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想象力消费视角下的中国式科幻剧叙事创新与价值传播

【摘要】从想象力消费视角出发,以剧版《三体》为案例,深入剖析中国式科幻剧的叙事创新与价值传播。通过探讨其根植中国式想象、深植网生代视听美学、厚植科学之美等叙事创新方式,以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呈现、科学传播引领、彰显中国科幻精品自信等方面的价值传播意义,揭示中国式科幻剧如何通过多维融注和虚实共振,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幻剧创作路径,为国产科幻剧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在全球化语境下推动中国科幻剧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三体》;中国式科幻剧;现实主义;想象力消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而科幻作品蕴含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常常能够超越国界,成为彰显人类共同价值,塑造国家现代化形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品的高歌猛进,本身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顺应的是互联网哺育一代青年人的想象力消费需求,也同时推进了中国式科幻剧的品质彰显。近年来,《三体》无疑是国内最具国际大IP性质的科幻作品。该剧在央视八套开播以来,收获全网热搜热榜超过1400个、微博热搜近700个、微博#三体电视剧#词条超15亿阅读量,国外播放平台评分达到9.6分,可谓中国科幻剧的里程碑式作品。[2]因此,从想象力消费视角解读剧版《三体》对中国式科幻剧的叙事创新与赋意路径,为中国科幻IP传递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智慧,提升国产科幻剧品质和中国式现代化形象具有现实意义。

一、想象力消费的实质:多维融注建构中国式科幻剧叙事创新

近年来,想象力消费受到学界的热议,国内诸多学者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和分析。所谓的“想象力消费”,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在2018年发文认为,是指受众(包括读者、观众、用户、玩家)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文化消费和经济消费。[3]在此之后,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多维论证,但还未展开基于新体验、新美学、新文化下的中国式科幻剧如何叙事创新和价值传播的探讨。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看,想象力消费是观众通过消费具备“未来科技”和“人类命运”主题的科幻作品,获得了彰显自我价值和认同的文化资本。[4]还有学者认为想象力消费是拥有虚拟性、新媒介、体验力等美学特质的结合。[5]想象力消费的意涵不仅指向一种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奇观梦幻、视听震撼的外在消费需求,更能够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意识形态再生产、青年亚文化生产与表达的功能。[6]因此,作为一个美学与经济学交融的学术概念,想象力消费与科幻作品叙事创新和价值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

中国式科幻剧,是凝聚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以中国式想象为艺术特色创造的科幻剧集。从想象力消费的视角看,中国式科幻剧不仅是一种被消费的“物”,更重要的是它是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符号系统。《三体》小说本身是一部现象级的科幻作品,剧版则通过幻象艺术的形式描绘了科技发展的远景,展现了具有想象力、警示性的故事,不仅引发了观众对人类社会甚至整个宇宙未来的思考,又能在烧脑的剧情中让中华民族的特质、命运与希望在科幻剧中显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交融的特征。

(一)根植中国式想象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科幻剧反映的是现代化文明进程对人类原有情感、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而中国式科幻剧的“中国式想象”,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与世界对话、互动以及自我重建的产物,最终以瑰丽的视觉奇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于欧美科幻大片中喧嚣的视听爆炸和超燃酷炫的“赛博朋克”风格,剧版《三体》高度忠实于原著,其中还不乏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想象空间。剧版《三体》忠实于原著,开篇以2007年北京筹备奥运会等写实画面引入,后迅速展现科幻元素。尤其是“三体游戏”中呈现伏羲的敬天祭神、孔子的推崇礼法、墨子的机械模型、牛顿的数学演算、冯·诺依曼的计算机模型等中西文化形象代表,凸显出中国式想象贯通古今、兼顾中西的特征。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哲学思想,让中国式想象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可能因文化差异导致理解困难。剧版《三体》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通过影视化处理,将复杂的文化元素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如让秦始皇有关中口音、采用“古筝行动”等细节构建充满东方色彩的时效景观,展现中国智慧,使观众沉浸于科幻与现实交织的想象空间。

(二)深植网生代视听美学

陈旭光认为,《流浪地球》等国产科幻大片的崛起,表征了年轻观众对架空历史、超越现实、放飞想象力的拟像环境的依赖和想象力消费的需求。[7]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年轻观众习惯了虚拟、动态和视觉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视觉审美和接受习惯,促使他们对科幻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视听要求。剧版《三体》在塑造原著的史诗风格和硬核气质方面,采用了危机与悬疑张力之下的“积木式叙事”,呈现出与青年网生代观众有着趋近的美学选择、互联网思维和媒介经验。也就是说,一方面,剧版《三体》将刘慈欣的硬科幻创意凝结为一个个具有片段化、隐喻性特征的叙事块,并且将科幻叙事嵌入青年一代真实经历过的历史时空中,将它们搭建起一个时空广袤的“三体宇宙”。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代场景细节,还原演员造型、语言及心态,营造真实且符合原著气质的视听氛围。

在剧版《三体》中,可以看到创作者将日常化的现实场景与科幻作品的想象力审美进行了有机融合。剧中多用意识流的梦幻镜头、心理蒙太奇、虚拟拍摄、色调变幻、CG动画等形式来强化宇宙闪烁、二维智子展开等奇观效应,通过设置悬念和解密的方式,对原著中最具特色的奇观空间进行日常化、情节化的处理。虽然部分桥段陷入PPT式的图解思维和视频论文般的讲解节奏,但在整体的历史氛围和科幻质感的营造上,体现了国产科幻剧的工业化水准,满足了网生代观众对拟像空间的需求。

(三)厚植科学之美

刘慈欣曾说,科学是科幻作品的源泉;但科学的美感常常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需要科幻作品来搭建通向科学之美的桥梁,才能把这种美展现在大众面前[8]。在硬科幻意义上,科学之美本质上是在抽象的自然知识中挖掘出更高阶的思维水平,并运用精良的制作给人以科技创造的美感。

《三体》小说的灵感,源于天体力学上困扰科学家300多年的“三体问题”,从而激发了刘慈欣对三颗恒星组成的三体文明的想象。这样的设定使得故事本身天然具有追求科学知识的思维实验乐趣。剧版《三体》则扎根于现有的科学认知,对大到重要的科学概念体系、设备、场景,小到一些科研报告、实验数据等都进行了细致考究,设计出一个可信可感的三体世界观。从电视剧的呈现看,至少蕴含了三种科学之美:一是以科技创造枯燥理论的故事美感。“三体问题”诞生300多年来,相关的文章、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只有刘慈欣和剧版《三体》做到了将枯燥理论蕴含的科学之美释放到普通大众面前。二是历史文化融入科技知识的熟悉之美。如秦始皇指挥“人列计算机”发出直触灵魂的华阴老腔的画面,是《三体》影视化的细节处理,生动地展现了冯·诺依曼的计算机原理。三是以科学重器呈现科学精神之美。粒子加速器是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基础科学研究装置,并透过“智子锁死人类科技”“物理学不存在”等剧情被不断地强调为人类科技进步的必要设备。正是通过这些情节设计,剧版《三体》热情讴歌了科学之美,反击了一段时间内流行的科学实用论的错误思潮。

二、想象力消费的意义:虚实共振构筑中国式科幻剧的价值传播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共振

从想象力消费视角看,科幻作品以探索人类未来文明为底色,常常兼具本土性、新奇性和世界性特征,符合当代青年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取向,最终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国想象”的呈现。它是比古装剧、偶像剧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题材类型,有利于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情感的体现。《三体》讲述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故事的核心主题却是科学边界、人类命运和宇宙空间,是真正超越民族、种族、国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当前,从世界各国应对疫情肆虐、贫富分化加剧和人类文明冲突等全球危机的现状看,当灾难降临时,任何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团结全人类共同解除危机提供的中国方案。剧版《三体》对个人命运的抗争到人类一步步走向一个完整共同体的过程展现,从而营造出的一种“末日体验”符合当前人类发展困境的焦虑叙事,更易传扬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对于解决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的意义。

(二)科学传播的价值引领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思想先驱想用白话文开启思想启蒙的闸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借助《三体》这样的中国式科幻精品继续向科学的未来进发,赓续思想启蒙重任,实属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之举。

《三体》故事立足于对科学未解之谜的合理想象,电视剧的呈现则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赋予了科技与文明碰撞下的人文之光,以可能面临的末日灾难促发人们对科学价值的反思。剧作以“科学家集体自杀”事件为开端,徐徐拉开三体世界要“锁死人类科学”的神秘面纱,用诸多“神迹”展示出人类文明在三体文明面前的渺小、无助,着重刻画了汪淼、史强等人类代表从惶恐、崩溃到奋起反击的心路历程。剧中还对要秉持科学精神、识破伪科学进行了情节暗示:三体人制造一大堆反科学现象,无非是要从心理上瓦解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但是,只要坚持科学信念,纵使科学探索有再大的困难也不会阻止我们进步的脚步。这样的情节设定,目的在于将人们带入极度悲观的境地,激发人们对科学发展问题的关注,实现对科学传播的价值引领。

(三)打造中国科幻精品的自信彰显

在全球化、智能化时代,影视艺术所承载的想象力空间,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外主流青少年观众对具有想象力和科学之美功能的影视作品的需求空间则是巨大的[9]。从文化自信角度看,中国科幻精品的自信来源于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以及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自信。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科幻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古代神话传说、哲学思想等。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科幻作品提供了现实基础,使科幻作品能够更加真实地描绘未来科技的发展。

2020年以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了支持国产科幻艺术创作的“科幻十条”,成立了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着力扩大中国科幻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10]。在叙事方式上,剧版《三体》以现实主义手法来架构宏大的科幻世界,并不在画面造型、场面规模、特效景观等方面求胜,而是尽量忠实于原著。在视觉效果上,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特效,展示了中国科幻作品在制作方面的实力。在文化内涵上,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如“三体游戏”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形象代表,体现了中国科幻作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见,《三体》开辟了一条以中国式想象为底色,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内核的中国式科幻剧发展路径。

三、结语

从想象力消费的角度考察中国式科幻剧,有助于从叙事创新与价值传播层面把握其发展向度。进入新时代以来,科幻作品之所以在我国受到日益重视,除了受到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获得国际科幻大奖带来的溢出效应外,和上文着眼于想象力消费所带来的中国式科幻剧叙事创新与价值传播有着密切关系。剧版《三体》作为国产科幻剧的创新尝试,它以悬疑、刑侦、游戏等多维情节逐步带领观众打开外星文明世界,为观众呈现出中国智慧解除人类危机的科幻盛宴,让观众悟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传播的价值意蕴,打造出一条中国科幻精品创作的路径。通过分析中国式科幻剧如何通过多维融注和虚实共振实现叙事创新和价值传播,为国产科幻剧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在国家政策和成熟的工业化水平的加持下,以剧版《三体》作为行业标杆,未来中国科幻剧应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更多以想象力作为推动力,关注人类整体生存与科学之美,让海内外观众对中国故事、中国式科幻想象产生共情、共鸣、共振。

[本文为2024年度重庆市语言文字科研重点项目“重庆三线建设语言景观调查及其城市文化元素整理、传播研究”(批准号:yyk24104);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重庆市红色工业文化科普知识的搜集整理与传播研究”(批准号:2024KP001);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三线建设宣传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964-2024)”(批准号:23XWB05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10-25)[2024-1-2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朱新梅.《三体》开启中国科幻剧时代[EB/OL].(2023-2-2)[2024-1-25].https://mp.weixin.qq.com/s/jcY622E5BFCIu6CE3aopoQ.

[3]陈旭光.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J].现代视听,2020(5):84-85.

[4]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李猛,杨亚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88-89.

[5]李立.想象力消费的现实依据、美学特质与未来路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7-65.

[6]陈旭光,张明浩.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意义、功能及其实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5):93-98.

[7]陈旭光.“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中国想象”与文化认同[J].现代视听,2021(9):88.

[8]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随笔[J].中国文学批评,2019(3):69-71.

[9]陈旭光.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J].当代电影,2020(1):126-132.

[10]刘阳.中国科幻影视驶向广袤蓝海[N].人民日报,2023-02-03.

作者简介:杜翼,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博士(重庆 401331)。

编校:郑 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