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创新理论是高度概括的理论话语体系。高效传播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而这正是新时代融媒体理论节目肩负的根本任务。中国新闻奖获奖节目《是这个理》以“景观化”的表达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社会话语、生活话语。节目从观众的“视听思维”出发,对大量自然元素和日常生活进行凝练和聚合,构建超越具体人、事、物的视听符号来链接人的感知和思维,满足人的心理期待与情感需要,从而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人心,形成共识,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
【关键词】理论宣传;景观化表达;视听话语;符号构建
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的理论需要通过高效的宣传从而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接受,才能真正指导实践。新时代融媒体理论节目肩负着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其真理光芒、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的根本任务[1]。为此,描绘时代变迁、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社会关切成为这类节目的生命力来源。《是这个理》是一档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长江云联合推出的融媒体系列理论节目。节目定期面向全省公开征集选题,每期邀请一位省内社科专家以调研者和讲述者的身份参与节目制作,从专家视角观察和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湖北实践。文章通过分析《是这个理》视听话语的形成过程和表达方式,思考这类理论节目如何从观众的“视听思维”出发,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将大量的自然元素和日常生活进行筛选与聚合,建构起超越具体的人、事、物的视听符号与人的观念链接,唤起人的感知,塑造大众的共同观念。融媒体理论节目借由“超越具体”和“心智关联”的视听话语,形成了基层理论宣传中主流意识形态以“景观化”表达的特有模式。
一、视听时代理论节目的传播实践
(一)“景观社会”及“景观”的意识形态功能
“景观”(Spectacles)这个概念产生于地理学、园林学领域,本意是自然或人造的Mk0giPQeQ3PJARrtgKJbRl7n4JGJzjq+Iq/6ievKVzI=景点。后来逐步延伸到人类的经济交往、社会生活及文化活动中。研究者抽取了“景观”概念中的“审美”与“文化”内涵,将其运用到涉及“情境建构”的研究中。德波认为现代社会被视觉图景所包围而形成了“景观社会”。“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2]可见,在景观社会中,交往和沟通行为是一种“景观化”的展现。这种展现通过策略性的筛选和组合自然元素、真实生活、文化原色,使它们超越原有的天然属性而成为一种新的“景观”符号,并被表达和展示出来。
随着视听时代的到来,视听符号主导了人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视觉性主导了当代文化的文化逻辑。[3]“景观社会”的文化图景则由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大众媒介构建出的视听符号来完成。理论节目视听符号的生产和传播是一种话语策略,它超越了日常生活,蕴含了主流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所以理论节目“景观化”的表达同样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也就是说,视听话语通过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影像形式达成了意识形态认知,又通过景观化的影像机制完成了有效的意识形态指向。[4]
(二)融媒体理论节目的话语方式
融媒体理论节目运用视听符号表达节目的思想、观念甚至信仰,通过对视听符号策略性建构,产生了相应的建构效应。“话语建构的方式最终将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5]《是这个理》作为一个系列理论节目,自2020年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湖北省内同时段第一,总点击量超2.3亿次,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是融媒体理论节目的成功样本。那么,这类节目如何生产视听符号,如何使视听符号产生意义,如何评价这类基于视听符号的“景观化”表达模式?这些将是本文要思考和回答的重点。
二、凝练自然元素和社会生活,建构超越具体的视听符号
作为一个理论宣传节目,《是这个理》立足湖北地区,围绕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视听话语的建构上采取凝练乡村社会丰富的自然元素,筛选冗长繁杂的日常生活,对多元符号有目的地组织聚合,建构出一套超越具体人、事、物的视听符号来影响人的视觉、听觉体验。因为个体心理意象主要由事物的感官信息刺激产生,包括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的各类线索,继而影响了个体对特定事物的认知、态度与行为。[6]所以,将视听符号有意识地组合成“景观”是这类理论节目表达思想、传递感情、激发共鸣的重要手段。
(一)“景观”的视觉符号生产
视觉符号逼真地再现了现实场景,其生动性、真实性和冲击力是文字符号难以比拟的。《是这个理》在情境设计上聚合多元文化符号,在自然景物、乡村风光、风土人情的拍摄中,选择和凝练能够突出节目主题的元素进行加工和组织。因为一切视觉话语的传播总要依托符号来具体表达,才能让人接受和理解。视觉画面虽然具有瞬间唤起的效果,但其线性传播的方式让观众对它的印象稍纵即逝。所以,为了加深视觉符号的记忆,《是这个理》在画面设计上强调简单明晰、形象生动,开场往往用逼真鲜活具有视觉美感的画面深深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视觉上的审美体验,让观众获得一种强烈的即时观看快感,通过对“景观”的观看而形成共同或类似的审美体验。
随着第87期《再访土店子》尹老师的走访镜头,一番恩施居民生活的场景出现在每个观众的眼睛里。
以乡土性、质朴性和原生态的镜头画面表达地域特色和乡土传统,通过“景观”呈现,观众感受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紧迫感和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7]《是这个理》的情景设计从大量碎片化的自然元素中进行筛选凝练,一片茶园、一船莲藕、一首山歌、一缕炊烟均是视觉符号建构出的美学意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湖北实践生动景观的展示与表达。画面中的绿水青山、农村新貌、渔舟唱晚、田野欢歌等视觉符号,转化为与地方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紧密相关的一幕幕景观,触动并唤起观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信心和向往。
(二)“景观”的听觉符号生产
在《是这个理》节目中常使用音乐伴随画面共同出场。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而是与节目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境氛围互相衬托紧密关联的。听觉符号能够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抓住观众。《是这个理》将极富地方特色的音乐融入视频,让音乐参与观众互动,让音乐表达乡村社会,乡音瞬间唤起乡情,乡情引发大众的深度共鸣。
第67期《村里来了“红马甲”》开场是一组远景,随着镜头的转场,唢呐曲调放缓,男生号子的声音传了出来,画面也随之切换到村舞台的现场。映入观众眼帘的是渔鼓戏、采莲船、快板这类传统鄂州民俗节目的表演现场,乡里乡音的歌唱、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调看得现场观众拍手叫好,喜笑颜开。生动丰富的听觉符号让理论节目的画面鲜活生动起来,屏幕前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节目中。这种景观化的呈现方式使节目画面原本对自然景观、地方发展的真实展现具有了丰富的情感意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向。伴随着节目的播放,观众看到的是绿水青山、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景观,脑海里想到的不仅是视听符号,更是思想观念,在视觉、听觉的美学感官体验中,同时激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联想和思考。
三、链接观念,唤起大众感知塑造共同观念
(一)用强关联性唤起理解与认同
视听符号与观众的“关联性”越强,节目的意图就越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同。这里的关联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融媒体理论节目通过视听符号生产,对新信息进行累加。这种累加产生了视听符号之间的最大关联,使其景观化的传播效果更为突出,节目内容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二是节目通过景观化的表达方式与观众建立起更直接的关联,使观众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就可达到最大语境效果”[8],观众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从节目的信息意图里理解到它的宣传理念。
第29期《石缝里开了花》讲述的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如何从生产矿区变为风景宜人的旅游景点的故事。节目用一组黑白镜头让观众看到当年日夜开采运转不息的旧矿坑。轰隆隆的机器声,飞扬漫天的粉尘,来来往往的大卡车……这组画面的叠加逐步强化了观众对环境破坏的认知。因为这组视听符号都与“千疮百孔”“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的场景和概念紧密关联,观众根据这些隐含前提,可以毫不费力地推理出大冶铁矿由于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周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已不适合人居住和生活。然而,节目又通过前后对比将黑白色的旧矿山切换成扑面而来的新绿与清澈,观众看着眼前森林遍布的青山,郁郁葱葱的城市,络绎不绝的游客……思维也随之反转,再次不费力地、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里经过卓有成效的生态治理后,矿区变景区,废旧矿坑展开了生态新画卷。视听符号之间的强关联性,推动节目内容更容易被观众接收和理解,理论节目中蕴含的政治话语在景观化的表达中自然地转化为生活话语。
语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心理环境中,语言或文本被使用和理解的具体环境。语境包含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融媒体理论节目景观化表达的语境是节目中真正要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是这个理》通过增进视听话语内容和结构来强化前期的语境意义,突出了它的宣传功能。例如,节目在结构设计上多次使用了在宣讲中“宣讲”,在表演中“表演”的方式,以充满新意的叠加设计,增强了理论宣传的语境效果。
(二)以“类型化”实现链接与满足
作为一个融媒体理论节目,《是这个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专家下基层一边调研走访一边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节目通过塑造“类型化”的视听符号“化类为型”,组织众多丰富的、多面的个性因素使其成为一种稳固的模式。生产类型化的固定模式会强化观众对节目的印象,形成心理期待,实现情感上的满足。因为一种类型能够形成,也是观众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驱动的结果。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主题映射的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发展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乡村旅游等主题才成为节目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些主题建构的视听符号,潜移默化地呈现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人物命运等景观中,让理论话语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和情感寄托。
《是这个理》至目前共推出94期,其中“生态治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类型。第92期《渔民上岸清江美》展现了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景观。开头清江的自然美景,是讲述者儿时的景象。近年这里开始实施退渔禁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柑橘种植,守护住了母亲河,守护住了美丽清江。片尾讲述者远眺碧水东流的江水,闻着枝头柑橘的清香,感慨家乡依然如此美丽,不由生发出对未来的奋斗信心和动力。守护家园,守护母亲河成为理论节目的主要类型之一。不仅是清江,还有第72期《夷陵清水为谁清》诉说10年治理让曾经污染严重的河流重焕新颜;第77期《百里沉湖是我家》讲述沉湖生态治理后水变清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故事。理论节目的文化传播与政治传播功能要依托话语来具体表达,联通观众情感,激活观众体验,才能让观众理解接受并形成共同观念。《是这个理》通过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视听符号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通过景观化的表达有效地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社会话语和生活话语。
该节目通过对前期制作经验和传播规律的分析,选择并形成数个有利于党的创新理论高效传播的类型话题,再度注入创造性劳动,通过对特色地域、典型场景、特定动作、实践经验等视听符号的生产,使这类“景观”按照事前规划和设计好的类型呈现出来,并以多次出现的方式强化了观众对这类主题的印象和认知。在《是这个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有现代化农业公司、忙碌的流水线工人、农场田野、鱼塘藕塘等。当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意象与工厂、养殖场、农田等场景结合的时候,营造出来的是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劳作的类型画面。
四、结语
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依托视听符号来具体表达才能被受众接受和理解,进而传递并形成共同观念。本文通过分析《是这个理》视听符号的形成过程和表达方式,发现节目通过运用“超越具体”和“心智关联”的方式,将博大精深、抽象难懂的主流意识形态“景观化”地呈现出来,完成了从理论话语到社会话语、百姓话语的转化。文章虽然是个案分析,但对这类融媒体理论节目视听符号建构方式、传播方式及宣传效果的研究提供了案例经验,为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高效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为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湖北日报》乡村振兴战略新闻报道研究”(项目号:HBSK2022YB49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2015-10-14][2024-04-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4.
[3]刘涛.视觉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16.
[4]廖祥忠.视频天下:语言革命与国际传播秩序再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1):44.
[5]简予繁,黄玉波.人机交往中“闻声”与“现形”:智能语音助手化身形象呈现对用户听觉意象的补偿与冲突[J].国际新闻界,2022(10):44.
[6]程波,袁海燕.数字技术、电影媒介与新感知:从视听思维到感知世界的新方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1.
[7]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6.
[8]李娟.影像中的符号建构与文化精神传播:以电影中“黄河”“太行”“嵩山”符号作为考察对象[J].新闻爱好者,2023(10):72.
作者简介:喻恂,新闻学博士,武汉商学院教师,武汉商学院文旅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 430056)。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