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典型报道对当下英模宣传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人民日报》(1949—1956)典型报道主要塑造了三方面的英模形象:劳动者形象、主人翁形象、正义者形象。以新闻记者与民众主体共生描绘、先进经验与高尚品格双向律动、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互文渲染、模范形象与生活形象平衡展现为典型报道方法,为当下提供了宏大主题融进微观叙事、议题设置结合民众需求、事迹宣传与价值引领并重、多种报道形式互构合围的四重宣传经验启示。
【关键词】英雄模范;英模形象;榜样;《人民日报》
引领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是中华民族道德叙事的传统,亦是百余年大党开展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的肯綮。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作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通过“有意识”的议题设置与典型报道为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目标实现、顺利推进“三大改造”、革新社会风气、弘扬共产主义道德提供了强大价值导向与行为指引。
一、《人民日报》(1949—1956)典型报道中的英模形象
(一)拥护社会主义,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者形象
拥护党、拥护新中国、拥护社会主义是《人民日报》报道的英模的共同思想表现。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赵桂兰是将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模范。她因为保护国家财产失去双手,党对她的周到照顾让她感到无限的关怀和安慰。被誉为“新纪录运动创始者”的赵国有是新中国成立前受苦受累的底层劳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积极生产,成功创下“五十分钟车一个塔轮”的新纪录,作为第三机器厂的旗帜,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这一时期,工农战线的劳动者(包括军属、民兵等)是被《人民日报》广泛宣传报道的主要对象。作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与意识形态的鲜明体现,他们身上突出的阶级属性和群众特质彰显出新闻议题设置和内容生产中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坚持集体主义,无私奉献、有责任心的主人翁形象
在对英模进行典型报道时,《人民日报》或直观铺陈或以他者映衬地传递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每一个英模不仅个人思想先进,还往往带动集体共同进步。《人民日报》在这方面突出塑造了经常和大家共同研究改进技术、领导采矿小组创造全矿岩石巷道掘进最高纪录的马万水,拥有对待国家计划的主人翁的责任心,拥有虚心向别人学习和积极帮助别人、对同志团结互助精神的王崇伦等英模形象。还有诸如王曰才、黄瑞熙、张连步、韦玉玺等模范,他们以技术工作者、车工、林业工人等身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在树立新的劳动态度的同时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展现出唯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真正人民当家作主之面貌。
(三)秉持国际主义,爱好和平、不畏强权的正义者形象
1950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之势力克“钢多气少”的美军,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等成为抗美援朝期间《人民日报》报道次数最多的战斗英雄。罗盛教舍身勇救朝鲜溺水少年,光荣牺牲。《人民日报》誉他为“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为战友扫清前进道路,成为志愿军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邱少云为了胜利,烈火中永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遵守纪律、集体利益至上的伟大战士。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人民日报》报道的战斗英雄不仅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们保卫世界和平,为捍卫真理而战斗的正义者形象。
二、《人民日报》(1949—1956)中的英模典型报道方法
《人民日报》典型报道在主体、内容、手段、策略方面继承了延安时期党报工作的光荣传统,同时还积极学习苏联英模宣传的先进经验,高度重视党报的“组织者”作用,在党报典型报道的号召、动员、引领、宣介与读者认知、评价、共鸣、内化中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传播。
(一)新闻记者与民众主体的共生描绘
记者对典型人物担负“定义”和“推介”的使命,但唯有受众的参与和反馈才能生成一个完整的传播活动闭环。《人民日报》在英模形象塑造上一方面重视发挥新闻记者报道主力军的作用,另一方面重视英模“自我塑造”和读者来信的“受众反馈”作用。首先,《人民日报》高度重视社论在典型宣传与价值引导中的作用,彰显英模先进事迹与成就背后的伟大精神,激起社会共情与效仿。其次,《人民日报》刊登大量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英模报道。通过第一人称的故事化叙事,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亲近姿态展现英模真实可感的形象,使其动人的榜样事迹润物细无声地融进群众思想意识中。另外,作为群众声音的承载体、连接党报与群众的重要环节,读者来信被看作群众参与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读者来信中的榜样形象使报纸能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从而在研究群众思想动向中调整议题,提高典型报道的宣传质量与效果。例如,针对当时存在的“赵桂兰不应为保护公有财产而失去自己的双手”的声音,《人民日报》将读者来信中的正确和错误两方面意见均予以刊发,并同时配以社论,指出赵桂兰热爱人民财产,为党的利益牺牲是光荣的,也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就这样,围绕赵桂兰事迹形成的“号召—反应”报道模式就在正反两面的舆论中深刻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旋律,在批判了党员个人利益优先的错误观点的同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党的好女儿”形象深入人心。
(二)先进经验与高尚品格的双向律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人民日报》承载社会动员与经济建设的宣传重任。为积极推广模范先进生产经验且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效仿,《人民日报》典型报道内容往往呈现先进经验与高尚品格相互交织、融合呈现的特征。一方面,党报的英模群体主要是工农一线的生产者,因而其光辉品格与先进道德就必然融于先进的生产事迹与技术革新活动中。另一方面,用先进人物的思想和经验去武装人,做到经济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结合[1]亦是这一时期党的新闻工作导向。报纸通过对模范生产者先进经验与高尚品格次序排列,融合呈现,动员更多的人在看报后不仅能够为英模形象所感,更为先进经验所激,进而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开展生产革新运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马万水掘进组的先进经验》《王崇伦的故事》《李顺达领导互助组的主要经验》均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报道代表。
(三)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互文渲染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基层劳动人民80%文盲的问题。党报要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性,就必须采用“大众办”“大众看”的报道手段。《人民日报》在对英模宣传时特别注重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话语风格,且以图文结合、语图互文的报道形式勾勒一幅幅用渲染性文字打动人和故事化图像吸引人的“修辞意象”[2]。《人民日报》英模典型报道在图文叙事层面呈现理性与感性交织互动,说理启发同时包含意义暗示、象征、隐喻之特点。1952年,报纸通过图文连载形式陆续塑造10多个英模榜样,涉及图文报道50余篇,各行各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英模形象跃然纸上,在以小讲大、由近讲远的文字叙事与生动、写实、联想的图像叙事互文渲染下成功实现新闻传递信息与说理劝服的双重目的。
(四)模范形象与生活形象的平衡展现
《人民日报》报道的不少英模不仅有着先进、高大、光辉的一面,还在党报日常生活话语叙事中展现出鲜活生动的普通人的一面。例如,在报道保护粮食的模范于菊生时,《人民日报》不仅称赞他“有科学的头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透过细节描述这个模范“身材不大,有着胃病,说话温和而谦逊”[3]的特征。“一个好社员”在林元笔下被刻画为一个“脸孔圆圆的,留着两根短粗的辫子”“个性开朗、爽直、热情”的生气勃勃、可亲可爱的新中国劳动妇女模范形象[4]。此外,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秉持新闻客观真实原则,多次报道英模光辉形象外的真实生活情境,把英模的优秀事迹、精神品格与生活写照如实写活,在营造正面价值引导与舆论宣传氛围的同时,激励全国上下奋勇争先,凝聚最大合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人民日报》(1949—1956)英模典型报道的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领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通过党报的报道宣传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代表社会文明新风尚、符合党和人民群众需要的价值标杆。而在对英模人物选树构建、典型报道议题策划、由点到面层层推进的过程中,《人民日报》典型报道在主题叙事、议题呈现、话语主导与媒介融合层面的宣传经验具有启迪意义。
(一)宏大主题融进微观叙事,强化英模形象感召力
典型报道的任务就是把典型人物生动的生活、真实客观的一言一行讲给大家听,让受众透过典型既先进光辉又平易近人的形象感受其精神的力量,进而在榜样魅力之感召下产生认同、内化、效仿意愿,对榜样形象进行有效的感知、理解和记忆[5]。《人民日报》在英模形象塑造时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人物轶事作为报道主体内容,并且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时事宣传和政治引领,为当下立足新的媒介环境和受众角色变迁,寓宏大的政治宣传主题于通俗、生动、感人的故事化微观叙事提供了宝贵宣传经验。一方面,要通过增强英模形象的人性、理性、软性、活性来强化先进事迹和道德品格的感召力;另一方面,要以不虚化、不美化、不拔高的客观事实与真实细节打动人心。
(二)议题设置结合民众需求,打造优质内容生产
《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作为社会的言论机关,报纸中的正确答案需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补充和修正。[6]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坚持群众办报和全党办报原则,以读者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为本位,刊登了大量读者来信、群众意见和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的英模报道。这既是强调党报的“组织者”功能,又是贯彻群众路线、使报纸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环节,是在深刻体现党报群众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榜样力量的关键手段。面对新时代话语主体的分众与扩散,新闻内容生产应在体现“受众本位”的群众话语基础上主动设置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指向与主流思想、弘扬社会正气的英模典型报道议题,在典型形象塑造、社会评价与群众认同层面切实贯彻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
(三)事迹宣传与价值引领并重,把握话语主导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事业史上,围绕英模精神展现英模先进事迹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始终是党报英模典型报道的主题主线。回顾《人民日报》(1949—1956)的英模形象宣传,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典型报道始终以英雄模范身上的优秀精神品格或创造的先进生产经验为矢,以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风向标,激励鼓舞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的,寓价值引领于生动事实中,用故事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进而起到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宣传效果。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高阶精神文化需要,典型报道应以先进事迹的深度描写为前提,以先进人物的新闻事实为内核,以先进人物的思想内涵为灵魂,致力将英模身上具有的先进思想和观念寓于客观、朴素、生动的新闻事实之中。与此同时,响应新时代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要求,在坚持典型报道的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并重之外使新时代媒体融合从相“加”阶段到相“融”阶段转变,通过议题选择变简单叠加效应为深入融合效应,牢牢在舆论引导中掌控叙事话语权,把握宣传主动权[7]。
(四)多种报道形式互构合围,深化受众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中国初期的《人民日报》运用通讯、特写、评论、言论、消息、图片、读者来信等多种报道形式,构建多种形式互构合围的“超文本”媒介叙事,实现英模形象生动“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久久流传。面对由数字技术带来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要在与新兴媒体融合互动中坚持多元媒介契合划一,构建互相补充、各取所长、合谋发力的数字时代超文本典型报道模式:一方面,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直播影像、元宇宙技术等媒介技术手段增强宣传的感染效果;另一方面,发挥全媒体时代群众内容生产的主体作用,以网络流量数据掌握社情民意,选树既符合时代精神又使人民喜闻乐见的模范形象。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英模与受众跨时空全方位交流、英模精神跨域传播、典型话语创新转化的数字传播体系,以朝夕浸润之力推动生成受众“心灵对话—情感共鸣—理性认同—内化行动”的榜样学习心理机制。通过新时代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优化创新,营造全党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浩然气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状况与分析”(24amp;ZD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威.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38-49+96.
[2]李维军.语图互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二元进阶[J].思想教育研究,2024(4):24-31.
[3]袁水拍.抢救一百万包粮食的于菊生[N].人民日报,1950-09-25(7).
[4]林元.一个好社员[N].人民日报,1956-08-18(3).
[5]朱清河.典型报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86.
[6]致读者[N].人民日报,1956-07-01(1).
[7]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19+126.
作者简介:薛念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92);杨堰攒,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上海 200092)。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