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释声与致幻:听觉文化视阈下短视频新闻声景的另类实践

【摘要】抖音是视听能量杂交、声音先行的社交媒体,后真相时代,它自然转型为新闻生产与信息交流的大本营,媒体和个体用户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效内共同“说新闻”。数字声音技术的支持、平台资本与生产者惰性共同构筑了短视频新闻特有的声音景观。背景音乐的凸显、拟声音效的植入与原声录音的再媒介化等多种音响事件将声音元素推至内容的前台,在消费新闻的空间中形成连续的声景。然而这种片断式新闻生产同步带来一些隐忧:新闻部分失真,事件隐匿,新闻的类型化标记与降格,用户感知隔裂与信息致幻,缺乏美学的听觉感受亦可能使新闻声景滑向噪声,进而反噬新闻本体及其生产。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生产;声音景观;听觉文化

麦克卢汉言,古登堡革命中眼睛取代了中世纪的耳朵,改变了感官比率。电子时代,耳朵卷土重来,与眼睛相抗衡,重新实现了感官平衡。此后,媒介偏向如何影响感官进入了学术视野。过去十年,读图时代开启了视觉文化的转向、社交媒体时代。瞩目的媒介现象中,移动媒介与声音的适配设计,创造了新的声音景观,听觉文化再次回归,试图重新寻回视听平衡。然而这是基于主体感知的想象,声音景观在特定情境中也可能导致异化结果。

人类天然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听觉感官总是被动的,声音处理技术的发展逐步将各类具有审美感受力的声音变得稳定可控。抖音平台对声音的凸显赋予了听感优先特权,视频的魔性声音、高音播放在用户的惯习中成就了抖音新闻特色。

官方媒体与个体用户积极利用抖音发布短视频新闻,其内容生产走向了形式的规范和同质化,即花式造声的视频模式。与其他文本中具有实际表意功能的艺术化声音不同,抖音新闻的声音景观是背景音响事件,高调而反复,人们多对音效印象深刻无法安静理性地思考。而这些声景,都参与了驯化受众对社会的意识。本文就抖音新闻短视频的新闻事实、评论与二手新闻展开研究,探讨声音为先的快消生产机制塑造的声音景观及其文化后果。

一、声音景观与抖音新闻生产

声景既是物质环境,也是体察环境的方式,是为理解该世界而建构的文化。声音景观理论最早由加拿大音乐家谢弗提出,他认为声音景观是个体或社会所感知和理解的声音环境,由社会的主要物质材料所决定。谢弗的焦点在于现代性技术制造的声音及其与社会的互动,他宣扬声音应该回到它本来的自然源中,噪声应被消除来实现返璞归真[1]。谢勒迈赋予了声音景观更多的流动性,她认为可通过参与重复的音响事件,收集系列额外信息去理解声景,理解声音、意义和语境间的关系。特鲁瓦克斯认为声音景观主要是传播性的,需要平衡声音、听众和环境,声学社区,可作为理解声音功能的交流环境。由此声音景观是很包容的概念,本文将在传播意义上考察社交媒体平台新闻中的技术声景,那些被现代数字技术设计并编排在虚拟信息空间的,描述声音和现代信息生活关系的媒介。

声音景观原义囊括任何可感知的音响,置于新闻生产框架内则需窄化为生产文化意义的声音。抖音新闻是声音拜物导向,视频内容通过音效加持,受众以听背景音效看字幕画面的方式接收。具体的,抖音短视频新闻生产是引导式的:用户进入创作页面上传视频,点击屏幕上方的选择音乐,或搜索与视频相符的音乐为新闻配音,形成声音超越视图文本的内容格局。尽管生产者竭力自由创作,对粗糙视频原声遮蔽的需求以及平台牵引,也使大部分新闻声景具有相似的调性。

因此,本研究的声景是用于抖音短视频新闻创作、可编辑的音响事件构成的人工合成声景,特征是商业化创制,平台推出;强听觉冲击力,动态反复;技术操演的,被战术性运用;与新闻本身无关。当每一条新闻都是熟悉的声音时,就无法忽视这些侵入个体意识中,建构着主导型听觉空间的新闻前台声景。

二、抖音新闻短视频中的声景实践

(一)平台导航的背景音乐前置化

音乐为权力工具的典型代表,最受机械复制技术青睐,是改造最为频繁的声音艺术形式[2]。抖音即吸收音乐来设置规则,音乐由平台合作的音乐经纪公司贡献,他们以音乐可以是热点为理念,随时在线利用实时舆论热点监测系统写歌,一两天内即可发布。这些音乐易被模仿复制,但平台会根据内容和算法扶持某些成为神曲。

神曲为新闻生产准备了声景资源。以稳定开放的先文本结构为核心构造“新闻段子”,是短视频新闻生产的模式。抖音中与先文本建立联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挪用先文本的声音[3],即引用视频母版中的音乐并将其前置。抖音新闻的背景音乐是单一循环的,如国内外重大新闻、突发和灾难事件类新闻常引用几首热门纯音乐,表现为极富动感、节奏短促与气势磅礴,听则令人精神紧张、呼吸加速。一般视频下方会标注:#突发的紧急事态、#非常紧张的场景音乐,这类音效会配有多行字幕和事件原视频生成新闻,频繁运用将新闻模糊定义为风险事件储存在听者的记忆结构中。其他类型化新闻同样如此。此外,官方媒体也会顺应平台风格,共享相似的原创音效。背景音乐前置化强调了声音对新闻整体的能量优势。

(二)戏仿拟声的动态遮蔽

第二类声景是戏仿拟声,常见于时政新闻评论中自带动画的变声特效。变声特效是对声音的特殊技术处理,提取动漫形象声音的物理特性如音素、音质和音感等,与新闻内容话语共同合成,常用于在文化产品中掩藏主体的生理特性、改造真实声音,既出于隐私保护需求,也是达致戏谑效果的手段。

以一度风靡的小黄人拟声特效为例,它是用户在特定新闻背景下的政治讽喻及自我嘲弄。戏仿是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消解严肃叙事,在荒诞中恶搞,构建似是而非的文本。特效小黄人对信息内容作戏仿变声,形象上是事件结果导向的行动者,它说着情绪化的语词,进行符号化抵抗,试图颠覆现有秩序。一般新闻事实评论善于运用该音效,批评性内容化为讽刺调侃,表达简短有力,配合身体动作直接发出信号,表征显明,既有趣味性,又在模糊事实外创造了时政讨论的生态空间。然而这一声音处理实践存在技术难度,使用需求助于方法搜索,足见以此为媒的新闻内容的强烈的目的性。这类声景具有形式吸引力,但遮蔽了诸多新闻要素,制造了关于事实的鸿沟,可能激发潜在的社会异见。

(三)人声录音的再媒介化

将承载事实价值的录音片段上传播出是第二类声景:人声录音的再媒介化。再媒介化意为一种媒介在另一媒介中的再现,其过程具有直接性与超媒介性特征[4]。原始对话内容是一手信源,它被手机等媒介录入,将人声转换为数字符码,是声音的媒介化,当录音整体上传到平台被公开,即声音的再媒介化。在电子介质传输中,声音得以储存并能保持意义真实,超越媒介和平台直接显现。这类声景多带有事实澄清与寻求支持的目的,出现于个体与权力斗争的社会叙事中。录音放送作为弱势群体的自我表达方式,最具活性和可信度。人声录音包含了对话双方身份、态度和基本事实等沟通过程要素,可直接曝光事实本身,留给听众判断空间。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女士发布了她与疾控中心人员的电话录音,希望得到真实政策信息和人性化对待;一女大学生因身体不适呼叫救护车时与对方的电话录音,暴露了社会机构运转问题。由于人声对话是互动源语言,天然真实,后期难篡改,这种声景在社交平台的分发传播中初具规模。

三、声景新闻片段生产的文化隐忧

(一)真实消解、事件隐匿与类新闻标签化

声景新闻加剧了后真相时代令人不安的信息传播状况。无意义声音加入,拼贴视图及断章取义的文本,正是抖音短视频新闻后现代式意义游离的生产形式。视频碎片化且急速滚动,缺乏后续,受众根据单则新闻片面了解,这类形式化信息失真可归因于平台机制的阈限。而拟声音效及录音再现两类声景是消解真实性的主谋。一是通过空洞音效对事实排斥。拟声动画形象是纯粹符号意指的,其评论基于新闻背景而无明显指代,考验受众的信息敏感和认知基础。二是有效人声的物理截取。录音的再媒介化默认了新闻语境,直接还原对话,但录音片段呈现的是局部真实,加之录音自身复制品物质性会导致意义错位,剥离了更全面复杂的情境因素。

声音在空间中传播,它本身即构成包围着人的环境或空间的一部分。短视频新闻声音连续播放,聚合成沉浸式的听觉空间,对应的新闻事实变得无所谓,具体事件隐匿于信息流。被重复用于同类新闻的背景音效,在听众的经验感知中,会自动标记事件,标签化新闻类型。这是声音特质赋予新闻的感知变化,阻碍了事实直达受众,突出了类事件背后的社会动态,也造成了内容的持续贬抑、深度压缩及事件要素的扁平化,使生产新闻只是徒增社会情绪。

(二)割裂的视听、新闻降格与信息致幻

后新闻时代的声音环境下人们的感知状态发生了变化。通过现代媒介技术,声音随着新闻的拼贴对现代个体的心情和兴趣进行装潢和调配[5]。非理想情况下,声音的情动功能可能导致作用于社会意识的信息幻觉生成。

短视频新闻的声音与内容相互独立,形成了一对多模式,每个音频可匹配多则新闻。视听不和谐,无意义音效的冲击掩盖了内容,导致受众无法把握事实全貌,对新闻产生错位感知,如同“无法触摸真实的世界,与他者擦肩而过”,加剧了新闻的降格。

新闻声景倾向于成全总体的感知或社会意识。在听觉体验中,感官联结构成了相遇……有种由声音引起的发自内心的感知,那一刹那,身体被声波的触发激活,本能地抢占意识。[6]这恰如人们听新闻的情态:做出直接的(不)听动作,自然形成对社会的情感认知反应。多次重复中音效成为集合参与到构建象征秩序中。人们通过类型化音效感知现实社会世界,发展出新的社会意识和行动。当感知增加了想象的因素,听众耳朵被现代数字声音降服,就会导致信息致幻。新闻声景经过文化编码和技术改造,使现代个体习惯于在虚幻的听觉经验中拼凑复杂的主体,人们总是喜欢以情感生活命题取代社会的现实命题。声音信息对心灵的致幻,既与声音情绪唤起功能相关,又与平台资本和新闻商业主义的声音文化政治密不可分。

(三)警惕走向噪声与听觉美学试验

声音塑造听觉主体,声景新闻是现代声音制造者的耳朵政治的产物,通过创造时常新鲜的声音获得流量收益。因此应警惕这种生态,避免新闻声景纯粹沦为现代生活中的噪声。

声音挑战听觉感受是声音动态和听觉审美双向互动的过程。大量同质音效缺乏美学灵韵,使用方式换汤不换药,平台设计的大音量,循环播放,音效不断完成一个个片段任务,反复延宕。对声音简单粗暴的处理造成了内容价值后置,受众听觉麻痹,感到声音泛滥的焦虑等影响。总之抖音声景新闻是略显嘈杂的,与美妙的声音相去甚远,它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平台规范的基底和强社交属性,但长远看类似模式仍会出现在下一流行媒介中,致使未来的信息环境也将在盲目的人造音画工程中迷雾重重。

或许声景新闻应积极变革生产形式。在塑造听觉感受上,声音选用是关键环节,我们期望平台作出良好引导,在还原声音质感和听众好感上下功夫。同时官方媒体和个体用户精心选取高适配度的、具有美学水平的配音来支持好的新闻,设置音效参数弱化其主导性,维持新闻应有的格调,依靠内容价值和话题热度获得阅读量,而非一味迎合平台规制。

四、结语

在抖音短视频新闻声景中,清晰可见寓于社交媒体之中的新型声音政治。对于声音本体而言,造声技术手段的进步丰富了声音景观,充实了人类听觉系统。但声音在运用时更多作为商业工具,被赋予流量特性,融入社会信息流通中,亦是一种权力的扩展。声景新闻,可以说是技术精英、平台资本与生产者协同互动的产物。这种人工创制的、由资本政治推介的合成声景,恐怕会在听觉审美感受上伤害受众,致使声音面临美学退化的危险。尤其在短视频新闻中,声音重置了新闻抵达受众的路径,将新闻降格至与其他信息同等的地位。声景既为生产者所用,又在反复中导致受众对新闻预先排斥,后期习得性失兴,最终反噬新闻生产;此外,片面新闻与音效情绪整合,也造成听觉主体随时处在对社会现实的幻觉经验中,这无益于他们在现实世界安放自我。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抗日宣传方略与成效研究”(项目编号22amp;ZD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丽,刘念.生人勿近的声音私地:平台视角下网络广播剧的声音景观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6):17-31.

[2]王樱子.何以走向听觉文化:听觉的时空突破与审美主体性讨论[J].文化研究,2018(01):17-28.

[3]张海超.声像互文与视听文本的生产:兼论声音和影像的释义指向[J].新闻春秋,2023(03):55-64.

[4]Bolter J D,Grusin R.R 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M].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0:43-46.

[5]王敦.听觉文化研究:为文化研究添加“音轨”[J].学术研究,2012(02):154-158.

[6]Goodman,Steve.Sonic Warfare:Sound,Affect,and the Ecology of Fear[M].Technologies of Lived Abstraction,2010:48.

作者简介:王雅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上海 200433);庞慧敏,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太原 030006)。

编校:郑 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