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为粤北地区农业经济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为给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分析粤北地区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精准对接政策导向、构建农业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推进跨区域农业经济合作等优化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粤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27
粤北地区是广东省农业资源禀赋优越的重要区域,在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粤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1]。笔者将在分析粤北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剖析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粤北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现状
粤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粤北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流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例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0%。同时,粤北地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显著提升[2]。例如,粤北地区生猪、家禽、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此外,粤北地区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规模快速扩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持续攀升,促进了粤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政策导向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
粤北地区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经济政策导向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粤北地区现行的农业经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滞后[3]。例如,在食用菌等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育种技术创新步伐相对缓慢,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进展不快,难以满足粤北地区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需求。此外,农业经济政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难以有效促进粤北地区农业产业链条的优化升级,制约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4]。
2.2 农业经济风险管理与应对机制不完善
粤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风险管理与应对机制有待完善。农业生产本身就面临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多种风险因素,而粤北地区在农业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方面的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方面,有些地区缺乏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系统,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和评估病虫害风险,导致防控措施滞后。同时,粤北地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农业保险品种不够丰富、覆盖面有限,难以为农户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现代金融技术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也不充分,如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数据风控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也有待加强。此外,粤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够健全,风险管理责任主体界定不清晰,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导致农业经济风险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高[4]。
2.3 农业经济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缺失
目前,粤北地区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待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现有的农业经济绩效评价往往侧重于粗放型的产量指标,对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例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方面,缺乏基于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难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和风险预警[5]。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面,对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评估不够精准,缺乏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难以掌握农业资源利用的动态变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粤北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有待健全,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激励力度有限,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2.4 农业经济合作与区域协同发展存在障碍
粤北地区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还面临农业经济合作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障碍。粤北地区各县(市、区) 之间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农业产业链条衔接、区域间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温控设施标准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同区域之间的冷链物流衔接不够顺畅,导致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效率较低,损耗率较高。在数字农业发展方面,智慧农业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碎片化,难以形成区域协同效应。此外,粤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在区域间分布不均衡,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区域合作网络有待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区域转移转化机制有待健全,创新资源的区域共享水平有限。农村金融服务的区域差异也制约了农业经济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同质化问题突出,难以有效满足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差异化需求。
3 对策措施
3.1 精准对接政策导向
为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政策导向,引导粤北地区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政策制定与产业需求的双向互动机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粤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痛点,识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并据此制定精准务实的农业经济政策。同时,建立政策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政策实施中的偏差和问题,不断优化完善政策措施。例如,针对粤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在政策制定中引入技术路线图的理念,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和关键技术,并设置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如生物育种研发费用奖补、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优质农产品栽培基质原材料补贴等,引导创新资源向农业领域聚集。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可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产业强镇试点基地,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基层推广。精准对接政策导向与产业需求,强化农业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为粤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
面对粤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日益复杂的形势,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经济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1)应加强对农业经济风险的监测与识别。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构建农情监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潜在的农业生产风险隐患。在农产品市场方面,可应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农产品价格、供需等数据,开发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2)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综合防范体系。加快构建粤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升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农业保险方面,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展“保险+期货”等新型农业保险模式,分散农业风险。3)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透明化管理,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总而言之,通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农业经济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粤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能力将大大增强,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3.3 构建科学的农业经济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于提升粤北地区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应建立全面系统的农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效益等多维度指标,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量化评估。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农作物长势、土地利用效率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客观评估农业生产绩效。在农产品质量评价方面,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精准检测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2)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分类激励,对绩效突出者给予资金奖励、政策倾斜等正向激励,对绩效较差者实施针对性帮扶和督导,引导其改进农业生产经营行为。3)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采取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农户给予补贴奖励,激发农户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4)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引导其成为推动粤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3.4 推进跨区域农业经济合作
粤北地区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快推进跨区域农业经济合作,实现区域间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势互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跨区域农业经济合作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粤北地区农业生产、加工、冷链、流通等环节的数据资源,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为跨区域产业合作提供信息支撑。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产业链协同管理系统,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农业供应链管理效率。
同时,推动农业科技资源的区域共享。鼓励粤北地区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开放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优势科技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支持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区,引导农业高新技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转化应用,带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例如,围绕粤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建设集种质资源保护、生物育种、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同时,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分配跨区域农业合作的收益,让产业链各方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4 结语
粤北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发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粤北地区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抢抓政策机遇,突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未来,粤北地区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同时,继续探索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模式,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粤北经验和粤北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石林生,王贵荣.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因素分析:基于粤北地区的分析[J].统计与咨询,2023(4):39-43.
[2] 林青,李龙创.乡村振兴背景下粤北山区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1
(9):57-59.
[3] 孟杨,蒋梦冉,陈平.粤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以清远佛冈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J].广东园林,2018,40(2):60-66.
[4] 吴大放,吴钊骏,李升发,等.粤北山区耕地非粮化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3,
43(8):144-153.
[5] 李江林.粤北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2.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