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海云杉是我国特有树种,也是甘肃省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病虫害侵袭是影响青海云杉健康生长、林分更新及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威胁之一。为给该地区青海云杉的病虫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分析了甘肃省青海云杉病虫害发生主要原因,并系统地阐述了立枯病、叶锈病和赤枯病3种主要病害和蚜虫、云杉梢斑螟和红蜘蛛3种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 青海云杉;病虫害;防治措施;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791.1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70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松科云杉属高大乔木,为我国特有树种。该树种最高可达23 m,嫩枝淡绿黄色、粉红黄色或淡褐黄色;叶片四棱状条形,较粗,近辐射伸展,先端钝;球果圆柱形,种子斜倒卵圆形,种翅倒卵状,整体呈淡褐色,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1-4]。青海云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祁连山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常见于海拔1 600~3 800 m的山谷和阴坡地带,常形成单一林分[5-6]。因其耐寒耐旱、生态适应性强,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木材性质优良,具有建筑用材、桥梁建设、舟车制造、家具制作及作为木纤维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青海云杉被视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7-11]。然而,病虫害影响青海云杉健康生长、阻碍林分更新、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总结青海云杉主要病虫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青海云杉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甘肃省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变化大,极端温度、干旱或湿润条件的波动对青海云杉的生长和抗病虫害能力影响较大,使得病原菌和害虫易于繁殖和侵染[12]。同时,部分地区土壤贫瘠、酸碱度不适、养分不足,导致青海云杉生长不良,从而降低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导致病虫害发生[13]。2)由于甘肃省部分地区(尤其是部分祁连山区)过度采伐、林区破碎化等,青海云杉种群内部结构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中的天敌数量下降,难以有效控制病原菌及害虫种群数量,最终导致某些病虫害的暴发与蔓延[14]。3)引种不当、缺乏科学合理的营林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体系、病虫害抗药性增加、大面积营造纯林等管理因素也是该地区病虫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2 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2.1 立枯病
立枯病是一种对青海云杉苗木生长构成严重威胁的土传性病害。该病害导致云杉幼苗的不同发育阶段表现种芽腐烂、茎叶腐烂及幼苗猝倒等不同症状,其中种芽腐烂型发生在播种后出土前,直接表现为缺苗;茎叶腐烂型发生在幼苗出土期,表现为幼苗茎叶黏结、腐烂;而幼苗猝倒型则发生在扎根期,表现为苗木茎部未木质化部位形成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大、溃疡、腐烂,导致苗木迅速倒伏。
立枯病于每年春季高发,防治立枯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合理调整苗木密度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保持苗床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避免病原菌滋生。可以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对于种芽腐烂型、茎叶腐烂型可使用30%恶霉灵水剂1 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间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对于幼苗猝倒型可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8%恶霜嘧铜菌酯水剂800倍液等间隔10~15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2.2 叶锈病
叶锈病是一种影响青海云杉生长发育的严重病害,主要由祁连金锈菌(Chrysomyxa qilianensis)引起。病害发生初期,在青海云杉针叶上形成淡黄色段斑,并在该部位出现许多小突起,即病菌性孢子器,其上可见黄色细丝状蜜露。随着病情的发展,孢子器会逐渐破裂,导致病害传播、蔓延,病叶也会逐渐失绿并枯死,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进而导致林木衰弱甚至死亡。
叶锈病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高发,发病率随海拔的升高和郁闭度的降低而呈增加趋势。防治青海云杉叶锈病的关键在于预防与综合管理,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林地管理以提高树势、清除病源、合理密植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及适时喷施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病害防控等,从而有效遏制病害蔓延。进行药剂防治时,可以使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2 000倍液、12.5%烯哗醇可湿粉剂2 000~2 500倍液,间隔12~15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2.3 赤枯病
赤枯病是一种主要针对青海云杉苗木的严重林木病害,受病菌感染后,植株主要表现为针叶基部出现褐色至红褐色枯死现象,发病时一般从树冠外部向内、基部向顶端逐渐扩散,最终导致全株针叶枯黄、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及树木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整株树木死亡。同时,病部会分布黑色霉点,即分生孢子,传播至云杉嫩梢、主茎上会导致其上呈现褐色溃疡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生长至主茎,导致植株7 d后枯死。
赤枯病一般高发于雨季,防治青海云杉赤枯病的措施如下。1)加强苗木检疫,确保无病壮苗出圃;改善林地环境,增强树体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株并销毁以减少病原传播。2)可使用40%代森铵水剂500倍液、40%五硝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防治,每10~15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3 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3.1 蚜虫
蚜虫为半翅目蚜总科的植食性刺吸昆虫,种类繁多,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为害青海云杉的蚜虫主要有黑云杉蚜、红瘿球蚜、云南云杉大蚜等。蚜虫的生活史包括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其中成虫的危害性最大。成年蚜虫利用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受害植株生长受阻、发育不良,严重时会造成枝梢萎蔫、叶片卷曲变形,甚至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同时,蚜虫排泄的蜜露可诱发煤污病,进一步影响青海云杉的健康生长。
防治蚜虫时,应定期清理林内落叶、杂草和其他植物残体,破坏蚜虫的生长环境;同时可以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设置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捕。还可以通过人工引入瓢虫、食蚜蝇等益虫,或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及白僵菌等生防菌进行生物防治,以控制蚜虫数量。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使用10%吡虫啉乳油4 000~5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剂3 000~4 000倍液进行喷施灭杀。
3.2 云杉梢斑螟
云杉梢斑螟为鳞翅目螟蛾科松梢螟属的植食性钻蛀昆虫。云杉梢斑螟一般1年发生1代,每年5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中旬为害新芽,7月开始羽化并产卵,8月幼虫孵化,以幼虫在新梢基部或针叶中越冬。
防治云杉梢斑螟时,应及时清理受害严重的枯梢及落叶,减少越冬虫源;对于零星出现的成虫,可以采取人工捕捉的方式减少虫口基数;还可以在林内布设黑光灯利用成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捕。同时,可以引入或保护云杉梢斑螟的自然天敌,如寄生蜂、蜘蛛、红蚂蚁、鸟类等,或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源杀虫剂进行生物防治。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控制云杉梢斑螟的虫口密度,一般于6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分别间隔5~7 d喷施2~3次化学农药防治幼虫和成虫,防治药剂可选择2.5%溴氰菊酯乳油800~1 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4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酷乳油1 000倍液等。
3.3 红蜘蛛
红蜘蛛,又称叶螨或螨虫,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刺吸性害虫。红蜘蛛的生长历程包括卵、幼螨、若螨和成螨4个阶段,其中成螨是主要为害阶段,成螨通过其细长的口针吸取青海云杉针叶的汁液,导致受害植株出现叶片失绿、黄化、叶面出现锈色或白色小斑点等症状,严重时可使枝梢枯萎、叶片脱落,严重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效能和养分吸收能力。此外,红蜘蛛活动产生的丝网和排泄物会污染叶片,增加煤烟病的发生概率。
防治红蜘蛛时,需要注意保持林地清洁,清除落叶、杂草等,减少越冬螨源。该虫害发生时,可以释放捕食螨、瓢虫、草蛉等有益昆虫,以及使用阿维菌素、藜芦碱等生物农药进行生物防治。当红蜘蛛为害较为严重时,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10.5%阿维·哒螨灵乳油1 000~2 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 0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600~800倍液等。
4 未来发展方向
青海云杉是我国西部特有的重要药用植物资源,同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是近年来青海云杉资源量有下降趋势,病虫害的严重威胁直接影响青海云杉可持续利用。因此,未来需要从以下6个方面加强研究:1)加强对甘肃省青海云杉分布区的病虫害的调查与监测,实时掌握病虫害动态;2)深入研究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机制与流行规律;3)筛选优良抗病抗虫品系,培育抗性新品种;4)建立高效生物防治技术体系;5)完善化学防治体系,开发高效低毒农药;6)加大青海云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与模式的研发力度。希望通过上述措施,持续加强青海云杉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青海云杉资源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通过对甘肃省青海云杉常见病虫害的总结,分析了该地区青海云杉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特点及为害情况,并针对不同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与该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变异大、土壤贫瘠、采伐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实现青海云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入手,改善立地条件,优化密度,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发挥青海云杉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拓锋,刘贤德,黄冬柳,等.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数量动态[J].生态学报,2021,41(17):6871-6882.
[2] 马浩,陈科屹,徐干君,等.青海省不同生境下青海云杉胸径生长模型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24,37(1):119-129.
[3] 胡盼,王川,王军辉,等.青海云杉花芽分化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3):540-545.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 涂振宇,勾晓华,邹松兵.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的潜在分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2):221-226.
[6] 马剑,刘贤德,金铭,等.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海拔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2):207-213.
[7] 刘旻霞,车克钧.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枯落物层水文效应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4):434-438.
[8] 刘若莎,王冬梅,杨海龙,等.青海黄土高寒区植被生态功能评价及优化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1,19(1):97-105.
[9] 徐金梅,吕建雄,鲍甫成,等.祁连山青海云杉木材密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5):115-121.
[10] 车克钧,贺红元,傅辉恩,等.青海云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1,11(2):219-223.
[11] 哈有俊.青海云杉育苗与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97.
[12] 任国玉,封国林,严中伟.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4):337-353.
[13] 顾文婷,金文杰,刘瑞媛,等.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盐渍化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分布特征:以甘肃产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212-215.
[14] 刘佳茹,赵军,王建邦.2001—2016年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度对干旱的响应[J].草业科学,2021,38(3):419-43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