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数字叙事视域下中国节气文化的游戏化传播

【摘要】游戏化传播重构了数字文明时代中国节气文化的传播景观。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四季之春》这款用节气文化为叙事原型的游戏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节气文化的游戏化创新传播路径,即以符号叙事再造节气景观、以时间叙事重塑节气集体记忆、以互动沉浸联结节气文化认同情感。研究明确了游戏赋能中国节气文化的传播路径,以此为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传播与传承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数字叙事;二十四节气;游戏;文化认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凝结着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的中国智慧,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范。

当前,中国节气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缺场的想象”、文化空间和原生语境被压缩等现实困境,如何挖掘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创新性传播值得思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游戏产业之于国家战略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72.67亿元,游戏用户规模6.74亿人。[2]游戏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展现出强大的数字叙事能力,其强交互性、高参与度、跨媒介以及对现实的数字化重构与再造等特性,为激发节气文化创新传播活力和创造性转化潜力提供了可能,《四季之春》这款以节气文化为叙事原型的游戏受到众多玩家的追捧。游戏化传播重构了数字文明时代中国节气文化的传播景观。

一、基于数字叙事的游戏化传播

数字叙事(Digital Narrative)是数字技术与叙事学相结合形成的符合数字时代特征的叙事方式,数字技术的嵌入使叙事文本的表征方式和应用场景变得更为丰富。[3]游戏作为数字技术的产物,具备数字媒介的属性,已经成为数字叙事实践的重要类型。玛丽—劳尔·瑞安的数字叙事理论强调数字技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将世界分为故事世界和虚构世界,数字叙事场是故事世界得以展开的背景空间,游戏中呈现的虚拟仿真世界即是对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模仿与再现。[4]作为游戏的外观架构,游戏场景为游戏提供了特定的时空背景。在3D、VR、AR、AI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乡村生活场景、民俗活动场景等通过多元符号叙事,在游戏中被最大限度地还原,共同组成游戏的叙事场。游戏场景既是数字叙事的空间,也是玩家产生临场感的场所。数字叙事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叙事逻辑和故事情节。二十四节气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逻辑起点,确立了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时序观念。以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作为叙事框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叙事原型。数字技术从时间维度拓展了节气文化游戏化传播的可能性,游戏设置基于节气时序搭建叙事框架,推进游戏场景的转换,与数字叙事中的虚拟时间相契合,将共享的时间框架嵌入公共文化场域,以时间叙事重塑节气集体记忆,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5]沉浸是数字叙事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强调了叙事体验的感性维度。Ryan将数字叙事沉浸体验分为空间沉浸、时间沉浸、情感沉浸等形式,互动式沉浸构成了数字叙事的终极目标。[6]相较于传统叙事,游戏基于数字叙事强大的交互性、跨媒介和多模态表征能力,更容易让玩家产生临场感,实现玩家与游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达到沉浸状态。本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从叙事场、叙事逻辑和叙事效果三个维度切入,从场景、时序和沉浸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提出中国节气文化的游戏化创新传播路径。

二、场景:以符号叙事再造节气景观

游戏场景是游戏内容最直观的具象表达,游戏中的虚拟场景相当于另一个“可能世界”,数字技术对抽象事物具象化的能力使得原本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可能世界”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玩家面前。在《四季之春》游戏中,通过视觉、听觉、文本、美食、动物、神话、仪式、人物等多元符号叙事,再造节气景观,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耕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民俗仪式场景、神话故事场景等节气文化应用场景,依照节气时序的叙事逻辑,进行数字化再现与复刻,通过游戏场景整合,搭建玩家沉浸的“容器”。

(一)农耕场景:构建节气知识体系认知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着顺天应时、循环发展、和谐共生的科学观和自然观。节气文化的出现、发展和丰富离不开乡村生产生活,农耕景观是节气游戏场景的主基调。在《四季之春》游戏中,一个个虚拟农耕场景依照节气时序依次出场。从草虫、鸡鸭、农民等形象符号叙事,到农耕劳作等行为符号叙事;从农田、农舍、农具等静态符号叙事,到天气阴晴、月的圆缺、昼夜交替等动态符号叙事,游戏从生态美学角度展现了节气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景象和乡村田园风光,是节气文化的具象化表征。以游戏中“春分”节气为例,当春分时节到来时,游戏场景中的植被以黄绿色为主色调,经由动画、合成、剪辑等数字创作手法,展现燕子筑巢,农民选种、耕地、播种、驱虫等农事活动场景,象征着春回大地、草木新生、万物复苏。游戏中农耕场景的搭建有利于玩家具身体验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功用,提升玩家的节气知识体系认知。

(二)神话场景:展现节气文化精神内核

农耕场景从实践层面展现了节气文化的实际价值内涵,神话场景则从精神层面极大地丰富了节气文化的价值外延,展现出中华先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节气神话故事是中华先民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体现,展现出独特的叙事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四季之春》游戏通过数字技术将传统的节气神话叙事转化为可视化、可参与的多模态符号叙事,搭建节气神话场景,展现节气文化精神内核。游戏将炎热的“大暑”节气与后羿射日神话故事密切相连,将后羿射日神话故事衍生为玩家的趣味性游戏任务,包括寻找弓箭、完成拼图等游戏关卡,在互动参与中让玩家感悟古人勇于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从伏羲八卦神话到仓颉造字神话、从夸父逐日神话到大禹治水神话,节气神话场景的搭建,为玩家虚拟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科学探索历程,使玩家感受到节气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能够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三)仪式场景:表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仪式是“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物质或神秘力量的信仰场合时的规定性正式行为”[7],节气仪式建立了“人—自然—社会”沟通连接的场域,反映社会关系和风俗文化,是社会价值观的间接表达。当前,节气仪式展演的现实空间被压缩,程序复杂的大型社会性节气仪式,因成本过高、乡村人口流失等原因逐渐消逝。《四季之春》游戏利用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现实生活中难以复刻、参与的节气仪式场景展演在玩家面前。以游戏中“小暑祭白龙”的祭祀祈愿仪式场景为例,节气仪式成为玩家的游戏任务,玩家需要根据提示,集齐祭祀祈愿仪式所需的各类物品,完成祭祀“白龙”的仪式流程。游戏中仪式场景的设置,有助于玩家理解节气仪式文化,了解节气仪式程序和目的,感知节气仪式传递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三、时序:以时间叙事重塑节气集体记忆

时间是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物候、四季等自然现象指示时间流迁,代表了节气的自然时间属性;将节气文化符号嵌入公共文化场域,代表了节气的文化时间属性;依照节气时序协调社会互动,承载共同的生活记忆,代表了节气的社会时间属性。自然时间、文化时间和社会时间共同构成了节气时序观。游戏时间与现实时间相脱节,并以压缩之后的时间形式出现,是游戏的魅力所在。节气游戏将节气时序作为游戏叙事框架,将节气物候、节气谚语、节气庆典、节气习俗等作为游戏叙事内容,以时间叙事传递节气时间价值,重塑节气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实现了玩家以更小的时间成本体验完整的节气时序进程,从时间维度凸显了节气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

(一)自然时间:数字生态美学呈现

节气游戏通过数字文本和媒介技术,从生态美学角度呈现乡村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之美,从而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激活玩家情感认同。其中,节气物候是自然时间框架中的典型意象。节气物候呈现每个节气代表性的自然现象与规律,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刻度。例如,白露时节“鸿雁来”指鸿雁迁徙的景象,惊蛰时节“桃始华”指桃花盛开的景象,清明时节“桐始华”指桐花盛开的景象。就《四季之春》游戏中的物候叙事而言,当“春分”节气到来时,游戏界面配合“春分到燕归来,找野菜把树栽”的节气谚语文本叙事,会同时出现春分时节“燕子归来”的动态可视化物候景象和声音景观,并将“燕子归来”作为游戏任务,引导玩家参与帮助燕子归巢。将物候意象引入游戏叙事,可以将抽象的节气变化具象化投射到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变化上,不仅系统性地展示了自然生态变化之美,而且体现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重视。

(二)文化时间:节气文化符号嵌入

节气游戏通过将节气文化符号和共享的时间框架嵌入公共文化生活场景中,来展现节气时序的文化时间属性。例如,节气仪式场景中体现的祭祀文化,凝聚民间智慧的节气谚语中体现的乡村文化,节气庆典场景中体现的民俗文化,唤起文化共情的节气食俗中体现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显示出节气时序对公共文化的影响、渗透与再生产,体现了节气文化的“公共性”。在《四季之春》游戏中,当“谷雨”节气到来时,游戏界面首先出现“谷雨谷雨,采茶对雨”的节气谚语,提示玩家节气场景的转换以及节气游戏任务。在游戏任务完成后,游戏以黄庭坚的诗句“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为结尾,“谷雨”节气结束,进入下一个节气场景。节气谚语和诗歌向玩家传递了节气文化时间价值,由此重建节气文化记忆。

(三)社会时间:共同生活记忆勾连

节气时序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指导社会生活时间秩序,协调社会互动,重构“人—自然—社会”的互动关系。《四季之春》游戏将节气场景的建构嵌入应时的社会生活场景,联结起人们共同的生活记忆,系统地呈现了节气时序的多种社会功能。例如,“立夏应有百蛙鸣,引水插秧要抓紧”“夏至杂草胜毒蛇,夜来弹琴围篝火”“霜降打果吃柿子,百兽蛰眠迎寒冬”……按照节气谚语建构的游戏场景,展现了不同节气的社会生活场景,勾连起玩家对童年、对故乡的追忆和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美好愿景。农事劳作、生活娱乐、走亲访友、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和生活习俗在节气时序的影响下,应时而动,顺时而为,规则有序,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循环发展、顺天应时的生存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践理念。

四、沉浸:以互动叙事联结文化认同情感

在游戏体验过程中,沉浸强调玩家的临场感与具身在场,实现玩家与游戏内容之间从“接收”到“亲身感知”的关系转向。在游戏视觉界面和游戏时间逻辑建构的基础上,节气游戏基于互动叙事的虚拟具身在场、强代入感、参与性和交互性[8],从空间沉浸、时间沉浸和情感沉浸三个层面,激发玩家的身份归属感、社会认同感和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节气文化认同情感的联结。

(一)空间沉浸:虚拟具身在场触发身份归属感

地方感和空间心理是实现空间沉浸的重要因素,在构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节气游戏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多模态操控能力,不仅再现了传统农耕、神话和仪式等场景,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元素,如习俗、美食、艺术、服饰及人物等,为玩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以《四季之春》中“立春”节气为例,游戏巧妙地结合了视觉叙事与行为叙事两种形式来加强玩家的空间沉浸感。游戏通过“立春晴一日,农夫耕田不用力”的谚语文本叙事传递节气知识,实现玩家与游戏的视觉与认知互动;通过驱散乌云、寻找农具并协助播种等活动设计,从身体实践角度促进玩家与虚拟环境的互动。游戏场景为玩家的虚拟在场提供场域,游戏情节、仪式活动、象征性文化符号以及互动叙事模式调动了玩家的具身参与热情,借助规则有序的仪式活动和共享的节气习俗,增强玩家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

(二)时间沉浸:时间秩序凝聚社会认同

时间经验不仅是个体感知的基础,也是社会文化构建的重要元素。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独特的时间经验体系,为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可遵循的时间秩序。节气游戏利用数字技术,将节气文化符号和共享的时间框架嵌入游戏场景中,通过一系列象征性活动(如节日庆典)以及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语境的生产。[9]节气游戏对传统节气时序的重现,不是简单地复刻现实世界中的时间流动过程,而是通过对客观时间进行压缩或扩展,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表征时间”,形成一个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时空结构,增强玩家对特定时节的记忆,并结合解谜、寻物等互动式悬念机制设置,使玩家在互动过程中体验节气变化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节气游戏将个体层面的游戏体验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连接起来,在促进跨代际间节气知识传递的同时,加强社会联结,强化社会认同感。

(三)情感沉浸:文化共同体意识激发情感联结

游戏中的情感沉浸是指游戏调动玩家情绪,激发玩家产生情感投入的过程。在节气游戏中,文化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玩家情感体验的基础,也是连接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深层次情感沉浸的关键因素。[10]节气游戏通过农耕场景设置,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时节变化的理念,加深玩家对中国古老智慧的理解;通过乡村生活场景设置,描绘了中国传统村落生活的美好画面,激发玩家对于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通过神话场景设置,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英雄事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通过习俗仪式场景设置,增进了玩家对传统习俗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彼此间联系,巩固整个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感。节气游戏不仅展示了传统时间经验体系的文化公共性,还通过重新构建与再现集体记忆的方式,加强玩家对于自身文化身份和社会归属感的认识,将个体层面的文化感知与更广泛的文化传承及民族认同紧密相连。

五、结语

游戏化传播重构了数字文明时代中国节气文化的传播景观,节气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节气文化的游戏化传播需要明确“传播什么”的问题。节气文化不仅是时间标记,更蕴含着丰富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这些深层次的文化价值需要通过游戏这一载体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播。例如,《四季之春》游戏通过构建农耕场景、神话场景和仪式场景,将节气知识体系认知、节气文化精神内核以及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融入游戏设计之中,使玩家在互动体验中感知中国节气文化的时间价值、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其次,节气文化的游戏化传播需要解决“如何传播”的问题。数字叙事理论从叙事场、叙事逻辑和叙事效果三个维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框架。在叙事场的构建上,游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沉浸式节气文化体验场景,使玩家仿佛置身于节气变换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叙事逻辑上,游戏通过时间叙事和悬念叙事,引导玩家在探索和解谜中逐步了解节气文化,重构节气集体记忆。在叙事效果上,游戏需要通过情感联结,激发玩家的身份归属感、社会认同感和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节气文化认同。

当前,节气文化的游戏化传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例如,节气文化可能被噱头化,导致其主体性地位缺失;节气文化的表层化,使得其文化内涵被稀释;节气文化的碎片化,导致节气体系被过度切割,难以系统化传播。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游戏设计中赋予节气文化时代主体性地位,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创新传承的关系,提升游戏的艺术内涵,将节气文化的共同性和地方性特色融入游戏设计中。

《四季之春》这款以节气文化为叙事原型的游戏,不仅为玩家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新窗口,也为研究者探讨如何利用新兴技术赋能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案例。前瞻性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从全球视角出发,发掘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这不仅涉及中国节气文化的现代传播和教育形式的深化,还包括对更广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传播方式的探索。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时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式来挖掘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增强其文化影响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平台摇摆行为对网络公共参与的影响”(2022M722890);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平台项目“青年群体跨国社交媒体平台摇摆行为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影响”(24XKJS001);郑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重点项目“公共传播研究”(ZZUYJS2024KC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学斌.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N].光明日报,2023-10-26(3).

[2]张熠.2024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国内游戏市场实销收入超1400亿元[EB/OL].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76566.

[3]刘涛,庞宇瑶.环境议题建构的数字叙事机制[J].新闻与写作,2023(7):75-85.

[4]刘彧晗,喻国明.游戏作为DAO媒介:数字文明时代社会的“再组织”方式——兼论媒介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演进[J].新闻界,2022(12):25-36.

[5]严功军,杨张颖.微观权力视角下数字游戏的时空控制与传播规训[J].新媒体与社会,2024(2):159-170+406-407.

[6]Ryan,M.L.Beyond Myth and Metaphor:Narrative in Digital Media[J].Poetics Today,2002,23(4):581-609.

[7]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

[8]彭宏洁.从“超文本文学”到“超媒体文学”的演进看网络游戏与文学的互动:以战术竞技游戏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4(3):60-62.

[9]秦静,倪虹悦.YouTube涉华气候变化视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表征[J].新媒体与社会,2022(2):138-149.

[10]高小康,季中扬,张娜.“第三只眼睛”视觉符号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09(12).

作者简介:秦静,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郑州 450001);曹宁宁,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郑州 450001)。

编校:董方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