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2023年黔东南州水稻“两迁”害虫防控经验浅谈

摘 要 为助力水稻“两迁”害虫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工作的开展,概述202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防控成效,总结水稻“两迁”害虫防控工作做法与经验,就当前防控工作存在的体系不健全、基层植保队伍断层,人员趋老化、业务指导水平下降,情报未及时、防控技术到位迟缓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健全基层植保队伍体系、加强技能型业务培训、扩宽灾害性报警渠道等建议。

关键词 水稻;“两迁”害虫;防控经验;贵州省黔东南州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10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始终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狠抓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奋力防灾抗灾,全力以赴打赢“虫口夺粮”主动战和重大病虫害防控攻坚战,确保水稻丰产丰收。2023年,黔东南州水稻主要病虫害累计发生36.92万hm2次,以“两迁”害虫为主的防治面积38.12万hm2次。经调查,大面积平均防效在85%以上,挽回水稻损失194 599.23 t,共挽回损失12.53亿元,水稻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2%。

1 2023年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

2023年,黔东南州水稻“两迁”害虫的发生程度总体偏重,明显重于往年,局部地区发生情况严重。1)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6月上中旬,降雨频繁,气温适宜,导致虫口迁入量大,落田范围宽,世代重叠,峰期危害时间长[1]。黔东南州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虫口密度之高,为近10年之最。据统计,稻纵卷叶螟害虫发生面积为16.97万hm2次,累计防治面积为17.37万hm2次,分别比2022年高出7.17万、7.26万hm2次。2)稻飞虱发生特点。以褐飞虱危害最严重,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发生情况严重,部分造成水稻“冒顶”“落溏”。据统计,黔东南州稻飞虱发生面积为14.12万hm2次,比2022年减少0.70万hm2次;累计防治面积15.73万hm2次,比2022年增加0.09万hm2次。

2 水稻“两迁”害虫防控工作做法与经验

2.1 高位部署压责任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高度重视水稻“两迁”害虫防控工作。根据“两迁”害虫严峻发生形势,州长对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副州长迅速组织召开了全州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会议。各县(市)、各乡(镇)党委政府陆续组织召开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负责,联防联控”的责任制。州农业农村局及时制定并下发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技术方案,组织召开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技术视频培训会,做好技术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实际,细化防控措施,加强物资、人力调配。州、县、乡(镇)三级党委政府领导深入防控一线区域进行部署和督促水稻“两迁”害虫防控工作开展,确保组织领导到位、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做到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守土有责”[2]。

2.2 严密监测做预警

黔东南州植保站及时组织州县两级植保、气象专家,对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趋势进行会商研判,明确最佳防控适期、重点防控区域,提出科学的防控措施。各县(市)植保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对水稻“两迁”害虫的调查监测频次,扩大监测范围,加强田间虫卵量、幼虫量调查,准确掌握“两迁”害虫虫情的发展动态。气象部门不间断发布实时气象预报,及时发布“两迁”害虫发生趋势预测预报和农业气象信息报告(病虫害防治专题)。截至2023年10月18日,黔东南州累计发布水稻病虫害情报警报387期,发布农业气象信息报告(病虫害防治专题)12期。各县(市)植保机构启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一旦监测发现“两迁”害虫偏重或有大发生趋势,或发现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或区域,迅速发布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报告给当地乡(镇)、村,使其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时间快速组织农户开展防治工作。例如,榕江县根据海拔、品种等因素,在6月1日前建立1个重点监测点和4个一般监测点,增配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设备,同时在“两迁”害虫过渡区、重发区加密布设10个监测点,通过定点系统调查与普查结合,准确预测虫情发生盛期,提出具体防治适期,迅速发布病虫情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3 强化指导送技术

州、县、乡(镇)三级联动,组建防控技术指导组,落实分片包干技术服务负责制,深入防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防控效果。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成立4个防控专家指导组包县下沉16个县(市)督促指导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60余次,重点深入主要坝区、水稻种植集中连片区开展巡回指导工作。各县(市)成立77个防控技术指导组,分片分区深入乡(镇)、村等防控一线,开展面对面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累计开展指导3 200余次。例如,三穗县成立6个防控技术指导组,每个指导小组负责指导一个乡(镇)病虫害防治工作,各乡(镇)按照水稻种植布局情况划分几个大区域,小组成员负责某一个区域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各成员根据负责区域的“两迁”害虫发生趋势情况,通过村广播,发放明白纸,组织召开院坝会、田间现场会等形式,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和现场防控指导工作,累计开展指导和咨询400余次。同时,在重点坝区、水稻种植集中连片等区域的交通显眼位置设置“两迁”害虫防控技术宣传牌,让防控技术深入人心。

2.4 广泛宣传作动员

在防治关键期,县、乡(镇)宣传动员以分区分片为原则,下派干部到所负责片区和村寨,充分利用广播、微信、手机短信、明白纸、院坝会、田间现场会及标语挂图等多种形式,通报区域水稻虫情发生程度及危害情况,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培训,提升农民开展病虫害防治的紧迫性、主动性,提高病虫害防控水平[3]。截至2023年9月30日,各县(市)累计共发放挂图500份、宣传手册122 666份、明白纸31 562份,开展培训393期19 618余人次,制作宣传栏364个,发布防控信息短信13万条。例如,台江县农业农村局在防治关键时期,按照各乡(镇)位置和水稻种植区域布局4条宣传路线,每条路线组建一个宣传动员小组,同时印制大量明白纸和挂图,制作标语,在公车上安装大喇叭,分享病虫害防控技术信息,不间断进行巡回宣传动员。在村民相对集中的村寨,及时组织村民,现场开展防控技术讲解,发放明白纸、挂图及应急防控物资。这种宣传动员方式,不仅能迅速把防控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户,提高防控信息的到村到户率,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农民病虫害防控意识,形成区域性的病虫害联防联治、群防群治、统防统治良好局面,大幅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有力遏制水稻“两迁”害虫的蔓延和传播。

2.5 备足药械保应急

截至2023年9月30日,利用中央、省级防灾减灾资金,统筹其他涉农资金,累计投入防控资金1 321.36万元,用于购买防治药物和防治器械,并加大采购社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力度,支持防治服务组织开展多层次的防治服务,一旦发现病虫害可能暴发成灾趋势,迅速开展应急防治,带动农户联防联治、群防群治。例如,天柱县利用中央、省级防灾减灾资金60万元,统筹其他粮油生产资金120万元,用于购买防治药物、防治高效器械、社会化统防统治服务。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主要在水稻生产重点坝区、集中连片区开展应急防控,同时发放防治药剂,积极组织周边农民开展群防群治与联防联治,保障的水稻生产安全。

2.6 统防群治求联效

各地抢抓水稻“两迁”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积极购买专业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重点做好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较重的坝区防治工作,统筹推进山区水稻病虫害防治,统一时间组织发动农民对同一区域开展群防群治、联防联治,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截至2023年9月30日,黔东南州共组织120台植保无人机、4 620台高效施药器械,大力开展应急防治,在水稻种植主要生产区累计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达81 340 hm2次。例如,锦屏县在稻纵卷叶螟第三代防治关键时期,购买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12个专业化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15台植保无人机、20台高效施药器械,对主要水稻种植坝区、集中连片区开展应急防治2 866.67 hm2。各技术员和村干部发放防治药剂,配备高效施药器械,组织发动农民统一时间对同一区域开展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提高“两迁”害虫防治效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系不健全,基层植保队伍断层

因机构改革,部分县(市)植保机构被合并,部分编制被收回。在机构改革期间,因编制被冻结,专业植保技术人员存在只退不进情况,植保队伍断层严重。例如,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中有8个县植保机构只有1~2人在办公,因人员不足,植保机构难以对所有农田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及病虫害防控指导,导致病虫害防控工作存在漏洞。乡(镇)没有专职植保人员,在岗的农业技术人员身兼数职,无法开展病虫害田间测报工作和及时有效指导农户防治病虫害[4]。

3.2 人员趋老化,业务指导水平下降

县(市)植保部门人员年龄老化,新老交接传承不畅,基层植保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问题突出。近年来,受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制度的影响,植保机构新进人员以非植物保护专业人员居多,退多进少,难以落实“传、帮、带”机制,导致新进人员往往业务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资金不足影响,近几年来集中培训学习中断,整体植保业务水平在下降,病虫害预报准确率在降低。

3.3 情报不及时,防控技术到位迟缓

近年来,受工作经费不足、公车改革等影响,植保人员下乡补贴难以兑现,单位公车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导致植保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系统调查和普查工作,难以及时掌握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造成病虫情报发布不及时,预测准确度下降。同时,部分县(市)植保机构人员不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存在把病虫情报“一发了之”情况。防控信息传递方式单一,传递层次多,防控技术信息到村到户的到位率低。在面对迁飞性、暴发性病虫害时,往往因防控信息传递不及时,错过最佳防治适期,导致病害、虫害迅速扩散和蔓延、危害加重,进而农作物产量大大降低。

4 工作建议

4.1 健全基层植保队伍体系

严格落实“县有机构乡有人”要求。通过机构改革,强化县级植保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加强植保专业人员的招录、引才、调剂,配齐配强县级植保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强化乡镇植保队伍建设,建立定责、定岗、定人植保员制度,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种植大户、种植能手、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及农药经营户等人员为乡村植保员,发挥田间一线病虫害预测与防治前哨兵作用,不断充实植保队伍。进一步完善植保人员待遇和工作保障,做到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积极落实有毒有害补贴,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给予倾斜。

4.2 加强技能型业务培训

加强对基层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育,定期组织召开技术培训会或分期分批到科研院校开展进修培训,或邀请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植保专家开展田间授课培训,特别是加强对新进植保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5]。每年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培训或技能比赛,如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农作物植保员),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植保技能人才。组织开展相关药剂试验示范,不断提升植保技能人才的业务技能水平。

4.3 扩宽灾害性报警渠道

善于发挥新媒体(微信、抖音)在形式丰富、覆盖率高、推广方便等方面的优势,及时发布预报预警防控信息。在防控关键时期,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提高防控信息传播效率。例如,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发布防控信息;组织县、乡农业专业技术干部下沉村组,通过院坝会、现场会、田间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在示范点、常年重发区及集中连片区设立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牌;因地制宜地采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喊寨等多种方式,充分发动村民担起主体防控作用。

5 结语

为做好水稻“两迁”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压实属地和行业两个责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抓住关键时期和防控技术,广泛宣传,形成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洵.黔东南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1,29(5):31-33.

[2] 杨普云,赵中华.2012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成效与2013年工作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2):30-32.

[3] 李威,范刚强.黔东南州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21,38(1):80-82.

[4] 郑秋月.浅析平凉市植保体系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1,15(18):28-29.

[5] 叶金巧.龙岩市植保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热带农业科技,2021,44(3):52-54.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何炜(1985—),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与推广。E-mail:376754731@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