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工林栽培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实践中仍面临树种选配不当、苗木质量控制不严、造林模式单一等诸多挑战。为推动当地人工林栽培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剖析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林培育现状,揭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优化树种配置方案、强化苗木培育过程管控、创新复合林分营建模式、完善林分抚育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优化对策。
关键词 人工林培育;优化策略;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25.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64
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林业资源丰富,在维护当地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人工林栽培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保护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分析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栽培种植技术优化策略,以为当地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林业资源概述
保护区地处秦岭余脉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林业用地面积达114 696 hm2,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 913万 m3[2]。
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区域内针阔混交林分布广泛,以油松、华山松、侧柏、蒙古栎、白桦等乡土树种为主,部分林分中亦有落叶松、云杉等珍贵树种。林下灌木草本层种类多样,有木本油料植物花椒、山胡椒,药用植物黄芪、党参等,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兼具。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主要高等植物有140科481属1 049种,其中苔藓植物17科24属32种,蕨类植物12科20属33种,种子植物111科437属984种,植物种类丰富。然而,由于保护区内部小地形复杂,坡度变化大,局部立地条件差异显著,对育林造林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一些干旱阳坡地段,需要采取耐旱树种与灌草结合的混交造林模式,并在整地、造林等环节因地制宜,以确保造林成活率;对于生长快、材质佳的珍贵用材树种,在实施近自然抚育过程中,需要采取密度调控、修枝、透光等精准措施,方能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实现高效培育。总而言之,立足保护区的林业资源禀赋,采用科学的栽培养护技术开展造林抚育工作,对于提升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2 问题分析
2.1 树种选择与立地条件匹配度有待提升
保护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立地条件空间异质性强,而在目前的造林工作中,在进行树种选择与配置时未能充分考虑局部小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局部林分适应性不足,生长势降低。例如,在一些土层较薄的石质阳坡,应优先选择侧柏、山杏等耐瘠薄树种进行造林,但实践中却常见以油松等非适生树种造林,致使林木生长不良,部分林段出现大面积衰退[3]。又如,在林区内零星分布的季节性积水洼地,梣叶槭、糙皮桦等耐湿树种无疑是理想选择,而实际工作中这类立地上大面积栽植的却是白桦、山杨,难以形成健康稳定的林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前期立地调查不够精细,树种选择与立地条件的匹配度有待提升。树种选择与立地条件若匹配不当,不仅造林成活率难以保证,还将影响后续林木的健康生长,制约林分质量的整体提升。
2.2 育苗技术与苗木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当前保护区育苗工作中,育苗技术方案制订不够精准,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措施,导致苗木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造林绿化的高标准要求。育苗基质配比是影响苗木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普遍采用统一配方,忽视了不同树种的生长需求差异。以油松育苗为例,砂壤土与腐殖质的最佳混合比例应为(2∶1)~(3∶1),而实际操作中,腐殖质比例往往偏高,致使苗木茎干徒长,而根系发展不足[3]。对先进育苗技术的应用也有所不足,以云杉幼苗培育为例,保护区缺乏对无菌育苗技术的有效应用,育苗过程中病虫害防控工作也未充分开展,导致苗木生长不良,有效成苗率偏低。此外,苗木出圃起运过程中,茎干和根系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苗木成活率和健壮度受到影响[4]。
2.3 造林密度与混交模式有优化空间
保护区在造林绿化过程中,存在造林密度把控不精、混交林构建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制约了人工林的健康稳定发展。就造林密度而言,油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局部地区667 m2在2 500株以上,远超过适宜密度的上限。植被过密不仅加剧了林木个体间的生存竞争,还导致部分林段郁闭过早,林下植被生长不良,削弱了林分的生态功能。侧柏人工林则相反,造林密度偏低,一些区域每667 m2仅800株左右,林分郁闭度低,冠层空隙大,不利于水土保持[5]。混交造林方面,保护区常见油松与落叶阔叶树混交,但混交比例失衡,针叶树比例偏高,季相变化不明显,景观多样性不足。此外,珍贵树种云杉虽有少量应用,但多为零星混交,规模化混交造林尚未成气候。
2.4 抚育管理措施针对性与时效性不足
保护区在幼林抚育和中龄林管理环节中也普遍存在抚育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抚育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待加强。幼林抚育是培育优质人工林的关键环节,然而保护区在经营油松幼林的过程中,松毛虫等病虫害防治不彻底,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不紧密,导致病虫害危害加重,林木生长受阻;蒙古栎幼林抚育则面临除草问题,杂草争夺水肥,影响幼树生长,但目前除草时机把握不准,除草频次偏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杂草危害。就中龄林管理而言,以华山松为例,修枝强度普遍不足,枯枝落干现象突出,不仅影响林木生长,还存在林火隐患。此外,在中龄林管护过程中,存在迹地调查不全面、数据更新不及时、疏伐强度和疏伐方式缺乏量化依据等问题,难以实现精准调控。总体来看,抚育管理环节薄弱已成为制约保护区人工林质量提升的“卡脖子”问题。
3 优化策略
3.1 基于立地条件精准配置适生树种
保护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立地条件差异显著,因此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精准筛选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才能确保造林成效。针对海拔8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土层较薄、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可重点选择马尾松、麻栎等耐瘠薄、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进行造林绿化,并在造林前期适当增加造林密度,每667 m2保留2 200株以上,通过密植促根系交错生长,加快林下枯枝落叶的分解,逐步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对于海拔800~1 500 m的中山区,立地条件相对较好,可大力发展以油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并适度混交青冈、麻栎等阔叶树,构建复层异龄林分结构,最大限度提升林分生态功能。在树种配置过程中,还应引入立地质量评价技术,通过系统分析坡度、坡向、土壤类型等多种立地因子,构建精细化的立地分类系统,编制保护区适生树种配置图谱,实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此外,对于河谷阶地、矿区废弃地等立地条件极端的特殊区域,可积极探索应用容器苗造林技术,选用塑料软盆育苗,苗木根系连土坨整体起挖、整体植入,显著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时,加强容器苗造林后期管理,及时采取揭盖、松土除草等抚育措施,促进苗木尽快成林。
3.2 规范化育苗流程,提升苗木成活率
保护区的育苗工作要从选址、整地、播种等各环节入手,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优化苗木培育全流程,促进苗木质量的整体提升。育苗地选择应避开低洼积水区,并采取深翻、深耕等措施,打破土壤板结,增强通气性,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播种前,开展严格的种子质量检验,淘汰发芽率低、千粒重不足的种子。在基质配比方面,油松等喜酸性树种,腐殖质比例应控制在20%以内;而对于云杉等喜钙植物,育苗基质中可适量添加石灰粉,促进植株对钙元素的吸收。苗期管理要重视灌溉、施肥、除草等关键环节,坚持因苗施策,提高苗木抗逆性。在整个育苗过程中,还应加强苗圃地力培肥,定期开展土壤检测,及时调整土壤中各类养分的含量,满足苗木生长需求。与此同时,苗圃内要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及时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将病虫害影响降到最低。此外,在苗木出圃和运输环节,要做到带土起苗、根系完整,减少机械损伤,提高苗木成活率。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看出,只有严把苗木质量关,强化育苗全流程管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造林绿化的成效,为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3.3 优化造林密度,合理混交造林
保护区造林要以培育健康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目标,根据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特性等因素,精准确定造林密度,科学设计混交造林方案,促进人工林向多功能、高质量方向发展。就针叶林而言,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油松初植密度可适当加大,每667 m2控制在2 000株左右,并及时开展抚育间伐,动态调控林分密度,引导林木个体向植株高大、体态优美的方向生长;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段,华山松造林则要适当降低密度,每667 m2保留1 400株左右,避免林木过度竞争导致的自疏现象。针对阔叶林造林密度偏低的问题,可采取定向补植、补造等措施,每667 m2密度可在1 500株以上,并注重补植苗木与原有林木在树种、树龄等方面的搭配,确保新老林木协调发展。
在混交林营建方面,落叶松与阔叶树混交时,可采取带状混交的方式,带宽控制在15~20 m,落叶松带与阔叶树带交替布置,形成明显的垂直层次结构,促进林分多样性提升。对于油松与华山松混交,则要着眼于打造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合群落结构,采取不规则群状混交方式,每个混交群由30~50株油松、华山松组成,两树种数量比大致为6∶4,营建近自然的异龄复层林分。此外,在油松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时,可积极探索应用零距离混交模式,将油松与槐、黄连木等阔叶树穿插混交,株行距控制在1.0~1.5 m,营建类似天然林的复杂林分结构,最大限度发挥树种间的互利共生效应。
3.4 制订因地制宜的抚育管理技术方案
保护区要从幼林抚育、中龄林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针对不同林种、林龄阶段,量身定制抚育管理技术方案,切实提高森林经营的科学化水平。就油松幼林抚育而言,可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策略,在发生病虫害的早期阶段,及时喷洒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并积极开展天敌繁育与释放工作,构建多样化的生物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害危害。在此基础上,加强幼林抚育间伐,及时疏解林木竞争,优化林分密度,为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针对蒙古栎林间杂草问题,可探索应用化学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除草彻底的同时,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林地环境造成污染。此外,可因地制宜开展林下种植,选择披碱草、白车轴草等优质牧草品种,增加林地覆被度,抑制杂草生长。
在中龄林管理方面,华山松修枝要把握“缓、轻、勤”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施,避免一次性修枝过重导致树体损伤。同时,及时清理主伐迹地,通过合理布设集材道,高效清运枯枝落叶,减少林火隐患。在采伐设计环节,可引入三维森林可视化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精准模拟采伐作业对林分结构、林相景观的影响,为制订科学合理的采伐方案提供数据支撑。综合以上对策,可知唯有立足保护区实际,不断创新抚育管理理念与技术,以精细化、数字化为导向,推动抚育管理向精准化方向发展,才能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4 结语
人工林建设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精准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推动人工林培育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实现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跨越。未来,保护区的林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基调,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智慧林业,推动育林造林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同时,进一步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的内生动力。只有牢牢把握新时代林业发展的新要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突破,才能不断开创保护区林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
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娅萍,张成都,白兆林,等.甘肃省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树木死亡调查与防治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22,50(2):56-60.
[2] 郭明昌.甘肃白龙江阿夏保护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探析[J].森林防火,2022,40(1):1-5.
[3] 缑婵娟,张成都,白兆林,等.阿夏保护区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J].甘肃林业,2022(4):31-32.
[4] 刘江林,张春阳.白龙江林区举办林业实用技术骨干培训班[J].甘肃林业,2020(5):47.
[5] 马强.甘肃生态林业建设浅析[J].甘肃林业,2023(6):
24-25.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