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苏省常州市是全国重点生猪养殖大市,推广绿色养殖技术对于提高当地养猪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应对环境保护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常州市生猪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论述常州市生猪养殖业概况,总结绿色养殖技术在生猪养殖业中的应用,分析当前生猪绿色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制约、经济效益发挥不充分、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绿色养殖技术水平;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专业化绿色养殖队伍等对策。
关键词 绿色养殖;生猪;技术推广;江苏省常州市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49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东经119°08′~120°12′、北纬31°09′~32°04′,总面积4 385 km2。常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 ℃,年降水量1 149.7 mm,光热条件良好。常州市畜牧业基础雄厚,生猪养殖规模居全省前列。然而,过度追求规模扩张,采取粗放式养殖方式,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绿色养殖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是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因此,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是常州市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科学选址、精细饲养、生物安全防控等绿色技术,能有效减少污染、提升产品安全性,助推常州市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
1 常州市生猪养殖业概况
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宜发展生猪养殖业。近年来,随着常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3年一季度末,常州市生猪存栏量为13.08万头,生猪出栏量为5.86万头,猪肉产量为0.46万t。常州市生猪养殖格局初步形成,主要集中在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等地,其中溧阳市是常州市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常州市生猪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逐渐上升,但整体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小规模状态[1]。从养殖模式看,常州市生猪养殖以传统粗放式养殖为主,采取人工简单驱赶或室内舍饲相结合的方式,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总体来说,常州市生猪养殖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但亟待转型升级,大力推广绿色生猪养殖技术,以促进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绿色养殖技术在生猪养殖业中的应用
2.1 场址选择和猪舍建设
绿色生猪养殖场址的选择对于实现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场址应远离城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与河流、湖泊等水源地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养殖废弃物对居民生活和水体造成污染。同时,养殖场应建立在地势较高、平坦干燥、排水良好的地块,以便于排水和通风,并合理布局场区,划分生产、生活、隔离及粪污处理等功能区。遵循环保理念,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建设猪舍,确保猪舍内通风良好、湿度适中,为生猪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猪舍朝向以南向为宜,东西走向与当地主导风向成30°~60°角,以利于空气流通。
2.2 绿色饲喂管理技术
绿色饲喂管理是生猪绿色养殖的核心环节。常州市应充分利用当地农作物资源,为生猪提供绿色、无公害的饲料原料。主要原料可选用当地生产的优质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搭配发酵饲料如酒糟等,配比应依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而定。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市盛产的莲藕、芡实等特色农产品营养丰富,可作为绿色饲料的添加剂,提升生猪免疫力[2]。在加工饲料过程中,避免使用化学合成添加剂,如抗生素、防腐剂等,确保饲料原料天然安全。同时,采用生物发酵、微生物发酵等工艺,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2.3 生态环境控制技术
养殖生猪过程中,控制好猪舍内部环境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猪只的健康状况和成活率。常州市气候湿热,需要格外重视猪舍内的温湿度控制。可采用全自动智能化控制系统,结合人工监测,实时监控猪舍内温湿度数据,确保猪舍内温度在16~24 ℃、相对湿度在55%~75%。当环境参数超出设定值时,系统将自动启动设备,调节猪舍内的温湿度至适宜的状态。除了温湿度,猪舍内空气质量同样不容忽视。为保证猪舍内空气质量良好,养殖场可采用全地下风道集中供风方式,利用负压通风原理实现空气流通。同时,定期使用环保型除臭剂喷洒猪舍地面,控制猪舍异味。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减少粪便污染空气。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噪声对猪只的惊扰,可在猪舍外围架设隔音屏障,内部则采用吸音材料,同时分区分批管理,以有效降低噪声对猪只的影响。
2.4 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
常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可充分发挥种养结合的优势,将生猪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田有机肥料资源加以利用。具体来说,将新鲜粪污经固液分离处理,去除部分水分。然后,采用好氧或厌氧发酵等生物技术,使粪便在高温情况下充分发酵,杀灭病原微生物,最终制成稳定、无害的有机肥料产品。该产品不仅富含氮、磷、钾等植物所需营养元素,而且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实现“转废为宝”。粪污资源化不仅避免了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牧循环经济的发展。
3 生猪绿色养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制约
在生猪绿色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的落后成为制约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常州市许多散养户所使用的旧式猪舍防疫条件差,加之环境控制能力低下,难以满足绿色养殖的基本要求。部分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由于前期建设投入不足,其粪污处理、通风除臭等设施设备逐渐出现老化落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常州市缺乏专业从事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相关关键技术和装备大都依赖外地引进,增加了推广工作的难度。
3.2 经济效益发挥不充分
应用生猪绿色养殖技术虽然有利于提高猪肉品质、保护环境,但是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收益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充分体现经济效益,影响了部分养殖户的积极性,也制约了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部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养殖场,更倾向于套用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的养殖模式。常州市部分规模较小的养殖场由于启动资金不足、融资渠道有限,无力充分贯彻实行绿色生猪养殖技术。此外,绿色猪肉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销售渠道较为狭窄,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回报与常规猪肉的差异不大,不利于激发养殖户实施绿色生产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制约了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知识技能储备不足
常州市部分传统养殖户深受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养殖理念影响,存在观念僵化、思维保守的问题,加之对绿色养殖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缺乏环保意识,不愿主动转变生产方式,这严重阻碍了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3]。常州市缺乏从事生猪绿色养殖技术推广人员,现有人员对绿色养殖的操作规范、环境控制、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缺乏系统训练和实操经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要求。人才短缺不仅造成了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下,也直接制约了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
3.4 技术普及不足
在生猪绿色养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存在技术普及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效果。1)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当前,虽然常州市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广生猪绿色养殖技术,但信息传播渠道仍较为单一,许多养殖户难以及时获取到最新、最全面的技术信息。同时,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养殖户的实际需求。2)信息共享平台缺失或不完善。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网络。同时,平台功能单一。已建立的信息平台可能功能不够完善,仅限于信息发布,缺乏互动交流、数据分析等功能,无法满足多方需求。
4 生猪绿色养殖技术推广对策
4.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绿色养殖技术水平
常州市应继续促进现有养殖场硬件设施的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粪污治理、环境控制等设施的建设,确保当地养殖场生产流程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体现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价值。对于陈旧落后的养殖场,常州市政府应集中力量推动其搬迁改造或有序退出市场。同时,常州市政府应鼓励并支持新建一批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大型现代化养殖园区,通过集约化布局实现规模化养殖,并通过应用绿色生猪养殖技术体现其推广的价值。常州市政府应积极构建生猪绿色养殖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紧跟行业前沿动态,瞄准自动控制、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大研发力度,以进一步提升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适用性。
4.2 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常州市政府需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推广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内生动力。常州市可在财税政策层面给予适当倾斜。对采用生猪绿色养殖技术且效果显著的企业,可适当减免相关税费,或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补贴,缓解其技术改造的资金压力。根据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程度,给予一定比例的附加收益奖励,提高其绿色养殖的收益率。加大表彰激励力度,树立绿色养殖标杆。对在推广绿色养殖技术、设施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在行业内形成示范引领作用[4]。同时,培育壮大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通过整合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绿色猪肉及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开发生产有机肥料、生物能源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生猪绿色养殖技术才能在常州市得到深入推广和全面应用。
4.3 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专业化绿色养殖队伍
常州市政府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理论与实操培训班,系统传授绿色养殖的理念、标准、操作规程等内容,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师徒结对,让一线养殖工人在“传帮带”中掌握绿色生产的各环节要领。在人才引育方面,重点打造一批“绿色养猪师”师资队伍,培养一批既精通养殖技艺,又熟悉生态环保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逐步构建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绿色养殖师资库。同时,鼓励当地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资源
共享。
4.4 加强技术普及工作,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为解决生猪绿色养殖技术普及不足的问题,常州市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技术普及工作,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5]。1)加强技术普及工作,提高技术规范普及度。通过编印操作手册、举办培训班、派遣专家团队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养殖户的绿色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其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确保每位养殖户都能准确掌握生猪绿色养殖技术要点,从源头上保障绿色生产。2)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绿色生猪养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部门、养殖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通过平台发布政策解读、技术指导、市场动态等信息,提高行业透明度,促进生猪绿色养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5 结语
绿色养殖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是实现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州市应认识到绿色养殖对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普及工作,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绿色养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绿色化、生态化、智能化转型,为打造“美丽常州”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林英.绿色养殖技术在生猪业的推广措施[J].中国畜牧业,2023(17):76-77.
[2] 陈兴华.浅谈农村生猪绿色养殖推广的困境和对策[J].吉林畜牧兽医,2023,44(8):23-24.
[3] 侯太令.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及其推广应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3(5):153-155.
[4] 郭红建.绿色养殖技术在养猪业的应用与推广[J].中国畜牧业,2023(7):70-71.
[5] 郑晓冬,张向南.猪业绿色养殖技术推广探究[J].猪业观察,2022(1):23-24.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