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森林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为提升广东省广州市森林防火综合救援能力,分析当前其存在的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装备性能落后;监测预警能力薄弱,预警响应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性能;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火情研判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 森林防火;救援能力;广东省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79
广州市地处我国大陆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广州市土地总面积为7 434.4 km2,其中林地面积约占44%,森林覆盖率超过36%。广州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既有大面积的人工针叶林,也有分布广泛的阔叶林和珍贵的天然次生林。作为南部森林覆盖大市,广州市易遭受森林火灾威胁。据统计,2020—2022年,广州市共发生森林火灾65起。重大森林火灾将给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全面提升广州市森林防火救援能力,对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广州市森林防火工作概况
近年来,广州市森林防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采取多方位、系统化的防控措施,实现了森林火灾数量和过火面积的持续下降。广州市以压实各级林长责任为抓手,探索出“分网格、明责任,盯重点、守路口,涉用火、云审批,有火情、通村居,打清守、三不离”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基层森林防灭火治理体系。在技术手段上,广州市引入无人机巡检、人工智能视频监控等先进技术,提高了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例如,增城区派潭镇建立“一张图”管理系统和“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巡护机制,实现了对林区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广州市公安部门配合林业、应急等部门,实施“巡逻防控+快速处置+防范宣传”的组合策略,建立了无人机飞行队和快速处置机制。在防火设施建设方面,广州市加大投入力度,如黄埔区“十四五”以来总投资约2.7亿元,在原有近70 km防火道路基础上,新建设150 km森林防火道路。同时,黄埔区在林地主要路口建设了105处一体化森林防火警示杆,以及在重要林区山体高点建设了7处智能烟火识别系统[1]。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使得广州市森林火灾数量和过火面积连年下降,其中2023年森林火灾数量、过火面积同比下降83%和98%[2]。2023年至2024年4月,广州市林区内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刑事案件,山火警情也由2021年的372起下降至2023年的326起[3]。
2 广州市森林防火救援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是广州市森林防火救援能力建设的短板。1)专业消防救援队伍编制有限,与林地面积和火灾防控需求严重不匹配,人员数量不足以满足实战需求,特别是在重大复杂灾情发生时易出现人手不够的困境。2)现有队伍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战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有欠缺,面对林区复杂环境和多种灾情类型时,缺乏专业作战能力。3)职业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队伍建设缺乏科学管理和精细化运作,难以留住骨干力量。救援队伍人员流失加剧,阻碍了队伍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装备性能落后
广州市森林防火救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救援装备性能落后,制约了森林防火救援工作的高效开展。1)广州市林区分布零散,地形复杂多样,但防火巡林道、临时水源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救援需求。部分林区内部交通不便、路况差,大型救援车辆难以进入;缺乏有效的临时取水设施,给灭火带来阻力。2)广州市现有救援装备种类单一、数量不足、性能落后。现役消防救援车辆多为传统款式,机动性差、载重量小,难以适应复杂地形;随携式灭火器材陈旧,无法满足实战需求。新型灭火装备如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等配备率低,缺乏高科技装备,影响火情侦查和精准指挥。
2.3 监测预警能力薄弱,预警响应机制不健全
当前,广州市森林防火监测预警能力仍显薄弱,预警响应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备,制约了火情控制和处置的高效性。广州市林区分布广泛,但监测探测手段落后,盲区面积较大。传统的人工瞭望方式覆盖范围有限、效率低下;卫星遥感监测易受天气影响,时效性差;红外热像仪等先进监测设备应用还不够普及,导致起火点发现较为被动、滞后。现有火情预警系统对林火发生发展的模拟和预测能力不足,缺乏高精度火情预报[4]。一旦发现火情,难以快速评估火场蔓延态势,无法为决策者提供精准预警参考,影响后续扑救行动的科学指挥。
2.4 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不畅,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广州市森林防火救援工作中,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尚不够顺畅高效,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1)涉及森林防火救援的政府职能部门较多,包括林业、应急、消防、武警及公安等,各自分工明确但协同意识不足。缺乏统一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平时联系较少,一旦发生重大林火,各部门行动较为分散,救援力量难以充分集结和高效配合。2)不同部门在通信指挥系统、装备标准、作战流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技术接口对接较为困难,影响协同作战的时效性。灾情信息无法快速准确共享,指挥命令执行效率低下,现场秩序管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2.5 公众防火意识淡薄,应急避险能力欠缺
广州市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普遍淡薄,应急避险能力亟待提升。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市民与林区生活环境隔绝,缺乏对森林防火重要性的正确认知。一些不文明行为,如林区随意烧荒、露营野炊等仍时有发生,给林区防火工作带来隐患。即使林区附近的乡村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传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其防火意识也比较淡薄。同时,公众普遍缺乏应急避险常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一旦发生林火,很多居民对如何安全疏散、就近避险缺乏正确认知,极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3 广州市森林防火救援能力建设对策
3.1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素质
加强森林防火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1)广州市需要加大编制统筹调配使用力度,适度增加专业消防员,确保重大灾情时人员投放充足。同时,健全招录培养机制,通过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吸纳力量,补充队伍新血液。2)在培训方面,围绕林火特点开展实战化训练,着力培养救援人员林火扑救的专业技能,并将其作为干部提拔和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促进救援队伍整体水平提升。3)完善职业保障制度也不可或缺,通过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为队员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吸引和留住更多专业力量扎根队伍,从根本上解决队伍人才流失难题。此外,加强科学管理是关键,要建立精细化运作制度,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推进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救援队伍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专业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性能
广州市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为森林防火救援工作注入持续动力。资金的重点投放需着眼于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救援装备更新改造。1)无论是修建林内巡护道路、设置临时取水点,还是建造消防储水池、修缮林火监测塔,抑或开展林区标识维护,均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才能为救援力量的快速机动和高效灭火创造必要条件。2)资金投入也应着力于救援装备的更新换代。引进无人机、红外热成像等智能化装备,采购全地形性能卓越的消防车辆,配备移动遥控高射程灭火装置,既可提高火情监测和扑救的精准性,也可拓展森林防火救援的战术手段。同时,资金投放应着重考虑装备的维修保养。定期检查维护旧装备,延长其使用寿命;为新装备配置专业的维修人员,确保装备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3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火情研判能力
构建完备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是提高火情研判能力的关键所在。广州市要从提升监测手段的先进性和扩大覆盖范围两方面着手,打造层次分明、环节衔接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在探测技术方面,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机红外监控、视频图像识别等新兴手段,克服单一监测方式的缺陷,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和植被特征,合理布设监测设施,实现全域无缝覆盖,最大限度消除盲区和死角。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模,提高林火发生发展趋势的模拟预测能力,为应急指挥提供精准预警参考[5]。完善各级各部门在预警信息获取、传递、响应等环节的工作机制,畅通信息流动渠道,提高预警响应效率。通过建立统一的预警发布平台,明确各方主体职责,确保一旦发现火情信息,能迅速分级上报和精准处置。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推动预警响应无缝衔接,避免因流程烦琐而延误最佳扑救时机。
3.4 建立多方联动协作机制,强化应急协同作战
广州市需要从顶层制度设计着手,明确各方职责分工,构建平时联络、应急指挥、现场协调的运行格局。1)厘清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森林防火救援中的权责边界,为后续协同奠定制度基础。林业部门主导林火监测和预警,应急管理部门统筹指挥整体救援行动,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火线作战,武警部队提供人力、物力支援,公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各负其责、相互衔接,形成环环相扣的作战链条。同时,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命令下达的高效对接。通过搭建统一的通信指挥网络,汇集各方灾情信息,研判形势,下达统一指令,确保扑救行动的统一指挥、集中高效[6]。2)优化装备配置标准,推动通信系统、车辆设备的互联互通,为现场协同作战创造硬件条件。此外,加强与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沟通联系,发挥其在物资装备、人力支援等方面的补充作用,完善社会协同救援的相关机制。
3.5 强化宣教培训,增强公众防灾自救能力
广州市要持续深入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实操培训,让防火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将公众力量有效融入森林防火救援的大格局。在宣传教育方面,除了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更要将森林防火知识融入国民教育中,从源头上强化公众防灾意识。可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帮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在林区周边的农村和社区,定期开展防火经验交流,向村民讲解安全用火的注意事项,让防火意识真正扎根于基层。面向城乡两地定期开展培训,教授火情报警、初期扑救、避险疏散等实用技能,并针对不同人群特点,设计不同的培训课程和场景模拟,确保培训质量。对于林区重点片区,适当增加培训频次,防患于未然。只有坚持宣传教育和实战培训并重,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并重,线上线下方式并重,才能确保防火宣教的广度和深度,真正让防火意识和技能根植在公众心中。
4 结语
广州市森林防火救援能力提升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部门联动协作及公众宣教培训等多个层面精准发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硬件基础,构建高效的监测预警和指挥协调机制,畅通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的联动合作渠道,持续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和自救能力。只有采取全方位有力举措,才能全面提升广州市森林防火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水平,切实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广州日报.久久为功,广州黄埔密织森林防火管控网络[EB/OL].(2024-09-12)[2025-01-12].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9/12/SF12607378c7029a1bc5b54226b24a32.html.
[2] 广州日报.广州全力筑牢森林防火墙:无人机等“黑科技”监控火灾隐患[EB/OL].(2024-04-01)[2025-01-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795142043403508233amp;wfr=spideramp;for=pc.
[3] 广州日报.广州山火警情连续3年下降,清明将至林区防火正当时[EB/OL].(2024-03-29)[2025-01-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845588797850716amp;wfr=spideramp;for=pc.
[4] 穆立松,马诚,洪瑞成,等.中缅边境森林防火救援能力建设研究:以云南腾冲市例[J].森林防火,2024,42(2):84-88.
[5] 王军.关于全面提升森林防火综合救援能力和水平的思考[J].消防界(电子版),2024,10(2):97-99.
[6] 史亚伟.无人机在消防灭火救援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4,10(1):31-33.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林运通(1990—),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防灭火。E-mail:4103068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