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山东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林光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

山东省是苹果生产大省,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国内先列,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栖霞、沂源等苹果重点产区,农民70%~80%的收入来源于苹果生产,苹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山东省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盲目性栽植、布局不合理、产业化水平较低、成本居高、果品销售困难等问题,苹果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20年3月2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因此笔者回顾了山东省苹果产业发展历程;介绍了山东省苹果产业发展成就,提出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路,使山东省苹果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1 山东省苹果发展历程1.1 引进(1871~1949年)

山东是中国近代苹果的发源地,1871年由美国传教士把苹果引入山东烟台开始试栽,开创了全国西洋苹果栽培的新纪元。之后又陆续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引进旭、倭锦、红玉、元帅等超过150个品种,在烟台、青岛等地广泛种植。经筛选,有20多个品种[1,2]被栽培推广,1933年苹果产量达到2.5万t。

1.2 发展(1950~1979年)

新中国成立前,连年战争,使得山东苹果产业几近毁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拨款、发放无息贷款等方式扶持发展苹果产业。1963年曾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全省推广苹果栽培技术、解决生产难题,苹果产量得以迅速提高。60年代后,苹果栽培品种趋向集中,国光、金冠、元帅系及青香蕉成为主栽品种,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到1979年全省苹果栽培面积达到19.5万hm2,产量119.74万t。

1.3 扩张(1980年~1995年)

此时期苹果产业迅速发展,栽培面积急剧扩大。1966年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自日本引进富士品种,经过十几年的试栽成功后,1980年3月农业部组织从日本引进红富士苹果接穗,在山东地区推广,主栽品种向富士转变。1985年新红星成为继富士之后第二大主栽品种。至1989年,富士栽培面积8.6万hm2,元帅系12万hm2。期间山东自育出玫瑰红、秀水、烟青、岱绿等多个品种,截至1995年,苹果栽培面积较1980年增加了251.7%,产量提高了447.1%,苹果产业取得巨大成就。

1.4 调整(1996年~至今)

由于扩张过快,苹果产量供过于求,价格迅速下跌,果农效益低下,苹果树遭到大面积砍伐,自1996年起连续10余年全省苹果栽培面积不断减少,从巅峰时期的66.3万hm2一度降到25.7万hm2,此后面积有所增加,近年稳定在27万hm2左右。2003年农业部将环渤海湾产区确立为苹果优势产区,山东省也确定了重点建设的苹果优势区域基地县,制定了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着重发展优势区域,逐渐形成胶东地区和泰沂山区两大种植区,尤其是胶东产区,2019年烟台市苹果栽培面积占全省苹果栽培总面积的49%。现代栽培模式大力发展,烟台、威海、青岛等地区大规模集团化栽培园不断出现,全省现代栽培模式苹果园已发展到4万多hm2。随着栽培技术和研究力量的提升,新品种的不断培育和引进,栽培品种更新迅速,近年来大力发展中早熟品种,品种结构趋向合理。通过栽培模式创新、品种更新、优化结构布局,促进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2 山东苹果发展成就2.1 苹果生产位居全国前列

自1973年起,山东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于全国首位,至2012年陕西苹果面积和产量超过山东。2019年,山东苹果栽培面积26万hm2(390万亩),产量960万t,分别占全省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44.9%和56.9%,占全国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10.1%和24.3%。鲜食苹果出口量49万t,占全国苹果出口总量的45%,稳居全国第一。

20世纪70 年代,作为首批被农业部列入苹果优势产区的烟台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青香蕉等品种成为国家特供苹果。红富士兴起之后,烟台富士品牌享誉全国[3]。随着管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山东苹果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平均666.7hm2产量2460kg,是全国平均产量的1.83倍。

2.2 品种结构得到优化

山东省苹果栽培品种多样,国内主栽的富士系、嘎拉系、元帅系等百余个品种在山东省均有栽培。早期引进的红富士、新红星、嘎拉、乔纳金等品种一度成为主栽品种。后期经过优化选择,形成一批像烟台富士、五莲国光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品牌。近年来,为满足市场对苹果品种多样化的需求,经引进资源和良种选育,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烟富系列、沂源红等晚熟新品种,威海金、王林等也占有一定的晚熟市场,嘎拉、鲁丽等中早熟品种以及红将军等中熟品种受到市场欢迎,栽培面积扩大,有效补充了暑期及“双节”期间鲜果供应,促进了苹果品种结构调整,红富士作为主栽品种的局面有所改变。

2.3 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力度的加大,山东省苹果产业发展迅速,从苗木生产到果实贮藏加工等环节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目前,山东年生产苹果苗木超过一亿株[4],有多个苗木繁育基地,为全省果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且大量苗木由山东走向全国各地,为中国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对苹果采后处理的扶持力度加大,2019年全省市级以上苹果产销龙头企业达300多家,果品冷贮能力480万t,其中气调贮藏120万t,鲜食苹果实现周年供应。开发浓缩苹果汁、苹果醋等加工品100多个品种,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3 促进山东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3.1 控制规模,提高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苹果产量增加了17倍,人均苹果占有量达30kg,苹果产量迅速增加,市场有饱和甚至过剩的潜在风险,近几年苹果卖果难问题时有发生,有时收益甚至低于生产贮藏的成本,严重打击了果农的积极性。

当前苹果产业发展不能再过度追求产量的增加,山东省苹果已满足了“吃”的需求,下一步应该向“好吃”发展。一要不断提高果品质量,控制栽培规模,稳定栽培面积,实施优质优价,提高果农收益。淘汰低产、劣质、病害严重的果园;改造中低产果园,更新老龄低效果园,改造郁闭园;集中精力抓好优质高效园的生产。二要提高果品安全质量水平。推广苹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实施水肥一体化、果园生草、果实免套袋、施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控制化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鼓励施用有机肥。进行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保障果品质量安全[5]。严禁果品提前采收。

3.2 丰富品种,调整结构

山东省苹果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品种结构上仍存在较大问题,一是晚熟品种占比大,仅晚熟富士类占 80%以上,中早熟品种较少,导致苹果集中上市,销售压力大。二是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鲜食品种,特色兼用品种较少,适合加工的品种很少,只有国光、红玉和金冠等少量兼用品种,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优化品种结构。培育发展酸甜、高甜、有特殊香气风味的及红色系、黄色系、绿色系等不同色系品种,满足对苹果的多样化需求。要逐渐改变以富士为主的品种结构,增加早、中熟品种和特色品种,使早中晚熟达到2∶3∶5的合适配比,实现早中晚熟期配套、特色品种比例协调的品种结构调整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熟期过于集中和产量相对过剩的局面。

3.3 因地制宜,乔矮并举

早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就进行过乔砧密植栽培,但受限于当时栽培条件和管理技术并未推广开来,随着M系列、MM系列、P系列、CG系列等矮化砧木的引进及试种成功,其嫁接苹果品种组合的早果性、丰产性受到广泛认可。从 2009 年开始大力推广现代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青岛、威海、烟台等地推广迅速,到2019年现代栽培模式的苹果园已占全省栽培面积的15%左右。矮化砧木根系浅,生长势较弱,需要良好的水肥条件。山东省苹果多栽培在丘陵地带,土壤较瘠薄,灌溉条件差,对矮砧苗木生长较为不利,并且矮砧密植栽培使用的脱毒苗木、水肥一体化设备、支架标杆等成本较高,前期需要的投资较大,制约了现代栽培模式果园的发展[5]。

因此,推广矮化密植栽培应注意适地栽培。肥水条件良好或能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的适宜发展地区,要鼓励发展现代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土层比较瘠薄、缺乏浇水条件的丘陵地带,引导发展乔砧、短枝、宽行、高干的栽培模式。有经济基础的可以进行大规模集约化栽培,统一化管理;余者可采用小规模家庭农场的模式,投入少,管理方便。因地制宜,乔矮并举,依据实际生产情况确定栽培模式,促进山东苹果栽培的健康快速发展。

3.4 省力栽培,应用机械

当前,苹果生产者老龄化问题严重,生产从业人员50岁以下的不足5%,大量青壮年果农外出打工,使得从事苹果产业的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每666.7m2的生产成本由2010年的平均3906元增至2019年的5920元,其中人工成本由1786元增至4472元,占比由45.7%增加到73.4%;效益则由2010年的11587元降至2017年的4348元。苹果生产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降低,严重影响了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用工成本,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加大果园生草、高光效树形培育、免套袋及省力化花果管理等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实行宽行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管理技术,推进山东苹果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提高苹果生产机械化水平,以机械作业替代人工劳动是缓解苹果生产用工紧张、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苹果生产收益的有效手段。针对果园生产机械相对较少,研究滞后的问题,推动政府、农机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种植户等单位联合,加快果树专用机械技术引进与研发,尤其是适合山东山地丘陵果园的中小型机械,增强苹果栽植、整形修剪、施肥打药、果实采收等生产环节的专用机械引进与研制工作。

3.5 重视品牌,培育龙头

山东省苹果产业多为分散经营,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动向,缺乏导向能力,销售方面则多依靠外部的营销流通,缺少销售保证机制,极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冲击。山东省虽然形成了市场影响力较强的烟台苹果、威海苹果、栖霞苹果、沂源苹果和沂水苹果等一大批知名区域品牌,但更多只作为提供果品的原料产地,缺少自己的龙头企业,没有建立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要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苹果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果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税收、贴息和信贷等方面予以减免,增强企业的自身建设,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帮助农户及时销售苹果,实现企业、果农利益双赢,龙头企业应灵活经营,为农户提供便利,向农户提供优良果树品种、高效化肥、农药、先进技术、及时的市场信息等服务,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使苹果产品质量管理做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完善果品质量标准体系[7]。深入开展品牌化战略,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深度挖掘品牌价值,继续提升区域品牌,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高山东苹果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

3.6 完善采后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世界发达国家果品产值的70%以上是通过采后加工等环节实现的。中国苹果的商品化处理水平较低,山东苹果的这一指标还不到30%。有些地区经营管理粗放,采后未经分级,直接在田间进行销售,农户获益低下;运输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冷链设施,果实采收和装运方式粗放,运输、销售过程中腐烂损坏严重;多数贮藏企业没有预冷设施及清洗设备,更缺乏无损伤品质检测分选设备;销售主要被动的依赖外部中间商,没有议价权;苹果加工品不足20%,比例低且缺少深加工工艺。

大力发展苹果采后加工业,不断延伸苹果产业链条。通过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合作等方式,进行产业化经营,完善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流程,利用机械完成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等程序,提高苹果的商品性。提高贮藏技术,扩大改善现有贮藏条件,强化恒温库气调库贮藏。发展产销对接,借助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8]。继续对果汁、果酒、果醋、罐头、苹果脆片等加工品进行开发,丰富产品种类,同时开发果胶、酚类、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果品的口感、色泽、表观等要求提高,更加注重果品质量安全,对果品的品牌知名度具有一定依赖性。应把握潮流,通过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大科技、财政、信贷等相关政策向苹果产业的倾斜,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区聚集,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稳步提高苹果产业质量及竞争力。

相关阅读