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55-256.
[6]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J].宗教学研究,2009(03):178-183.
[7]杰罗姆·布鲁纳.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8]Hayden White.The Value of Narrativity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J].Critical Inquiry,1980(6):21-32.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138.
[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1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12]谢龙新.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与叙事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0(3):41-47.
作者简介:段宇涵,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上海 200433);陈昕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 200433)。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