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媒体平台拓宽了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其视觉呈现方式具有天然的共情传播优势。以共情传播为研究视角,分析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研究发现,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的情感表达、情感主题和情感切入,共同完成了塑造健康体育价值观、弘扬体育精神、促进国际认同建构等使命。同时,剖析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生产中面临的刻意煽情的情感表达、畸形的体育饭圈文化、同质性传播信息等困境,提出主流媒体应做好“领头羊”,坚守主流价值观;杜绝体育饭圈化,警惕“网络狂欢”;摆脱“金牌报道”的枷锁,挖掘多元题材等,以期为共情传播视角下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情传播;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体育精神
共情作为心理学术语,通常被解释为一种直接在情感上去感受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一种普遍存在的、促使人理解他人的情绪和心理。[1]其核心在于个体能够跨越自我界限,直接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这一能力不仅促进了人际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更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与策略。近年来,共情理论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催生出“共情传播”一词。刘海龙、宋婷将“共情传播”定义为,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景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行为过程[2]。这一定义将心理学中个体的共情范围扩大到个体与群体、群体和群众之间的共情。在西方研究中,共情传播理论主要应用在人际沟通中,如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等。在中国,吴飞于2019年率先提出“共情传播”概念并将其延伸至大众传播领域。[3]近年来,共情传播理论应用于新闻传播实践,崔维维认为,传播者的主动共情应该是共情传播的重点,因此,新闻媒体首先应该确定并实施传播策略,通过主动带入受众的情绪状态来影响受众。[4]
智能传播时代,信息过载成为常态,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变得尤为宝贵。短视频新闻以独特的视听符号重塑着新闻业的生产和传播逻辑。短视频的本质是“情感媒介”,短视频的生命基因是情感元素。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语境中,共情传播不仅能够迅速捕捉并呈现新闻事件中的情感元素,精准把握受众的情感需求与心理预期,使之成为内容创作的灵感源泉;更能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引导受众关注并思考更为广泛的社会议题,激发受众的同理心与责任感,促使其积极参与信息传播与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因此,共情传播是短视频新闻传播广度与深度的推动者以及新闻业态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选取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的生产机制。
一、共情传播视角下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生产策略
巴黎奥运会新闻工作者采用共情传播的策略,在赛事报道的同时,注重对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充分体现了情感因素对体育新闻报道的深刻影响。在情感化传播策略下,不断探索与创新短视频新闻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一)从官方话语到去严肃化的情感表达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主体以主流媒体为主,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的新闻采集流程和采编团队,能够做到奥运会赛事的独家新闻报道。主流媒体采用短视频这一新闻呈现形式,报道角度并不止于赛场和运动员,还有在赛场外通过屏幕关注奥运会的观众,直观呈现观众观看奥运比赛的一举一动。在语言表达方面,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摆脱传统新闻报道严肃化的话语表达方式,通过生动活泼、具有煽情色彩的词汇,以情感塑造、情感共鸣、情感强化的传播手段,拉近了短视频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例如,人民日报官方抖音号用一则视频告别巴黎奥运会,解说富有感情地讲述中国16天、329个奖牌项目中令人难忘的时刻,“是潘展乐刷新的纪录,还是拒绝内耗的青春态度,是郑钦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热血,还是身处逆境时的顽强,是孙颖莎王楚钦拿下首枚混双金牌的激情,还是全红婵陈芋汐旋转乾坤的完美身影”。连续的排比句将情感层层推进,饱满抒情,表达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从榜样精神到国家情怀的情感主题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包括对体育健儿拼搏精神的致敬、奥运赛场上展现的国家情怀这两个主要的情感主题。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以个人或团队为框架,报道运动员备战、伤情、赛前状态、赛场表现,展现运动员的勇气、毅力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激发人们对运动员的敬佩和崇拜。
此外,国家情怀是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中十分重要的情感主题,通过对奥运人物的报道和媒介仪式,展现人物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彰显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中国精神。例如,巴黎奥运会结束之际,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了“闭幕式上,耀眼的中国红!本届奥运会中国队获得40金27银24铜,为拼搏的中国体育健儿点赞”。视频制作由中国代表队参加闭幕式的片段拼贴而成,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五星红旗贯穿于这则短视频新闻的始终,运动健儿洋溢的笑脸展现了中国的青春风貌,配以振奋人心的背景音乐《万疆》,声画结合烘托出中国民众共同庆贺巴黎奥运之旅的热烈氛围。这条视频获得了110多万的点赞,评论区有网友慨叹优秀运动员的卓越表现,感谢奥运健儿为国家赢得荣誉,更有对祖国强盛的骄傲与自豪。此类视频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也激励人们为国家的未来矢志奋斗。
(三)从赛场到后台的全方位情感渗透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共情传播包括体育健儿的赛场角逐和后台采访、趣闻轶事,以不同视角进行全方位情感渗透。赛场角逐中的短视频新闻重点塑造运动健儿的荣耀时刻,聚焦于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和取得的胜利,激发起受众强烈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例如,《人民日报》发布的“看中国风惊艳巴黎奥运赛场!中国队夺得艺术体操集体全能冠军”。截取艺术体操赛场表现片段,展现运动员的精彩表演。体操运动员表演的节目《凤鸣凌霄》以汉唐国风为主题,通过运用彩带模拟造型,表现古筝、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韵味,将文化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后台,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报道既有体育健儿心路历程的采访片段,也有运动员活泼有趣的精彩瞬间,通过塑造更加丰富、立体的体育健儿形象,实现共情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央视新闻发布的“场上沉稳自信,场下活泼有趣”,截取运动员后台的有趣瞬间,展现“00后”运动员的活力有趣和“松弛”状态,这条视频通过一幕幕充满青春活力的“名场面”生动表现出奥运会的精彩纷呈和“00”后运动员的个人魅力,大量网友在此视频中留言,表达对“00”后年轻一代的赞赏以及对祖国未来的自信。比赛是奥运会的主题,但运动员们的“松弛”来自实力,因此,关于台下的报道同样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共情传播视角下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生产的挑战
短视频的视觉传播能够刺激观众感官,使观众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这为短视频新闻的共情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新闻质量良莠不齐、共情传播情感透支、新闻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使得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生产面临诸多挑战。
(一)刻意煽情的情感表达消解主流价值
煽情手法是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共情传播实践中较常使用的方式方法,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用户对奥运新闻的观看兴趣,进而了解国家大事。适时恰当的煽情手法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然而,在流量作为稀缺资源需要进行争夺的情况下,不少新闻报道采用大量刻意煽情的手法,以期获得更多流量关注,这种报道不仅容易引起观众和运动员的反感情绪,还会消解新闻报道本身所宣扬的价值观。
大量的刻意煽情实际上是新闻报道者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例如巴黎奥运会记者采访全红婵,记者问及“人们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我想问你累吗”,试图通过强调运动员的辛苦煽情引导,引发观众的同理心,然而新闻采访的目的未能如记者所愿,全红婵十分直率和无奈地给出肯定回应“这话说的,谁不累啊”,受众也对该记者的采访表示难以理解。运动员在奥运赛场前通常需要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其中的辛苦已为大众知晓,这种缺乏引导和细节的新闻报道难以引发公众的共情心理。运动员拼搏励志的精神和为国争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理想是体育报道的重点,体育新闻共情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则是用精神打动人、鼓舞人,新闻报道的刻意煽情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其中的主流价值观。
(二)畸形的体育饭圈文化导致情感极端化
社交媒体环境娱乐化助推了短视频新闻娱乐化发展趋势的形成。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也出现娱乐化的明显特征,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新闻市场中获得关注,积极健康的体育价值观被掺杂娱乐元素,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被媒体塑造成为“偶像明星”,他们的恋情和隐私被无限放大,以获取受众关注度和点击量。例如部分自媒体关注“某运动员是明星表妹”“某运动员恋情被曝”“某运动员家人直播带货”“某运动员文身”等信息,这些报道将“饭圈”风气带到竞技体育中,对运动员隐私信息的过分挖掘,势必会影响运动员的正常生活和休息训练,缺乏真正的共情心和同理心。
长期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受众出现对娱乐和感官刺激的过分追求,体育新闻泛娱乐化特征更催生了受众的体育追星心态,部分受众失去理性,以“粉丝”身份自诩,出现情绪化表达和过度应援行为,在社交媒体挑动对立、互相拉踩,制造运动员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甚至缺失边界感,发私信骚扰和非法获取“偶像”隐私。在此次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网络平台畸形的饭圈文化在现场观众席上演,当陈梦4比2夺得该项目冠军后,有球迷为孙颖莎惋惜之余,甚至对陈梦竖中指、喝倒彩。这种球迷的疯狂追星行为部分归因于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圈的侵袭,乒乓球团队更成为“重灾区”,粉丝的情感极端化与媒体报道的娱乐化具有密切关系。
(三)同质性传播信息使共情难以共振
巴黎奥运会比赛项目多样、受众参与度广,受到多家媒体高度关注,内容同质化、重复性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内容方面,巴黎奥运会作为一项国际性体育赛事,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全国人民都渴望中国队运动员赢得奖牌、为国争光。在这一旺盛的信息需求下,媒体争相报道赛场上的胜利者,缺乏对差异性和多样化素材的挖掘,传播内容同质化明显。短视频制作需要拍摄和剪辑等流程,为了加快新闻生产速度,缩短新闻生产时间,直接的现场录制、现场收音和简单的片段剪辑、配文是最常使用的新闻加工模式,然而短视频的构思创意不足、模板化问题严重。缺乏新意的生产模式使得新闻作品的接受体验不足,可供的沉浸感和在场感能力有限,无法提供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共情场景,使得短视频视觉传播的优势大打折扣,受众大量接收重复性的信息,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对抗式解读,削弱共情传播效果。
三、共情传播视角下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生产的破局之路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及时报道赛事信息,更承担着传承体育精神,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使命,面对共情传播中的诸多挑战和问题,主流媒体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增强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社会各界也应加入其中,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
(一)主流媒体做好“领头羊”,坚守主流价值观
具有采编优势的主流媒体是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主体,但在短视频的传播生态中,自媒体成为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主力军。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极致煽情、过度娱乐化等。主流媒体必须在纷繁复杂、利益多元的短视频传播生态中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恰当的议程设置,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一方面,在新闻报道内容方面,主流媒体要紧扣情感要素,将常规的议题设置转化为情绪设置,以情绪感染促成情感认同,例如报道奥运健儿的精彩表现、中国运动员与国际友人的友好互动等,积极表达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应设置新颖有趣、接地气的话题,增进与受众的实时互动,抓住情绪循环双向、互动的特点,以形成情感认同。例如,主流媒体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特性,通过投票、留言等多样化的在线参与方式激发受众的情绪体验,还可通过报道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运动员,采用微观的叙事视角,展现其榜样精神和热烈的爱国情怀,促进价值共识的凝聚。
(二)杜绝体育饭圈化,警惕“网络狂欢”
消费主义为体育“饭圈化”提供了孕育和发展的文化土壤,粉丝对运动员的崇拜和喜爱源于人们对成功的向往和对英雄主义的追求,在消费主义文化和粉丝文化的发展下,体育运动出现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走向,运动员所持有的流量推动了资本对体育明星和体育偶像的塑造。体育饭圈化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推动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但同时也产生较多负面影响,网络舆论和粉丝情感的极端化是最为突出的一点。2024年8月17日,中国乒乓球协会发声,称“饭圈”乱象严重干扰训练比赛,将收集证据追究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法律责任。同日,中国体操协会也发文支持。体育饭圈化不仅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还催生出网络暴力,不利于良好网络传播环境与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对体育新闻娱乐素材的过分挖掘和对娱乐心理的不断追求无法使体育精神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甚至扭曲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体育饭圈化现象是当前体育新闻报道面临的重要问题,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为了促进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处罚条例,彻底斩断非法利益链条,规范粉丝经济。
(三)摆脱“金牌报道”的枷锁,挖掘多元题材
体育新闻的报道受到“金牌至上”观念桎梏,冠军和金牌是体育新闻多年的话题,单一的胜利者故事已无法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重复性、同质化内容也难以引起受众真正的情感共鸣,削弱共情传播效果。因此,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应尽可能挖掘更为多元的素材,深入思考奥运消息中的热门话题,寻找切合的共情切入点和报道角度。例如《人民日报》对跳水运动员陈芋汐的短视频新闻报道,在陈芋汐获得银牌后,《人民日报》的采访让观众看到陈芋汐的坚强和从容,也共情她的艰难和压力。央视新闻与“画画的烛龙”联合发布“我们心中的独特记忆”,以漫画形式展现运动员的有趣瞬间,向运动员致敬。在游泳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赛的颁奖现场,在各国运动员合照环节,央视新闻抓住夺得金牌的中国队员主动坐下合影的小举动,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的谦卑,同时展现了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些短视频报道的切入视角都十分新颖,不仅与其他同类型的短视频新闻产生差异性,更对受众产生良好的共情效果。
短视频在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减少情感折扣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有效运用共情传播策略,使用户与媒体建立起更为密切的情感联结,提升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以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情感表达,在发挥共情优势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情感极端化等问题,媒体机构极致煽情、过度娱乐化等不恰当的共情策略的使用也容易产生各种负面影响。为此,主流媒体应发挥好引领作用,为其他媒体机构的共情传播提供典范,短视频平台和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自身责任,尽量规避其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傅婷玉.国内慢综艺节目的共情叙事与策略研究[J].当代电视,2024(7):76-80.
[2]刘海明,宋婷.共情传播的量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共振与纠偏[J].新闻界,2020(10):11-21+31.
[3]钟新,蒋贤成,王雅墨.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2(5):25-34.
[4]崔维维.国家形象的共情传播及其引发机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58-64.
作者简介:石颖,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副教授(南京 211172);李博,中华合作时报社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102)。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