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2013—2020年华池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调查分析

摘 要 为给甘肃省华池县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以2013年和2020年甘肃省华池县土地变更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13—2020年,华池县耕地、林地、工矿仓储用地、建制镇、住宅用地及特殊用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积减少,草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加强,土地质量等级提高。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调查;甘肃省华池县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08

土地变更调查是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地类和面积的一种方式,是掌握区域内土地变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查实摸清土地资源年度变化的重要方法。土地利用是人们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一些经营活动。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1-3]。研究2013—2020年甘肃省华池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不仅有助于了解华池县相关土地政策的实施成效,还有助于了解华池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对华池县土地质量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调查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华池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东北部,位于东经107°29′~108°33′、北纬36°08′~36°52′,东北与陕西省志丹县、吴起县、定边县接壤,西南与庆阳市环县、庆城县、合水县为邻,总面积3 791 km2。截至2023年末,华池县常住人口11.76万人。华池县辖6镇9乡,下辖9个国有林场,2个良种场。当地主要资源有森林、石油和农副土畜产品三大类,但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次之,森林覆盖率为32.38%。华池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川、塬兼有,残塬占总面积的0.91%,川地占总面的4.84%,丘陵山区占总面积的94.25%,高质量土地资源稀缺。华池县有3种地貌类型,东部为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植被好,南部为残塬沟壑区,北部为梁峁丘陵区,植被均较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华池县属中纬度地带,深居内陆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日照充足,气温适中,但光、热、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南北差异明显,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降水量510 mm。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华池县自然资源局2013和2020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包括矢量数据、统计数据及其他相关调查资料。

1.3 数据分析

利用ArcGIS 10.2和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和华池县土地资源现状,将华池县土地利用类型分为10大类20小类(见表1)。

2.1 耕地

华池县耕地类型主要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如表2所示,2013—2020年,华池县耕地面积减少1 320.92 hm2,减少了1.61%。其中,旱地面积减少了1 415.04 hm2,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79 hm2和92.33 hm2,分别增加了24.42%和13.52%;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耕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耕地等级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在华池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2.2 园地

华池县园地类型只有果园。2013—2020年,园地面积从96.72 hm2增加到98.23 hm2,调查图斑个数从157个增加到159个。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华池县果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变化微小。

2.3 林地

华池县林地类型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2013—2020年,华池县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略微增加,其他林地面积减少2 216.16 hm2,林地面积共减少1 658.21 hm2,减少1.1%。

2.4 草地

华池县草地类型有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2013—2020年,草地面积从129 393.63 hm2增加到132 708.69 hm2,增加了3%;从类型看,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面积均增加。其中,人工牧草地增加了35.41 hm2,其他草地增加了3 279.65 hm2。2013—2020年,华池县草地面积增加是由于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以及调查方式的变化,2020年土地变更调查,根据土地实际经营状况,将坡度较大、无耕种的土地划入草地。草地面积的变化也反映出华池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草地的经营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改变。

2.5 工矿仓储用地

华池县工矿仓储用地利用类型只有采矿用地。2013—2020年,采矿用地面积减少,从810.92 hm2减少到706.34 hm2,减少了12.9%;调查图斑数从1 680个减少至1 477个,表明华池县对采矿用地管理加强,采矿、采石、采砂(沙)和瓦砖窑等生产用地面积减少,环境整治水平和矿产利用率提高。

2.6 建制镇

2013—2020年,华池县建制镇用地面积由528.17 hm2减少至445.12 hm2,减少了15.72%。调查图斑数由63个减少至8个,减少了55个,表明华池县对城市土地管理加强,城区土地利用率提高,城镇建设集约化程度提高。

2.7 住宅用地

华池县住宅用地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宅基地。2013—2020年,华池县农村宅基地面积从38 35.1 hm2减少至3 706.07 hm2,减少了129.03 hm2,图斑数减少了414个。近年来,华池县积极落实有关国家政策,实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村宅基地集中连片建设,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2.8 特殊用地

华池县特殊用地类型为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13—2020年,特殊用地面积减少了0.05 hm2,图斑数减少了1个。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的形成受历史文化影响较为深刻,面积变化较为稳定,表明华池县特殊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稳定,保护措施持续落实。

2.9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指陆地水域、滩涂、沟渠、沼泽、水工建筑物等用地,是组成和完善城镇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华池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由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内陆滩涂和水工建筑用地构成。2013—2020年,华池县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和坑塘水面面积保持稳定,但内陆滩涂面积增加了2.89 hm2,水工建筑用地面积减少了0.96 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了1.93 hm2。2013—2020年,华池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河流水域面积增加,河流流域得到扩展。

2.10 其他用地

华池县其他用地包括裸地和设施农用地。2013—2020年,华池县裸地和设施农用地面积都有所减少,其中设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22.66 hm2,减少16.2%;裸地变化微小,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基本稳定。设施农用地面积减少与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不断提高,农作物的收割、晾晒等环节大大缩减,对谷场、仓储等设施农用的依赖减少。此外,从事单纯农业生产的专职农民减少,进一步导致设施农用地面积减少。

3 小结

2013—2020年,华池县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林地、工矿仓储用地、建制镇、农村宅基地、特殊用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积减少,草地、园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增加。但从土地利用类型内部构成来看,华池县土地资源利用加强,土地质量等级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森林资源质量得到提升,土地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6方面: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共增加94.12 hm2;2)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面积增加了3 315.06 hm2;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了1.93 hm2;4)设施农用地面积减少22.66 hm2;5)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增加,其他林地类型面积减少;6)采矿用地和水工建筑用地面积均减少[4-5]。

2013—2020年华池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4点。1)近年来,华池县积极响应市政府关于苗林产业建设的号召,鼓励农民自主种植林木,扩大林地面积。同时,华池县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苗林资金,极大地调动了全员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按照“谁地、谁栽、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华池县建立多个苗林专业合作社,租赁流转整合优化土地资源,盘活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近年来,华池县按照“点上突破、面上扩张、整体推进”的思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逐步由川台地培育向宜林荒山造林绿化过渡,宜林荒山得到了极大治理和改善。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深入推进,带动了华池县乡村交通、水利设施等条件的持续改善,进而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3)近年来,华池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耕地保护政策,全力保障县域粮食安全。①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②实施耕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③推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④推进土地流转,遏制耕地撂荒。⑤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营造耕地保护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华池县持续加强耕地深度开发,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质量、加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配套农田设施、建设和保护基本农田,稳步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土地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华池县在土地利用结构、耕地潜力挖掘、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和农业生产力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健.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3.

[2] 邢世和.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平辉,郝晋珉.土地利用分类与城乡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4] 朱文翅.土地管理与发展方式转变[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3):36-37.

[5] 张勇.六安市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责任编辑:张春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