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品种、装备等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高质量流动,分析甘肃省武威市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能力、增强农民合作社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鼓励土地流转等对策。
关键词 小农户;现代农业;融入路径;甘肃省武威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31
促进小农户稳定发展和增收,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1]。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协调好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使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充分享受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成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此,以甘肃省武威市发展实际为例,探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1 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
1.1 产业融合改善农业产业结构
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2]。同时,将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作为发展优势产业的重要抓手,依托集种植、精深加工、研发推广与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小品种大产业发展格局。
1.2 规模经营凸显农业综合效益
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发展,进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力推动农业发展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变革,帮助小农户实现共同增收致富,真正达到促进农业转型优化升级的目的[3]。
1.3 合作联结提高农业竞争力
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小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与加工行业、销售行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形成一种新型的高效合作共赢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压减运输成本,提升机械化水平和资金使用效能,促进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强化农民的农业经营能力,为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2 武威市农业发展情况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近年来,武威市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紧盯区域中心城市、大城市的“面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奶瓶子”“蛋筐子”,做大做优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1)农业经济总量逐步增加。2023年,武威市生产总值708.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2.35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8%;农林牧渔业产值及其相关服务业产值逐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八大优势主导产业为小农户“嵌入”大产业、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提供了重要支撑
2)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武威市立足资源禀赋,利用沿山、沿川、沿沙独特优势,大力推进“三沿”特色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做优做强“土特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短到长”“从低到高”“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区域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效益逐步显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7.7%。
3)农业产业模式不断优化。武威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提供重要平台和抓手。坚持龙头带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23家,3家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同时,武威市加快推进凉州区国家现代农业(奶业)产业园和凉州生猪、民勤肉羊、天祝藜麦及食用菌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以及西靖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创建,古浪现代农业(牛羊)产业园已被成功认定为省级产业园。
4)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武威市深挖“寒旱”特质,扩大“凉州农鲜”“民清源”“原味古浪”“天祝原生”等县域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打造出一大批“甘味”“陇味”特优品牌,持续推动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交易博览活动,武威市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力提升,为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困境
3.1 小农户独立对接市场的能力较弱
“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在武威市农业生产活动中居多,全市大约60%的农户都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销售农产品,使得其在定价、运销等环节均处于弱势地位。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品相、种类、农残监测、绿色有机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小农户对接市场的能力较弱,导致生产品类单一、农产品品相不佳、品质不高、地方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突出。同时,小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短板突出,武威市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及加工产值占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和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43个和166个百分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此外,小农户需要面对生产过程中包括自然因素、技术把控和市场风险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制约与束缚。
3.2 农民合作社领头作用未充分发挥
截至2022年底,武威市农民合作社达6 670家,其中运营规范的1 413家,运营较规范的3 490家,运营一般的778家,未运营的989家,运营规范和运营较规范的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73.5%;有3 218家合作社达到“五有”标准,即有产业(种养基地)、有良种、有机械、有订单、有加工(贮藏场地),占合作社总数的48.25%。虽然有一部分农民合作社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仍有一部分合作社只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并未开展经营活动,除有营业执照外,实际上是无机构、无资金、无产品、无市场、无经营的“休眠社”“空壳社”“僵尸社”,并未起到帮助小农户增收致富的作用。部分小农户认为与农民合作社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良性的利益共同体作用不够明显;还有部分小农户认为农民合作社带动小农户融入大市场的作用效果不太理想,在聚焦服务小农户、增强耕种防收全产业链服务和抗风险能力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此外,由于小农户缺乏相应的农业技术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目前,各类市场化服务主体围绕农业生产全链条,提供能够满足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需要的各类经营性服务,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包括农机作业、农机维修、技术指导、疫病防控、产品营销、仓储物流等,但武威市农业服务产业规模偏小,单体服务规模不大、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产前产后等环节和经济作物、养殖业等领域服务相对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农业金融服务以提供储蓄服务为主,保险、借贷等方面的服务较少,种类单一,缺乏产品创新,难以满足小农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行业服务标准不够健全,服务流程不够规范,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监督的体制机制未完全形成,农户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不透彻,接受和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不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环境氛围不够浓厚。
3.4 土地细碎化问题突出
可利用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要素资源之一,但是,地块面积小、分布散导致配套水利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农技服务也难以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困扰小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为扩大种植规模,可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但是在此过程中,时间、利益、收益等均不稳定,容易发生纠纷,很多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不强,进而导致扩大种植规模的内生动力不足[4]。
4 武威市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4.1 增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能力
1)深化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针对农产品种植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跟风生产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由地方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构成的农业产业联合体,促进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保障小农户各生产环节的利益。积极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签订产销订单,带动小农户增收致富。2)引导小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供销合作社要积极带动小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品牌化经营,引导小农户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小农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积极推进建设面向小农户的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等,不断完善农产品贮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畅通农产品市场与小农户的产销对接渠道,通过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等形式,提高流通效率,不断拓宽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途径。
4.2 增强农民合作社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
武威市需要着重围绕提升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共同发展。持续开展“空壳社”清理工作,落实健全“空壳社”源头治理、便利退出和指导服务常态化治理长效机制,指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同时,加强示范社名录管理,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在确定合作社发展类型时,需要依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组建区域型、产业型合作社联合社,通过打造产业链品牌,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小农户合作层次和规模,更好地带动小农户增收。持续加大对小农户基本业务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实现利益联结成效。
4.3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积极鼓励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随着武威市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要从粮食作物向果、菜、菌、草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延伸配套服务,如构建普惠式金融体系,通过推进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探索生成性担保借贷方式等,创新品类,满足小农户的个性化需求。2)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行业服务标准,健全服务价格监督体制机制,规范行业服务流程,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3)持续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积极引导农户接受和参与社会化服务,尤其要帮助农户完成农业生产中做不了、不擅长、做不好的各环节,不断提高托管服务质量。同时,加强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统筹利用,以线上对接、线下服务为目标,探索建立高效的社会化服务运行新模式。
4.4 鼓励土地流转
为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将农户的小块土地“化零为整”,按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要求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增收致富双赢的目标。1)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互换耕地,划出集中连片的中等地块作为自主经营区,将各户承包的地块按照对等面积置换到自主经营区内,实现“一家一户一方田一块地”,为现代农业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便利条件。2)支持以村为单位,积极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可发挥现代化机械设备优势,进行整合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为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农业生产耕、种、管、收等全程托管服务,进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5]。同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拓宽农村土地流转渠道,采取多种流转模式,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党支部”“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户”“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流转模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的奖励机制、奖励办法,调动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氛围。
参考文献:
[1] 汪厚庭.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1):71-75.
[2] 霍雨佳.市场化服务缺失下小农户与产业组织的深度融合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小农户转型升级思考[J].农村经济,2018(12):79-85.
[3] 崔红志,刘亚辉.我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相关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5):34-41.
[4] 郭庆海.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问题,2018(6):25-37.
[5] 刘嘉琪.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路径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