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利辛县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探析

摘 要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一喷三防”是防病、防虫、防早衰的重要技术措施。为能给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分析安徽省利辛县生产情况,说明病害防控、虫害防控、早衰防控等利辛县小麦“一喷三防”主要防控对象,系统总结了防控时机选择、药剂使用和无人机施药3个技术要点。

关键词 小麦;一喷三防;病虫害防治;安徽省利辛县

中图分类号:S252.3;S435.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12

小麦抽穗扬花期是病虫害的易发阶段,也是影响夏粮丰产的关键时期。“一喷三防”是集防病、防虫、防早衰于一体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新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和农药使用技术的提升,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防控时机把握不准、药剂混配不当、施药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影响防控效果。因此,总结和完善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要点,对指导农户科学用药、提高防控效果、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通过分析安徽省利辛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体系,旨在为类似地区提供防控参考,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1 利辛县小麦生产概况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部,介于东经115°54′~116°31′、北纬32°51′~33°27′,总面积2 005 km2,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大县。利辛县耕地面积139 430.61 hm2,其中99.36%的耕地种植粮食作物,耕地土壤以砂礓黑土为主,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2024年,利辛县小麦种植面积达123 333.33 hm2,平均667 m2产量为523 kg,其中胡集镇小麦种植面积达6 733.33 hm2,667 m2产量可达600 kg[1]。利辛县为保障小麦安全生长,积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肥等进行混合喷施,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产的效果。利辛县农业部门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专业组织作用,采用新型植保无人机开展“一喷三防”工作,以当地361个村居为网格,划片开展飞防作业,实施综合防控。在具体操作中,无人机按照每行5 m宽的行距往返作业,不压小麦,喷洒均匀,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6.67 hm2,一天能完成约46.67 hm2的喷洒任务,显著提高了“一喷三防”的作业效率,极大地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同时,农技部门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农户科学实施“一喷三防”防控技术,包括合理把握喷防时机、准确调配药剂比例、规范操作无人机等关键环节,确保统防统治全覆盖,通过科学防控为夏粮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2 利辛县小麦“一喷三防”主要防控对象

2.1 病害防控

在利辛县小麦生长过程中,赤霉病、条锈病和白粉病是发生最为普遍且危害最为严重的3种主要病害。1)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初期麦穗颖壳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受害部位常有粉红色或淡红色霉层,遇阴雨天气尤为明显,严重者可导致穗部枯死,籽粒瘪缩,产生毒素污染;2)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初期叶片表面出现黄色小点,后发展成条形孢子堆,沿叶脉方向延伸,呈黄锈条纹,后期病斑由黄色变为黑褐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3)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及麦穗,导致受害部位表面产生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病情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白粉层覆盖,造成叶片枯萎,影响灌浆。这3种病害的发生与降雨、湿度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一旦发生可造成严重减产。

2.2 虫害防控

在利辛县小麦生长后期,蚜虫和吸浆虫是危害较为严重的2种主要害虫。1)麦蚜主要聚集在小麦茎、叶及穗部吸食汁液,导致受害植株生长发育受阻,叶片变黄枯萎,严重时颖花不孕、籽粒瘪缩。蚜虫繁殖速度快,每2~3 d可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蚜虫危害更重,还会传播病毒病。2)吸浆虫主要在麦穗抽穗扬花期危害,成虫和若虫群集于麦穗和茎秆上吸食乳浆,造成籽粒瘪缩、粒质量降低,严重时会导致颖花不实、空壳率增加,尤其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危害更为严重。这2种害虫具有突发性强、繁殖快、危害大的特点,一旦暴发,将造成小麦显著减产。

2.3 早衰防控

早衰是影响利辛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灌浆期功能叶片过早衰败。干热风是诱发早衰的主要气象灾害。4月中下旬是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当出现高温、低湿、大风等天气条件时,叶片失水加速,导致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小麦生长后期,降雨偏少、气温升高也易引起旗叶和功能叶过早衰老,导致灌浆不足,粒质量降低。土壤养分供应不足、病虫害加重等因素也会加剧早衰的发生,造成叶片提前失绿、茎秆干枯,影响籽粒灌浆进程。若遭遇连阴雨或持续高温天气,早衰现象会更加严重,直接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小麦早衰的发生。

3 利辛县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要点

3.1 防控时机选择

合理掌握防治时期对实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综合防控目标至关重要。1)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开展防控工作,4月中下旬利辛县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此时小麦易受到蚜虫、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虫害影响,尤其是频繁的降雨天气极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侵染流行,而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因此必须把握好这一关键防治期。以当地361个村居为网格,通过网格化监测,精准掌握各区域小麦生长进程,确保不错过最佳防治时机[2]。2)抢抓晴好天气实施防控,应在降雨前或降雨后第一个晴天进行喷药防治。具体操作时,要求作业时段的气温保持在15~28 ℃,相对湿度控制在60%~85%,风速小于3 m·s-1,施药后3~4 h内无降雨。每日最佳施药时间为7:00—10:00或16:00—18:00,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作业。3)执行“见花打药”的技术要求,当田间有10%~20%的小麦开始抽穗,穗子露出1/3时进行第一次防治,重点关注小麦主茎穗的长势。当小麦刚露穗时就开始准备防控工作,当麦田出现少量开花时立即启动防治,5~7 d后根据天气情况补打一次,以保证防控效果[3]。通过精准掌握不同品种、不同区块小麦的抽穗扬花期差异,分批次实施防控,确保防控适期、防治覆盖率在95%以上。

3.2 药剂使用

3.2.1 不同药剂的混配比例

合理的药剂混配比例是确保利辛县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达到预期的关键。针对利辛县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设置不同的混配方案。1)当以赤霉病和蚜虫为主要防治对象时,每667 m2用水40~50 L,

加入25%咪鲜胺乳油60~80 mL(或40%氟环唑悬浮剂50~60 mL)、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20 g

(或5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5~30 g)。2)当以条锈病和蚜虫为主要防治对象时,每667 m2用水40~50 L,

配入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25 g(或43%戊唑醇悬浮剂30~40 mL)、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20 g。3)当以白粉病和吸浆虫为主要防治对象时,每667 m2用水40~50 L,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40~50 mL(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60 g)、

20%氯氟氰菊酯乳油20~25 mL(或1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35 mL)。4)若多种病虫害并发,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60~80 mL、25%嘧菌酯悬浮剂40~50 mL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20 g

的组合[4]。5)针对利辛县小麦早衰问题的药剂混配方案,主要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组合使用的方式。在抽穗扬花期,每667 m2用水40~50 L,配制10%呋喃特乙酮水剂30~40 mL(或20%多效唑乳油40~50 mL),同时添加含锌、硼等微量元素的水溶性叶面肥7.5~15.0 kg·hm-1。若遇到干热风天气,可适当增加叶面肥用量为15.0~22.5 kg·hm-1,并加入0.3%磷酸二氢钾15~30 kg·hm-1,以增强植株抗逆性。对于土壤偏瘠薄或前期施肥不足的麦田,可在混配液中额外添加含氮量15%以上的速效氮肥15.0~22.5 kg·hm-1,促进籽粒灌浆。

3.2.2 混配注意事项

科学掌握药剂混配注意事项是提高防控效果、避免药害的重要保障。1)混配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选择配伍性良好的药剂,准备清洁的配药工具,检查药剂是否在有效期内,并穿戴好防护用具,如橡胶手套、防毒面具等;确保配药容器清洁无污染,避免残留其他农药;配制时要在通风处进行,远离人群密集区域。2)混配过程要遵循科学顺序,采用“先药后水”的方式,即先取适量清水调成药浆,再加入定量清水稀释,严格按照“先杀菌剂、后杀虫剂、最后叶面肥”的顺序进行调配,每加入一种药剂后都要充分搅拌

3~5 min;配药时要注意将粉剂先调成糊状,再加水稀释,乳剂则要先加少量水调匀后再加水稀释[5]。3)混配后要进行药效和安全性检查,将配好的混合药液取少量进行沉淀试验,观察30 min内是否出现分层、结块、絮凝等现象;进行小面积试喷,观察药剂是否会对作物产生药害,确认安全后再大面积使用;药剂需现配现用,不宜久存,若不能及时使用需妥善保管并做好标识。

3.3 无人机施药

3.3.1 无人机作业要点

科学掌握无人机施药技术要点是保证利辛县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达到预期的重要措施。1)精准控制飞行高度,确保无人机作业时处于离作物冠层1.5~2.0 m的最佳喷洒高度,采用5 m的标准行距往返作业,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保飞行路线平直、间距均匀;飞行转弯时要控制好高度,避免因高度突变导致喷洒不均。当风速较大时,应适当降低飞行高度以减少药液飘移;要根据地块形状和面积合理规划飞行路线,确保药剂喷洒无遗漏;在作业过程中随时关注飞行高度变化,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特别是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块要格外注意飞行高度控制。2)合理控制飞行速度,一般以3~4 m·s-1的恒定速度作业为宜,确保喷洒均匀,提高作业效率。在作业过程中要保持无人机匀速飞行,避免忽快忽慢;转弯时要提前减速,确保转弯平稳;遇到障碍物时要及时调整速度,保证施药质量;不同地块间转场飞行时要注意关闭喷头,防止药液浪费;作业时要考虑风速、风向的影响,必要时调整飞行速度。3)确保喷洒均匀,通过调节喷头角度和喷雾压力,使药液雾滴大小适中(直径200~300 μm为宜),覆盖均匀;每个喷头的喷量要一致,确保每667 m2用药量在40~50 L;作业时注意喷幅搭接30~50 cm,避免出现喷洒死角;根据风向调整飞行方向,逆风作业以减少药液飘移;施药过程中要实时监控药箱剩余药量,适时补充,保证喷洒连续性。

3.3.2 作业环境要求

科学把握作业环境要求是提高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必要条件。1)科学选择天气条件。4月中下旬,利辛县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选择晴朗、无雨的天气进行,并提前24 h查看天气预报,确保施药后3~4 h内无降雨;注意观察云层变化,避免在阴雨天或露水未干时进行喷药作业;对于已经下过雨的麦田,要待叶面露水完全干后再进行施药。2)严格把控温湿度条件。作业时段的温度应控制在15~28 ℃,相对湿度要保持在60%~85%;每日最佳施药时间为7:00—10:00或16:00—18:00,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作业;温度过高会加速药液挥发,温度过低会影响药剂吸收,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药效。3)根据风速、风向作业。作业时风速需在3 m·s-1以下,以保证药液均匀喷洒到目标部位;当风速超过3 m·s-1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防止药液飘移造成浪费和污染;在作业过程中随时观察风向变化,及时调整作业方向,采取逆风喷药的方式,减少药液飘移;特别是在地块交界处作业时,要格外注意风向,避免药液飘到邻近作物上。

4 结语

通过深入分析利辛县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技术要点可知,科学把握防控时机、合理使用药剂配比及规范实施无人机施药是确保防控效果的关键。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利辛县在小麦防病、防虫、防早衰方面积极创新,采用网格化监测与无人机植保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高了防控效率,为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优化药剂混配方案,完善无人机作业技术规程,同时注重培养专业化植保队伍,不断提升统防统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丹丹.看安徽绿色防控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N].农民日报,2024-11-22(4).

[2] 王州,王乐.小麦植保飞防作业中无人机“监测”与“一喷三防”技术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23):24-25.

[3] 王慧.关于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23(10):39-40.

[4] 张承.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J].农村科学实验,2024(23):90-92.

[5] 边明文.小麦玉米机械化配套种植模式与播种技术研究[J].当代农机,2024(10):26-28.

(责任编辑:张春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