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气氛美学视域下美食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与文化表现

【摘要】在当代影视艺术领域,气氛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审美理念,其核心概念“气氛”已成为衡量作品情感、氛围和感知深度的重要标准。以《宵夜江湖2》为例,深入探讨了气氛美学在美食纪录片中的影像表达与文化表现。通过对叙事主体的创新、故事视角的多维构建以及文化符码的深层挖掘,揭示了纪录片如何借助夜的气氛,映射出城市的底色与人文情怀,进而彰显中国精神。研究不仅丰富了气氛美学在纪录片领域的理论应用,也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气氛美学;叙事主体;故事视角;文化符码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说道:“将气氛视为主客之间的中介环节,气氛源出于绽出着的物并作用于感知着的人,气氛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在场,是两者共同的现实性。”[1]纪录片中所展现的气氛美学一面反映着对现实直白的呈现,是客观实在的物在某一时空中不容置疑的存在,另一方面人的意识对于这一“存在”产生了经验性和感性的解读,是一种被人“制造”出来的、强烈的主观之意,这种主观的理解因我们所处文化氛围的相似乃至相同而产生几乎等同的文化符号,又因每个个体的经验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细微感知。《宵夜江湖2》是通过美食讲述人生,运用夜宵文化反映小城特色的纪录片,它营造和强化了“夜”特有的气氛,对城市、人物和美食的影像表达有了创新性探索,并且赋予美食纪录片更多的精神内核、文化记忆以及情感构建。

一、城市:气氛美学下的叙事主体

《宵夜江湖2》的总导演杜兴谈到,该纪录片与其他美食类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本系列是把城市当成叙事主体,最重要的主角是城市而不是美食,主创团队通过表现美食把心目中的城市风貌和城市命运呈现给观众。对于波默新美学来说,“当我们进入某个处所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该处的气氛整体,在此基础上,我们才会区分该气氛空间中的个别的物之所是”[2]。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把镜头对准了各具特色的八座城市,黑夜中的光影、小巷里的声响,闲适自得的宵夜时光让城市作为环境背景承载了叙事的氛围整体,城市基因、风貌和命运通过宵夜得以呈现,城市所构建的氛围背后是人生百态、人文情怀,是日常又温情的市井江湖。

(一)夜晚的光影:明暗交替的人生百态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首先来自感官体验,光与视觉的“互动”往往是人类最先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就影片本身而言已是一个视觉呈现,导演将他所见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对一个个画面进行剪辑、拼接,再由受众接受视觉信息。如果仅仅是直白地展现画面而不加修饰,我们的纪录片将会变成枯燥无味的“影像记录本”,无艺术可言。那么,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将现实存在的视觉符号加以创作表达。

在视觉语言的创作意象表达过程中,除了通过线条、色彩、质感、空间以外,明暗搭配也是呈现艺术表达的一种方法,同样也是烘托氛围的极妙配方。这些鲜明的视觉体验,在将受众带入影片的一瞬间,就已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刺激和输出,让受众将接收到的视觉符号与其已有的文化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感受到影片所要呈现的艺术氛围。

《夜宵江湖2》中城市里的光影呈现就是对这一艺术表达的应用。在该纪录片中,出现的灯光大多都是较微弱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呈现出夜晚的魅力,使夜宵的氛围不会因为过于明亮的路灯所破坏。“同时影片中通过借助摄影镜头的光学特性虚化背景,并利用运动的点光源,增强场景的节奏和韵律,使用流动光斑通过对环境的烘托,实现对氛围感的表达。”[3]而《夜宵江湖2》中,光影不仅仅是对城市氛围的加持,还表现了对城市中正在发生的故事氛围感的烘托,这些光影的明暗交替为影片中出现的建筑、人物以及美食铺上了一层淡淡的“轻纱”,每一个老板兴衰起落的奋斗故事,每一个食客的舌尖之旅,都尽显其中。

(二)响动的街头:音与城的同频共振

当我们的视觉对影片信息处理的同时,听觉也相应工作运转起来。

在《宵夜江湖2》中,声音传递着一个城市的风貌,讲述了城市的故事。声音对于任何类型的影片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唤醒我们听觉感官的兴奋。该系列纪录片中声音的来源并不是单一呈现的,还包含街头人群的喧闹、车水马龙的嘈杂以及各种厨具的碰撞。它们的出现直接向受众展示了中国的宵夜文化——“闹”。在中国人看来,吃宵夜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还是一种氛围的满足和压力的释放,也就是俗话说的“吃的就是那个感觉”。同时这些真实且极具“烟火气”的声音衬托出了一座城市的气质,火车穿城而过的声音,“奏响”了兰州这座城与铁轨无尽的缘分;随时随地都可以即兴创作的川剧,一声一调唱出了乐山的安逸与洒脱。如果说,前面那种声音使城市“活跃”起来了,那影片中颇具风味的电台音乐则为城市的气质增添了“稳重”的色彩。在电台音乐衬托下城市的形象变得更具多元性,也使影片节奏变得有张有弛,为整部纪录片的氛围感定了氛围基调。

(三)生活的节奏:城市所特有的意识形态

施密茨认为:“人们对外界的感知是整体性的,是一种建立在整个身体的通感。它不是个别器官的感知体验,而是一种从表象的感知逐渐上升为对所处环境的感性体验,是一种内心主观体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4]在《夜宵江湖2》中,这种感知的升华就体现为从对城市的具象认识到将其生活节奏这一特性赋予城市本身。换句话说,这是对城市这一现实存在的事物的情感浸入。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生活节奏,这种节奏无法直接通过某种物质体现,而是人们在某一地方通过对空间历史文化的直接经验而产生。在大众媒体中,对于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更是需要借助影片内容、旁白的设计及影片节奏等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反映城市独有的气质。例如在《宵夜江湖2》第一集开头,就对乐山的特色进行了解释,百姓安逸享乐的生活态度和大佛的慈悲,让辛辣火爆的小吃精准地展现乐山风格,让夜宵因为城市的气质而更具特色。

二、人物:气氛美学下的故事视角

对于气氛美学而言,其主体单指创作者所呈现的事物,也不仅仅是参与事物的人物本身,这种“气氛”体现在前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一种从言行到思想情感的互动。它受影片中场景、事物的影响,因为其客观存在的一些表象而产生不同“美”的呈现,同时也受人物的影响,这个人物可以是影片的主人公或参与者、可以是为影片注入血液的幕后编导,甚至可以是“踏足”影片的受众本身,因为人物的存在,人们对“气氛”的解读因不同的文化、风俗、个体经验而异。然而当影片将人物与自己、与他人、与身体通感交互,将会产生一种和而不同的气氛美学。《宵夜江湖2》在每集30分钟的篇幅里,讲述3到4组人物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尽管美食题材的主要讲述对象并不是人物,但作为感知者的主体,人物成为故事的视角。在波默看来,“气氛是感知者与被感知对象的共同现实。它是被感知对象作为其在场之场域的现实,同时也是感知者的现实,只要他或她以一种特定的身体性在场的方式感受到这种气氛”。[5]从而达到受众与影片中感知者的共情,透过屏幕感受人之情、食之味。

(一)感知者与他人:情感与精神的传承

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是故事产生的必要因素,气氛因故事情节中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升温、显现。“从新实践美学的观点来看,存在于生活中的美学,不是一个静态的表象,而是一个显现的过程。它们通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或是话语生产这些动态的显现过程,以帮助人们过上好生活。”[6]

人际情感与话语的表达,在《宵夜江湖2》中可谓全面且周到。例如第三集中的娜姐与伟妹之间的闺蜜情,是无关血缘的责任感,她们之间这种关系所呈现出来的温馨感,是用何种艺术手段都无法达成的。第五集中开篇的父女俩,一唱一和地谈论着未来,这不论是畅想还是玩笑,都饱含着老一辈对后辈的期待与传承。这是中国老百姓世代相传的方式,是对美食文化的传承,也是极具中国“本土”气氛的呈现。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再加上纪录片中食客的一句“老味儿”,受众对煎饼果子的想象恐怕已无法止于眼前的画面了。这种情感的延伸,既保存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又不失对情节的回味与思考,无疑是气氛美学带给纪录片的“提鲜剂”。

(二)感知者与通感:塑造不被限制的遐想空间

对于大众媒体而言,气氛不是一个具象的物品,是一种来自人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产出,是介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体验。“伯梅的新美学反对物或实体的存在论,强调我们感性知觉到的主要不是具体的物体,而是气氛,因为气氛是情景交融之际、物我未分的、更根本的知觉状态。这种状态源于人,同时也因感知者的不同而各异。”[7]

纪录片作为内容视频载体,其作用不仅仅是将稍纵即逝的美好记录下来,而在于再次品读回味时的滋味悠长。那么此时,感知者的通感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宵夜江湖2》中的每个人物的经历不同,本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磁场,再加上受众自身不同的阅历和视角,更是对影片中所呈现的氛围有着更多元的解读。就像厨师需要通过油盐酱醋来对食材进行加工与调和一样,美味的菜肴不是将调味料简单地叠加,而是根据口味和需求搭配产生的。如此呈现出不同的人物身边会散发着不同的气氛,同一段影像画面被不同的受众观看,也会感知到不同的氛围。

三、美食:气氛美学下的文化符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吃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人对吃讲究“色香味”俱全,吃是一种气氛、一种仪式、一种文化,是一种极致的生活追求,美食成为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外延,更是被世人所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文化符码。透过对美食的探寻,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内涵,“美食是一个地方的味蕾共识和文化符号,是大众文化的天然领域,更是纪录片的重要类型”[8]。

(一)巷深香浓:生活的精神内核

真正好吃的宵夜往往隐藏在那些远离繁华的街头小巷,中国人把享受美食作为一种追求的境界,讲究不见其形,先闻其香,即“闻其臭(香)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才是好味道,食物的香气没有因为巷深被阻隔,反而穿过街头,飘香满堂,让人歆羡向往。随风而散的香气,飘荡着的不仅是气味,更是吃苦耐劳、隐忍坚持的中国精神,是无数老板努力奋斗、勤劳经营、真诚待客而冲破的空间限制,这种劳动之美和不怕困难的积极心态早已植根于中国人艰苦奋斗的文化基因当中,成为生活的精神内核。吃苦耐劳、谦虚勤勉、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关系、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被视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中国人生活的精神内核可以被概括为追求幸福生活,即使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人们也会在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和目标上始终如一地坚忍奋进,以勇气和信念穿越生活的磨砺。

(二)新时老味:文化记忆和情感构建

中国人对于饮食的终极追求是味,味道是烹饪艺术的核心,味不美,即使食物香气扑鼻、色彩诱人,也不是完整的佳肴,缺少了品美食的核心气氛。味美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承载着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们在生活中对深厚历史情感与文化记忆的彰显和传承。一种味道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味道对于民族和地域的认同与归属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饮食与人们情感的牵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会形成更为稳固的文化内核,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同频共振”。[9]

四、结语

《宵夜江湖2》以其独特的“夜晚+美食”的叙事策略,不仅重塑了美食类纪录片的影像美学,更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与奋斗历程。正如德国哲学家格尔诺特·伯梅所言,气氛是主体与客体共同在场的现实性,该纪录片正是在这种共同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气氛美学的视角,捕捉并传达了城市独有的气质与人们的生存法则。宵夜,作为城市灵魂的体现,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情感与记忆的共鸣。《宵夜江湖2》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影像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情感丰富且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中国形象,为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国际传播贡献了独特的视角与力量。

[本文为四川传媒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研究类重点培育项目“后疫情时代纪录片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X202203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程赟.现象学视阈下的气氛美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2]贾红雨.感性学—美学传统的当代形态: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研究[J].文艺研究,2018(1):17-26.

[3]袁洁玲,王璐璐.探寻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试论东方电影“意境美”的创构[J].电影文学,2007(13):27-29.

[4]赫尔曼·施密茨,庞学铨.身体与情感[M].冯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刘悦笛.气氛美学、超逾美学与显现美学:当今德国的“生活美学”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15(10):62-67.

[6]张弓,张玉能.新实践美学与生活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5):92-98.

[7]杨光.艺术中的气氛空间:气氛现象学视角的考察[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6):85-92.

[8]田大菊,石磊.《鲜生史》对美食纪录片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1):88.

[9]张宇欣.生活美学视域下的美食纪录片影像表达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钟欣颖,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读博士生(深圳 518052),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副教授(成都 611745);田佳欣,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2021级硕士生(广州 510006);李润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博士生(北京 102488)。

编校:王志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