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构建“大时政”报道格局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

【摘要】时政新闻报道历来是作为省委机关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是引导主流舆论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党报对时政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拉高标尺,加强和改进重大时政报道,更加准确及时地传达高层政策声音,凝聚起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河南日报》;独特优势;注意事项;创新

一、党报时政新闻报道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面向未来提出的重大论断,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主动选择,也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新发展格局下,危与机并存,困难和挑战同在,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重构,我们的观念视野和专业能力存在看不懂、不适应、跟不上等问题。人生如局,世事如棋,每个人都身处时代这个“局”中,面临着“入局与出局”的命运抉择。

(1)从行业角度看,媒体深度融合加速演化。这是每一个媒体人无法逃脱的“局”,移动端是传播主渠道,短视频是传播的主要方式,交互传播是主要特征,社交平台是主要舆论场,直播是新风口。“入局与出局”的标志就是我们的新闻产品是否占领了新闻生产传播链条中的中高端和关键环,是否真正做到领导满意、受众喜爱、社会认可。每一次重大时政报道都是一次挑战和机遇,都面临着领导的检验、市场的考验、读者的审验。

(2)从集团层面看,报业集团正在转型发展。河南日报社在向现代传播体系和能力建设迈进的征程中,每名新闻采编人员都面临着转型的考验,这也是一个“局”。在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新媒体时代,《河南日报》以创新求突破,利用新媒体及时报道,几乎可以快速到跟新闻事件同步。[1]指端与纸端共舞,把新媒体产品纳入考核,这是河南日报社创刊以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有的采编部门记者已主要产出新媒体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字不重要,而是读者对文字的要求更苛刻、更高端、更精准了。可以看到,《浙江日报》《四川日报》等党报无论稿件、版面依然很受欢迎,“浙江宣传”“拾遗”等以文字为主的微信公众号依然还有流量。

(3)从自身角度看,记者业务能力亟须转变。在媒体融合、集团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大时政”报道格局,是河南日报编委会也是全体记者编辑必须做好的一道必答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局”,能否适应和构建好这个“局”,直接关系到报社采编工作大局。

时政报道向来是党报新闻宣传的核心竞争力,《河南日报》主打“大时政”,但需清醒认识到,时政资源并不是我们的独家资源,并不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时政新闻记者站在关键环,掌握了独家资源,并不意味着生产的产品就能占领中高端。这是因为记者时刻面临着与新媒体平台的竞争。事实上,时政记者手里的很多资源在“沉睡”,很多内容发布后被其他媒体二次传播,甚至比记者自采的内容更受欢迎。

做好“大时政”需要大记者、大编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才是入局,这个局是时代的大局。例如,《河南日报》《星光“豫”亮 精神长青》主题报道,派出记者到兰考、林州、济源、新县和淅川这些红色精神的诞生地,实地深入调查研究,探寻精神源泉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以五个红色精神发源地为点,在中原大地上画出一颗红五星,提升了报道的权威性和识别度,内容立体生动,催人奋进。

二、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独特优势和注意事项

各种会议、活动、调研、论坛中蕴含着丰富的政务信息、新闻线索、人脉资源。领导重视的就是群众关心的,也是各类新闻机构、自媒体关注的,党报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河南日报社党委、编委会高度重视时政报道,提出“大时政”报道理念,配精兵强将,重组时政新闻部,举全社之力做好“大时政”,强链、延链、补链,拉长时政产品链条,取得初步成效。

(1)时政报道标准高。其标准之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指导性,一张省报要对全省或对一个领域行业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准确性,用词规范、准确、严谨,不能含含糊糊、不能有歧义;时效性,一般次日见报,时间延误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安全性,意识形态工作导向上不能出任何偏差,必须有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总之,领导活动报道要求准确规范、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言简意赅、表达顺畅,语言既有新闻普遍性又有领导个人风格。

(2)时政报道要求严。领导活动报道有具体字数、版面要求,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刊发。总的来说,“准确表达思想”是时政报道第一位的要求,精准是文字工作的最高境界,而不在乎是不是工整对仗,既不是写五言绝句,也不是写格律诗词,精准表达是最重要的。

(3)时政报道编校细。时政报道无小事,稿件安全是底线。要严把政治关、政策关、文字关,以新华社、《人民日报》通稿为标尺,细扣重点表述、核心观点、专有名词,确保不出现差错。发稿时标题、导语、内文、结尾和照片,都要认真校对审核。要时刻保持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同时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注意与时俱进更新时政话语储备。

三、时政新闻记者需要认真的态度与高强的能力

构建“大时政”报道格局,要坚持自信自强,以守正为原则,以创新为动力,以强链、补链、延链、提链为途径,以选题报道为抓手,以领导满意、受众喜爱、社会认可为标准,以社会效果和传播效果为导向,以“大时政+大传播”实现出新、出彩、出圈。态度与能力是分不开的,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态度。有好的态度,能力可以慢慢提高。作为时政记者需铭记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守信,做事当专业;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事业长存敬畏。

(1)格局决定出路。互联网时代,不分内宣外宣,没有边缘只有节点,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做新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标《人民日报》、优秀的兄弟省市党报,看他们如何处理重大时政报道,把握好“时度效”的统一。做“大时政”,就要有大格局、大视野,紧紧地把握这个“大”字。时政记者不能把思维和眼光局限于服务领导活动,领导活动稿写得再好也是“小时政”。必须跳出以往的“小时政”思维框架,在保证领导活动这个“1”的同时,更远地投向活动背后的新闻,更深地挖掘活动背后的信息,让后面的“0”多起来。

(2)方法导致结果。凡事讲政治,谋事预则立,遇事迎难上,处世有方略,做事要结果。处世有方略,入局要有方法论,做好转化和变现,把领导活动、工作经验转化为报道产品,把政务资源和人脉关系转化为效益和产出。用好报道这个抓手,策划先行,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实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拉长产品链条。做事要结果,凡事要“听得见响儿”,把结果导向作为一种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争创好稿好新闻、新闻阅评。善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复制成功经验,自我革命自我提升。昨日的发展是我们今天的基础,今天的发展也是明天的基础,每一次进步都是为另一个新的跨越做准备,并促成更大更新质变的发生。

(3)能力关系成败。作为新闻从业者,作为时政记者,须具备“十种能力”和“四种话语体系”。“十种能力”分别是政治能力、学习能力、新闻发现能力、文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体力耐力、新媒体技能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掌握好“四种话语体系”,即领导话语体系、工作话语体系、新闻话语体系、网络话语体系。

(4)作风影响长远。不能满足于泡会议、赶场子,写“豆腐块”,浮在面上。要坚持“走转改”,践行“四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见缝插针,带着思考下基层,呼吸新鲜空气,随时更新掌握第一手材料;深耕线口,顺藤摸瓜,熟悉每个线口、处室,聚焦社会关注的人和事;练好采访基本功,多问几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切实提高完成度。为提升年轻记者业务水平和能力,河南日报社时政新闻部成立了“青春驿站”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举办了“向总书记学习”读书会、“十大战略”业务研讨会等,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达到“掰烂了、揉碎了、嚼下去、咽下去、品出味道来”的效果,对比研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四、做好时政新闻报道需坚持守正与创新

守正才有创新。只有守正了,创新才有方向,创新才有活水源泉。创新永远在路上,但创新的过程一定要以守正为前提,一定要把守正作为一条主线、红线、灵魂来把握,这样才能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创新为守正提供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党报做时政新闻报道要统筹好守正与创新,守党性原则之正,守政治方向之正,守舆论引导之正;创新闻宣传的理念、内容、手段、方式、表达之新,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1)处理好“1”和“0”的关系。做好领导活动这个“1”就是守正,做好后面这些延伸产品一串“0“就是创新。领导的关注点,就是时政延伸产品报道重点,就是需要强链、延链、补链的内容,提升“网感”。“网感”体现的是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社会心理、受众喜好、平台特性等的总体把控能力。[2]2022年2月15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发布微视频《楼阳生瞻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打破了以往只有河南广播电视台可以发布省委书记视频的惯例,迈出了报社在时政融媒报道上的重要一步。比如,聚焦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全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读书会等重要活动,推出侧记、微信、快讯、海报等系列融媒产品;又如,围绕因公殉职的巩义市纪委监委四级调研员郝身建的事迹,采写人物通讯《对问题硬碰硬 和群众心贴心》,并推出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讲好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故事。

(2)处理好“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既要体现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又要咬定长期的奋斗目标。抓住季度、半年、全年等时间节点,会议活动等关键节点,提高领导活动、重要会议报道完成度,聚焦“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充分报道全国“两会”、省“两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万人助万企”活动、“设计河南”、“三个一批”项目推进会等重大活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何言”文章《兰考之问 请你作答》得到河南省委主要领导肯定,《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河南落地生根》《拜祖大典 这样走来》等重点报道被新华网、人民网等转载,产生了广泛影响。

(3)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围绕主题统筹策划稿件的能力。这种编辑策划能力既体现在整组报道的谋划安排上,也体现在对每一个版面、每一篇稿件的设计布置上,要提高版面语言策划水平,增强新闻资源的整合能力,从而达到主题一致性与呈现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围绕一个重大主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表现,从省、市、县不同层面去表现,还可以通过消息、通讯、图片、图表等不同体裁去表现,最后再通过版面语言统一展现出来,形成强大舆论声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必须建立在对新闻事实、时代背景、地方政策的高度熟悉和准确把握之上,稳妥把握新闻宣传的“时度效”,切不可用力过猛。例如,能力作风建设年是2022年河南省党政机关的重大活动,本身就分为对照自查、找准问题,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总结经验、建章立制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同时,这个活动还不能“空对空”,要结合具体工作,而每个阶段又都有不同的重点工作,所以新闻报道就不能大而化之,要统筹策划、有针对性。无论2023年还是2022年,《河南日报》围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各环节、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包括在阶段转换等关键节点推出“何言”文章、综述,日常推出《强能力 锻作风 优服务 促发展》专栏报道,包括评论和理论文章,对这一重大主题进行充分报道,助力广大党员干部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五、结语

做好时政报道意义重大,要继续在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改进作风等方面下大功夫,紧紧扣住透、准、新、强、实、融六个关键字眼,抓住报道转化和影响力变现两个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大时政”报道,创优争先,砥砺前行,进一步提高时政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吸引力。

(本文为中原青年文化拔尖人才项目相关成果)

参考文献:

[1]栾姗.淬炼用数字讲故事的力量:以《河南日报》财经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2(7):45-47.

[2]刘雅鸣.提升主题报道 “网感”壮大主流舆论“微力”[J].新闻战线,2022(4).

作者简介:刘婵,河南日报社时政新闻部副主任(郑州 450008)。

编校:董方晓

封面人物·纪莉

纪莉,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系主任,国际传播方向负责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科学传播研究所所长。美国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学院访问教授。

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已20余年,专注环境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学术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承担“负责任的环境大国形象之建构:以环境传播为视角”等国家社科、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翻译出版国内第一部环境传播专著《假如自然不沉默:环境传播与公共领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